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培養下一代的創意思維與開發未來能力,柏林各藝文機構莫不卯足勁進行藝術教育。「藝術欣賞的年紀,愈早開始愈好!」是柏林藝術家的共識,透過制度與資源的支持,在「量」上面已有相當成績,但「質」的追求更需要人才與研發,多樣型態的體驗性親子節目、貼近生活的節目企畫,是讓市民更願意參與的關鍵。
二○一八年開始,含三家歌劇院與所有交響樂團在內的柏林藝文機構,均完整設置教育部門,建立完善藝術教育體系,且透過雙倍補助款支持各機構多元運用於擴展藝文欣賞人口。但事在「人」為的藝術教育,其實更大的挑戰是:如何有人才策畫精緻節目,將觸角擴及社會各階層並持續發酵?如何在所謂的前瞻計畫上獲得機構的全力配合,成為「開發未來」的先驅?柏林現在正朝著為下階段健全化的藝術教育積極邁進中,若大人現在不做,就怪不得網路占據孩子成長的養分。
「藝術欣賞的年紀,愈早開始愈好!」是柏林藝術家的共識。柏林市擁有三百七十萬居民,二○一七年人口成長超過六十萬,移民人口占三分之一,四十三萬十五歲以下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1%,5%學齡前城市小居民,常在遊戲中迸發出與藝術家異想天開、如出一轍的點子,種種數據說明:不管是為文化素養打根基或繼往開來,開創新型態節目都是迫切需要的。
一切規劃 從「生活」起步
跨越既有模式,不計成本嘗試,常令人津津樂道,但精緻創意的節目很少會從同一團隊中再生,其原因不外乎過程費時費力,得不計成本赴湯蹈火。根據近十年研究統計,既使演出多如繁星,每場的座位提供,仍遠不如需求,因此市場持續蓬勃發展。經濟上,票價必須是一般生活的平價支出,目前90%甚至至少75%製作成本,均獲補助。如交響樂團或歌劇院的親子音樂會,孩童票價在四到八歐元(台幣一百五十至三百元),成人在十二到十五歐元(台幣四百至六百元)間。花六百塊就能一大一小共享藝術,讓看表演成為家庭活動的理想選項,而也是柏林企盼以藝術彌平貧富懸殊的理想之一:未來的藝術人才與藝術欣賞人口該趨近於全民化。
節目的製作以生活藝術和便利家庭為縱橫思考。縱向上,節目規畫須符合家庭需求,如給學齡兒童的節目,同時有幼齡手足的平行保母規劃,配合父母的接送時間,或平行提供父母的同主題講座,都提升居民參與的意願。橫向上,將生活可觸及的主題再活化。如柏林廣播交響樂團(Rundfunk-Sinfonieorchester Berlin)規劃每兩年舉辦一次「體驗音樂會」,一天的行程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進行集訓,接著孩子與音樂家一起演出九十分鐘,主題為「水上音樂會」:九位音樂家,十位工作人員,讓七歲以上的孩子透過自己的樂器,探討水聲的可能,然後合奏出水聲的想像;同時父母也可以在音樂會前,參加相關導聆,認識作曲家筆下的溪流、浪濤、萊茵黃金,或美人魚及水精靈的異想世界。這樣的引領模式已成表演藝術的新需求,被動式的聽與看,顯然不足以激勵孩子,他們最好能從「做」中實踐開展想法,於是「經驗」一場表演藝術,「過程」才是重點,於是「做」成為親子節目的明確手段。
完整政策配套 打造藝術未來
要讓優質節目不只是驚鴻一瞥,而是要能作為藝術圈的領頭效果,須仰賴完整的同儕力量。德國將近廿年的藝術教育,絕非單打獨鬥。柏林有二百卅八家劇院, 二○一五╱一六這一季就製作了兩萬四千場親子節目,觀眾超過三百萬,尤其是近年柏林獨立劇團的演出,彰顯其親子節目的精緻化,其背後已有工會、有藝術家社會保險、研究機構、美學學者及充裕的政府資金補助,也仍持續慢步尋找探索。相關工作者須在經驗中累積、聽見孩子的聲音,創造符合這個年齡層的獨特綜合藝術,柏林現階段也還在實驗過程的當下。於此同時,相關單位不僅培訓藝術家也培育師資,讓藝術工作者朝全方位進修,並透過各方學者的研究統計,不斷調整、督促政策經費的分配,並隨時探問:藝術教育部門,如何持續性的支持表演藝術?一步步細琢親子節目,不只是城市生活幸福的起點,更是「開發未來」的基石,開始做,就會有更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