:::
《科班生之舞》(陳藝堂 攝 闖劇場 提供)
舞蹈

我們不要跳八股!但然後呢……

評闖劇場《科班生之舞》

闖劇場《科班生之舞》

2024/12/20~21

台北 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科班生」是指受正統教育出身的專業人士;在黃懷德編作的《科班生之舞》,指的當然是舞蹈專才,更在這個作品中鎖定「舞者」的養成,反思廣納東西方舞蹈風格技巧的訓練對「舞者」產生的影響。

將近70分鐘的《科班生之舞》明顯切分為上、下半場。前半約35分鐘,由黃懷德獨舞;後半則以《春之祭》為樂,由5位舞者演出。僅管上、下半場,不管在編制或音樂的選取都大相徑庭,卻口徑一致突顯:「多元動作風格訓練」如何在「身體容器」造成動作美學的衝突。

在上半場,黃懷德用非常簡單的基本動作操演,明白展示芭蕾和戲曲身段兩種東西動作訓練的美學差異:

他站在舞台中心,將舞台分為左右兩半;同時,他也將身體切為兩半,一半展跳是西方的芭蕾基本動作、另一半展示東方戲曲元素抽取出來的基本動作。同樣是往身側旁舉的手臂:手心微向前、向下45度、大拇指緊貼中指,是「芭蕾」的手;但僅僅是提肘向後翻轉90度、反扣手腕、打開虎口,就成了「戲曲身段」的手。

《科班生之舞》(陳藝堂 攝 闖劇場 提供)
PAR360期年度特刊重磅發行廣告圖片

除了身體上將動作「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向左走、向右走」,黃懷德也用音樂的節奏感來增強兩種身體的美學對比:

芭蕾動作用的是法國作曲家聖桑的〈天鵝〉。這首優美的曲子,經由俄國芭蕾伶娜帕芙洛娃(Anna Pavlova)演出的《垂死天鵝》,已經成為古典芭蕾永恆的經典。與之對比的戲曲身段,用的是充滿鑼鼓節點的喜慶「國樂」。

隨著這兩類曲風的交插播放,黃懷德的動作與姿態也著瞬變;兩種音樂的質感差異與頻繁轉換,讓黃懷德有如機器人,在超載的指令下疲於奔命。爾後兩段音樂的下方又鋪墊一層電子鼓聲,更強化了動作的無生命感。當音樂再度回到純美的〈天鵝〉之歌,彷彿也是黃懷德對舞蹈另一種「垂死」的質問。

黃懷德的獨舞之後,有一個短暫的換場。他卸下「舞者」的角色,在天幕一角的課桌椅坐下,並拿出筆電操作。

PAR360期年度特刊重磅發行廣告圖片
《科班生之舞》(陳藝堂 攝 闖劇場 提供)

原以為接下來會是一場「講演」(lecture performance)式的論述思辯,孰料,場上卻傳來斯特拉溫斯基《春之祭》巴松管的旋律。5名服裝扮相迥異的舞者隨之上場,分別代表蒙、藏、戲曲、芭蕾、現代舞(瑪莎.葛蘭姆或碧娜.鮑許)等風格技巧群眾,展開一場「舞林」大會。

在《科班生之舞》的《春之祭》版本中,黃懷德以「科班生養成教育的技巧課程」為樣本,代換《春之祭》原作中原始部落之於「獻祭處女」的社會群眾壓力;就連「群舞者們」,也在黃懷德這位「編舞家」、「教師」的注目之下,成為「被獻祭者們」。藉由削去文化脈絡的「八股」基本動作程式任意拆解、連接,隨著《春之祭》不固定節奏跳躍的舞者,彷彿缺乏自主思辨的人皮偶。

最後的「獻祭處女」,則由剝除芭蕾白紗的舞者飾演。穿著基礎舞衣跳基本動作的舞者——肌肉、骨骼如何使用毫無遮掩,如同赤身裸體般曝露——她的徬徨、遲疑與哀傷,體現了黃懷德的創作觀點:

近則質疑,多元風格技巧學習苦練之下僵化的「舞者」,是現行養成制度下的犧牲者;遠則遙指,台灣舞蹈對外來文化照單全收的作為、對什麼是「我們的民族」的嘲諷。黃懷德用經典反傳統,無論應對《春之祭》樂曲的作品架構,或將拼貼動作無痕卸載的技法,無不熟稔如行雲流水;用純身體語彙展現觀點,不仰賴語言文字,卻能清晰切題。

《科班生之舞》(陳藝堂 攝 闖劇場 提供)

又有值得「科班生」或舞蹈圈內人玩味的是,黃懷德以聖桑的〈天鵝〉獨舞,而《春之祭》,傳聞聖桑在首演夜憤而離席,僅管傳聞可能穿鑿附會,兩相對照卻突顯舞蹈美學的巨變。由女舞者獨舞的《垂死天鵝》編作於1905年,是絕美極致之作,卻也是古典芭蕾從巔峰陡下之時;天才男舞者尼金斯基緊接著在《玫瑰花魂》(1911)一躍而起,編作揭竿傳世的《春之祭》(1913)。昨日的叛逆,今日的經典。就在《科班生之舞》演出當週,另一群「科班生」——國立藝術大學舞蹈學院的學生,正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轟動上演已逝德國舞蹈大師碧娜.鮑許的作品,由烏帕塔舞蹈劇場授權、指導的經典之作《春之祭》(1978)。

然而,讓人意外、也可惜的是,《科班生之舞》在跳完整首《春之祭》之後就結束了;關於舞者的養成方法、或對「我們的民族舞蹈」的認知,只停留在現象的呈現,停留在「看見受害者處境」的單向觀點。有批判之心,卻沒有進一步的論述。

自1990年代許多台灣培養的舞者進入國際舞壇以來,便常聞台灣舞者技巧優異,比之國外舞者較無個人鮮明印記或創意。20、30年過去,即便到了滑開手機就能看見全世界舞蹈最新發展的全球網絡世代、不跳舞也可以是舞蹈的現在,以《科班生之舞》作為抗議,似乎有些慢半拍了?但若再看看全台各地,那些方興未艾的民族舞蹈、芭蕾技巧課與比賽,又似乎什麼也沒有改變。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2/17 ~ 210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