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百年慶的薩爾茲堡藝術節,在五月底得知有舉行的可能後,藝術總監興特豪瑟立刻開始行動。因防疫措施考量,將原本十四個演出場地減到七個,考量中場休息易增加個人接觸,演出無中場休息,勢必調整曲目。相較於戲劇部分的相對單純,音樂部分複雜許多,兩週內推出的新版本,傳統到現代兼具,可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一九二○年夏天,薩爾茲堡藝術節開始,當年並無音樂節目。(註1)第二年,以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院資源為主,演出一部歌劇與九場音樂會。一九二二年推出四部歌劇和兩場音樂會,全都是莫札特的作品,由維也納歌劇院兩位總監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和夏克(Franz Schalk,1863-1931)指揮維也納愛樂擔綱。(註2)一九二三年,藝術節只演出三場舞蹈;一九二四年,藝術節未舉行。一九二五年,藝術節再以完整面貌舉行,首次演出史特勞斯的作品,為一場藝術歌曲音樂會。一九二六年,則首次演出史特勞斯的歌劇,為《納克索斯島的阿莉亞得內》Ariadne auf Naxos,作曲家並親自指揮其中一場。一九二二至一九二六年的音樂演出,逐步確立了薩爾茲堡藝術節音樂部分的三大支柱:莫札特、史特勞斯和維也納愛樂。經由古典音樂的無國界特性,很快地,薩爾茲堡藝術節打開了國際知名度。
二○二○年正值藝術節百年大慶,無奈三月中武漢肺炎於歐洲大爆發,表演藝術界面臨前所未有的影響。驚嚇之餘,藝術節行政當局開始準備各種版本應對。五月底得知有舉行的可能後,藝術總監興特豪瑟(Markus Hinterhäuser,1958-)立刻開始行動。因防疫措施考量,將原本十四個演出場地減到七個,其中,大劇院還得保留幾晚為《每個人》備胎用。(註3)考量中場休息易增加個人接觸,演出無中場休息,勢必調整曲目。相較於戲劇部分的相對單純,音樂部分複雜許多,兩週內推出的新版本,傳統到現代兼具,可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現代音樂系列 曲目空間皆有新意
二○一二年開始,在藝術節正式開演前,有一週的「宗教序奏」(Ouverture spirituelle),以各式與宗教有關的音樂作品為核心。這個系列雖無法進行,但部分內容轉化為新的現代音樂系列「片段—安靜」(Fragmente — Stille),反映了興特豪瑟最關注的一塊。早在一九九三至二○○一年間,興特豪瑟就在薩爾茲堡藝術節負責現代音樂「時間之流」(Zeitfluss),為這個傳統藝術節注入前衛新意,並奠定藝術節的另一個傳統。除了曲目上的新意,也開發了演出場地,例如大學教堂(Kollegienkirche),在經過音響專家多次實驗後,有一定的處理方式,讓教堂寬闊的空間成為音樂廳。他於二○一七年接掌藝術總監後,每年在大學教堂都有一主題式的現代音樂系列,今年主題費德曼(Morton Feldman,1926-1987)延至明年進行,代以「片段—安靜」,規劃四套曲目,各演出兩場,於八月三日至八月十三日舉行。系列名稱來自諾諾(Luigi Nono,1924-1990)的絃樂四重奏《片段—安靜,致迪鷗緹瑪》Fragmente — Stille, an Diotima,為第三套曲目,先演出三首與諾諾寫作該曲相關的作品(註4),再演出本尊。第二套音樂會為合唱,曲目反映近年新音樂結合文藝復興時期前音樂演出的現象,在羅維哥(Francesco Rovigo,1541-1597)的彌撒段落間插入傅勒(Beat Furrer,1954-)與諾諾的類宗教音樂作品,卻毫無突兀感。系列由現代音樂團體「維也納聲響論壇」(Klangforum Wien)開場與結束。開場音樂會為哈斯(Georg Friedrich Hass,1953-)寫給廿四樣樂器的《無用》In vain,以一般樂器奏出電子音樂效果,可被列入頻譜音樂行列。結束則推出全場夏理諾(Salvatore Sciarrino,1947-),首演其法國號獨奏新作《如歌的激動—遠方的綺想曲》Agitato cantabile – Capriccio sulla lontananza和另外兩部舊作。演出時,法國號聲音由管風琴處傳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樂音在教堂裡迴盪,效果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