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
柏林
雷寧廣場劇院新劇季《每個女人》 告別生命但不告別劇場
由導演米洛.勞與演員厄斯娜.拉迪合作的《每個女人》原是薩爾斯堡藝術節委託創作,但疫情打亂計畫,卻也因此給予《每個女人》和米洛.勞這次創作特別的轉機。在雷寧廣場劇院新劇季開幕演出的《每個女人》,透過劇中角色「想在離世前參與演出」的動機,揉合製作過程一度中斷、當前劇場演出時的時間、演員距離和觀眾數量等限制,使得「再參演一次戲」的請求,讓《每個女人》在各種限制下復生,成為一個「為劇場續命」的請求。
-
紐約
推開疫情灰暗陰霾 The Show Must Go On
在一整個只能看線上演出與重播的夏天後,在各個藝術家與團體的努力下,終於看到新的氣象有麻州地方劇團推出美國疫情暴發後第一個獲演員工會許可的現場演出,有劇團為線上演出推出專屬新製作,大都會歌劇院邀來歌劇巨星製作了系列網上演唱會,甚至紐約市立芭蕾、公共劇院等都在最近宣布下半年度節目有創意的人,總是可以在現實的困境中找出創意的出口。
-
柏林
Corona後的表演藝術重開機 謹慎防疫緩步前行
在靜態場館於五月四日開放後,柏林市府基於中央防疫法案第二條第三項的授權,制定了針對各類型室內場館,以對觀眾的開放為目標的防疫衛生架構「儘管Corona,文化依舊!」,於八月中公布,對各種防疫措施都列出鉅細靡遺的實際執行方式,並且隨著實際執行及場館的反應,不斷地進行調整。為了讓文化繼續前行,雖然防疫規範對創作的確有影響,從業者與觀眾也不得不妥協。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西交」疫下上山 「北交」李飈登場
面對疫情影響、帶來巨變的表演藝術環境,中國境內交響樂團如何因應?位於偏遠西北的西安交響樂團,利用地利之便,在秦嶺山脈六個獨特景區舉辦雲上音樂會,一方面推廣音樂一方面也展現壯麗風景,爭取到贊助支持也收得行銷之利,可謂三贏;位於首都的北京交響樂團則在新任藝術總監李飈帶領下,以線上線下方式,跨界跨境思維,為樂團拓展新的空間,與天津交響樂團、河北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不僅增強了北交的活動能量,亦為北京樂壇帶來新局面。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防疫典範百年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今年適逢百年慶的薩爾茲堡藝術節,在五月底得知有舉行的可能後,藝術總監興特豪瑟立刻開始行動。因防疫措施考量,將原本十四個演出場地減到七個,考量中場休息易增加個人接觸,演出無中場休息,勢必調整曲目。相較於戲劇部分的相對單純,音樂部分複雜許多,兩週內推出的新版本,傳統到現代兼具,可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
柏林
疫情、政策變動不明 藝術節轉換形式對應
暑假期間,德國例行有幾個大型藝術節讓觀眾持續參與,但在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下,各種防疫限制中,籌備經年的藝術節活動又如何因應?柏林的國際舞蹈節「舞在八月」今年順勢推出「特別企畫」,邀影來自十八個國家的藝術家推出線上及戶外演出;在工業區魯爾舉行的「魯爾三年展」則將原本邀演節目與藝術家的相關影音文字、圖像資料等,建立為線上檔案庫,提供大眾公開閱覽。
-
倫敦
在劇場一起聽故事 《失明》映照當下人心
原本英國訂在八月一日開放保持社交距離的現場室內表演,但七月結束前又緊急中止這項政策,重新開門的丹瑪倉庫劇院推出的新製作《失明》,即以現場無演員、搭配聲音燈光裝置演出。此劇改編自葡裔作家薩拉瑪戈的反烏托邦小說,劇情描繪高度傳染性並使人瞬間失明的疾病在一夜之間大流行,深刻映照二○二○年的當下,表演形式也將觀眾帶回劇場的原初狀態:一群人聚在一起聽一個故事。
-
巴黎
面對營業額下滑72% 劇場界如何備戰後疫情時代?
飽受藝文界批評的馬克宏政府於七月六日改組,任命曾數度入閣的芭切洛為文化部長。出身媒體界的她上任後勤跑基層,試圖以行動了解文化產業受到的影響。儘管如此各大劇院對如何規劃未來的節目方向仍一籌莫展。暑假期間許多劇院決定舉辦特殊性藝文活動,一來彌補長達四個月的演出空窗期,讓觀眾重拾看戲樂趣;二來也測試水溫,因應公衛政策改變劇院營運模式。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薩爾茲堡藝術節 疫情壓力下的百年慶
薩爾茲堡藝術節今年喜迎百年大慶,卻遇到武漢肺炎攪局,主事者苦撐待變,最壞打算是至少要演出開幕傳統製作《每個人》。還好奧地利境內疫情趨緩,藝術節如期開演,這次重頭戲是漢德克委創新作《阿達梅茲》世界首演。阿達梅茲是一位捷克青年,於二○○三年三月六日清晨由布拉格國家博物館一陽台自焚,並躍下至博物館前廣場,送醫不治。漢德克在劇中拼貼前述事件發生的時地、各式媒體報導和相關研究說法,夾以說者自身心境,以「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立場,傳達給讀者/觀眾。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關鍵時期重現經典之必要?
現任國立珂嶺劇院總監的全才劇場創作者穆阿瓦德,特地在暑假推出其經典舊作《海濱》,曾四度執導本劇的他,這回找來十四位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演員,想要透過這群表演者初生之犢的活力,帶領大家走出災難後的哀慟,重新體驗人生百態與生命價值;但倉促的排練、血脈賁張的表演、一成不變的場面調度讓整體演出成果顯得差強人意。
-
藝@展覽
藍天之下,我們生存的新參數
新冠病毒蔓延之際,我們在這樣的藍天之下,如何「活著」?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以「臨場性作品」(live work)為策展核心,試圖打破過往美術館以靜態作品展示與觀看的結構,十二組來自藝術、文學和科學領域的創作者/團隊的作品,除了與當前的疫情議題並進,也將表演者、參與者和觀眾的即時反應、回饋或詮釋,收納進來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透過藝術,我們分享著生存的當下樣貌
-
挑戰邊界
「現在,事情全變了樣……」
蒙提.派森的名句「現在,事情全變了樣」幾乎總是標誌著事情邁向更黑暗或更瘋狂的轉折。或許現在正是時候讓我們改寫這句標語,並賦予另一個更正向積極的用法:公民參與、同情心的拓展及對同胞們的由衷關懷。現在就是我們誠實面對自己、承認我們比其他人幸運並努力促進平等的時刻。儘管一個經濟、社會、性別和種族都平等的世界過於美好,而難以想像,但只要從黑暗開始邁步,終能朝向光明。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歐洲音樂節深度觀察
疫下求存創意思考 音樂世界全新挑戰
在疫情橫掃全球下,世界也因之改變!歐洲多個從春夏迄今的音樂節、藝術節,雖然場館被迫關門而取消現場演出,但也延伸出線上演出的特別企畫,讓音樂的力量不受時間、空間的阻隔,透過電腦螢幕穿透各地人心。這也可能成為音樂世界的新常態,而在5G網路世代,線上演出的音樂時延問題解決,全球同步演奏音樂成為可能的情況下,是否亦會產生新的音樂作品與新的美學?看來,這正是今日作曲家的全新挑戰!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交響樂團節目規劃中的策展思維
當星光不能四處奔馳,讓我們認真聽聽音樂……
當跨越國界因疫情不再順暢便利,各大樂團靠音樂明星吸引樂迷的節目規劃方向也面臨了不得不轉向的時機。跳脫明星光環的樂季策展思維,或可回歸音樂的本質、與當下社會的議題結合,都是與當代觀眾溝通的可能策略,或可讓經典活出嶄新面貌、讓當代作品有機會歷經時間淘洗成為新的經典。
-
特別企畫 Feature 樂團重返舞台風險評估
德奧透過科學驗證 韓國實演展示可行性
一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全面改變了世界樂壇的運作方式,為了能夠重返舞台,在社交距離新常態下,德國和奧地利的樂團各自以科學為參考依據,做出舞台演出的風險評估,韓國樂團透過實地演出,驗證表演可行性,加拿大則綜合各國經驗得出結論這些都給愛樂人們帶來曙光,重返現場的音樂表演或許已經不遠。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失格之人的人生補考
嚴峻疫情下,日本多數表演活動都選擇取消,但卻有一個劇團做出了將觀眾人數減半,按照原定規模如期演出的決定就是由劇作家井上廈創立的こまつ座,演出太宰治評傳劇《人間合格》,由知名導演鵜山仁執導。劇本中,井上廈以太宰治個人史為骨架,勾勒出這個年代中各種不同日本人的面貌及其精神史,而在此時演出《人間合格》是一份給人們反思生命與生活本質的禮物,願在當代鏡子的倒映中能看見劇中在艱難時代中拼命生存的人物姿態。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我們可以開始想像未來了嗎?
「想像未來」是人類其中一種本能。 帶點被迫成分的是從小時候就開始寫的「我的志願」,一路到升學制度下我們必須去「(有限制的)選擇」學歷,或許到了對工作、理想與創作等的展望,就多了點主動性;過程裡,乘載的其實是我們對「未來某一天會做什麼」、「成為怎樣的人」的投射,模模糊糊也清清楚楚。放得更遠些,則是科幻作品建構出的未來世界景貌。這些可以是虛構而來的幻想,也可以是客觀視角的觀察稱之為「趨勢預測」。 但年初襲來的COVID-19疫情似乎停滯了這段時間,我們困守於當下的未知/無知,更何談未來的未來?開始害怕的是,我們會不會逐漸失去感知的能力,以及被植入想像的恐懼?守著每日下午兩點的疫情記者會裡攀升或掛零的確診數字,形成心驚膽跳或鬆一口氣的「疫常」輪迴,甚至只餘下「疫情何時可以結束」的想像。 還好,擅於逆境求生的創作者始終努力掙脫困境,在過去幾期雜誌裡,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日常生活裡找尋到心靈紓困的提案、藉由線上展演與觀眾繼續有約等;同時,也分析了政府單位、公立場館等公部門如何紓困與援助台灣的表演藝術圈。終於在疫情趨緩的六月初迎來藝文場館解封,緊接而來的是民眾的「報復式消費」(雖然我們始終不知道要報復的是誰?)我們是不是可以開始想像未來了? 此時的政策面也開始從「紓困」到「振興」,包含即將啟動的行政院「振興三倍券」與文化部「藝FUN券」等,嘗試通過消費行為去重啟台灣經濟。因此,本期雜誌訪問新任文化部長李永得,既談疫情趨緩後的文化振興,也展現他對台灣文化政策的想像與決策;同時,我們邀請到朱宗慶、辜懷群、陳樹熙、溫慧玟、梁志民、于國華、鄧富權、車克謙、魏琬容、吳季娟、孫富叡、楊乃璇、黃堃儼、蔡明叡、鄭卜元、樊宗錡等藝文或跨域創作相關業界人士,一起對台灣「後疫情時代」進行想像的交鋒,細數每一種未來會發生的可能性。 只是,在端午連假四處爆滿的觀光人潮、返日學生可能在台染疫的新聞消息間,身處台灣的我們還矛盾地斤斤計較於「本土零確診與否」的口水交戰,全球確診數字卻已飆破千萬。此時此刻,我們陸續宣告台灣表演藝術的「下半場」展開,而國外其他地區的「中場休息」仍無限期延長,或苦於轉為其他形式得以延續。於是,本期雜誌也邀請到仍駐紮於歐美、其他亞洲地區的藝文人士,
-
思想不短路
創造價值:藝術傳產維繫命脈的不二法門
以原本五月初要上映的漫威新片《黑寡婦》為例,總公司迪士尼自去年起既已大手筆建構要挑戰Netflix的線上串流平台Disney Plus,為何不將受疫情影響而延至年底在院線上映的《黑寡婦》提前放上串流平台,讓各地付費影迷先睹為快?因為該片的全球院線票房預估超過十億美金,得失之間,目前串流平台的收益還難以達到。雖然表面上這裡談的好像是「價錢」而非「價值」,但觀眾為何仍然願意花較多的錢跑進電影院看一部大片?
-
黑夜白
即時裡的沉默
我在線上分享之時或之後,總有股動物感傷。視覺的延宕、訊號的斷裂,我們錯過某些細節、甚或說話的空白,有時更想閉眼聆聽、整理逐漸混亂的理解。於是我發現,這最終是關乎聲音。編輯過的數碼聲音,無法像原音所能產生的迴盪質感,彼此傳遞的是空間扁平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