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祥
-
音樂 從台北、台東到高雄
「李泰祥告別十周年」系列活動 緬懷全方位作曲家
出生在台東市馬蘭部落阿美族的音樂家李泰祥,是台灣40歲以上的樂迷們熟知的一號人物。他的作品有紮實的古典基底,也有前衛的風格,更重要的是他不受拘束的性格,不僅走入民歌、流行,探究客家風味,更挖掘原住民自身的元素來創作,讓各類樂種互為媒介、豐富彼此。最直接的例子便是將古典音樂通俗化的同時,也將流行音樂的質感提升到更高的層次,除了大家琅琅上口的〈橄欖樹〉、〈告別〉等流行歌外,大型劇樂作品還包括清唱劇《大神祭》、歌劇《大風起兮》,以及為雲門舞集創造的舞劇音樂等。此外,他清亮的歌聲尤其獨特,旗下弟子無數,可說是才華洋溢且無可定義的音樂家。 在李泰祥過世10周年之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東縣政府、國家交響樂團及台北室內合唱團將攜手合作,共同舉辦巡迴特展及5場音樂會。系列活動一棒接一棒,6月從台北揭幕,8月到李泰祥的故鄉台東,10月再由衛武營壓軸。會中將邀請多位歌手演唱代表作,也會有交響樂團演繹他的大型作品。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陳悅宜主任致詞時表示:「李泰祥老師是一位跨域的作曲家,也是一位把原住民DNA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作曲家。期待活動能夠讓年輕朋友們了解李泰祥,也能愛上屬於本土音樂家,更了解台灣各個角落所累積起來的音樂。」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則期許:「藉由演出、展覽,看見作曲家使用的物件、看到自己親手創作出來的手稿,讓民眾從不同角度來認識作曲家也是一個『人』,而不是一位遙不可及的大師。」總策展人李欣芸則說:「李泰祥的跨界,早在這麼多年前就已經在為台灣做典範!」她認為:「與其說是台灣給他多元元素,反而覺得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增添了台灣音樂的多元性。」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變奏二:當古謠遇上西洋古典
原歌驚豔 活水妝點新樂章
舞台上搬演著取材自原住民元素的秀異音樂創作,慣用的借鑑與妝點的手法,若從音樂型態上的觀察,大抵可以從旋律、節奏、和聲、形式、結構等手法進行抽絲剝繭,另外也有「意識流」的唯心主義透過文化美學的感通與模仿。這類涵融表演藝術形式的指標性創作,確實已經擺脫觀光舞蹈、祭儀搬演或片段剪貼的陳腐窠臼,不僅成功地將絕美的古謠搬上舞台,不再自溺於情感表述、不再汙名,並且與時俱進地讓原住民生活文化在劇場藝術中具體呈現。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屬於他的位子,一直都在……
他是一個生性浪漫的藝術家,想把心中認為的美好完全做出來。連唱一個簡單的句子都是全心全意,唱到忘我,整個宇宙好像只剩下這首歌。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七:國人作品
大師經典再現 新曲紛至沓來
國人作品的創作是需要長時間累積的,在各大樂團多年的努力下,已有可觀的成績出現。在這次樂季中,前輩作曲家的作品如蕭泰然、郭芝苑、李泰祥皆現身,中生代作曲家潘世姬也在三大團的曲目中占了重要位置。
-
藝號人物 People 縱橫藝術與流行的作曲大師
李泰祥 浪漫情痴的音樂靈魂
說起李泰祥,大家都會想到〈橄欖樹〉,一首超越世代的歌,一首傳唱不輟的經典。聽著李泰祥的歌,你很難說是流行、民謠或藝術歌曲,就是這麼獨特地自成韻味,傳述著他對生活片斷的浪漫感受。已經罹患帕金森氏症的他,雖為病痛所苦,但仍堅持創作、仍抱著好多舞台演出的夢想
-
音樂
現代音樂與歌仔,做伙找到最合理的存在
李泰祥老師的特長,應該是他能以一種毫無分別的視野去照見不同表達元素的本質,完全拋掉既有的形式與理論框架,直接把中樂與西樂各自的語法,東西方樂器與聲樂的演奏方式與技巧當作他自己的語言與素材,這種氣勢與態度是值得我們去探究的。
-
音樂 不受病痛軀體禁錮 創作執著不斷
李泰祥《情.奔》 以音樂打造動人神話
「我心中的神話故事,應該要氣勢磅礡合於人性,而又超越時空!」李泰祥最新創作《情.奔》,期望表現的是這樣的企圖心。李泰祥重新打造后羿與嫦娥、洛神與曹植的神話故事,並結合以葉維廉詩作〈寂然動容〉為本、朗誦加上背景音樂的創作的樂曲,李泰祥在《情.奔》裡,衍化出〈情劫〉、〈情動〉、〈情奔〉三段式的夢。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值得關注的市場現象
萬事俱備,東風已吹——音樂劇能不紅嗎?
這幾年來音樂劇行情陡升,西方百老匯大戲紛紛進軍華人世界,今年從開年的《歌劇魅影》就掀起一連串的音樂劇旋風。何以這些在百老匯演出超過十幾二十年的戲還能如此翻紅華人世界?其實巨變的是華人自己的生態,是自己吹起的一股東風,對西方音樂劇產生了需求。這股需求,短期內會表現在市場熱度上,但熱度過後的長期發展,則是值得我們關切的文化議題。
-
音樂新訊
展現本地作曲家的擊樂功力
台北打擊樂團為推動國人擊樂作品發表,藉由國人作品與作曲家的長期交流,提升台灣擊樂藝術,本月再度推出「純粹擊樂II」,集合國人新作全球首演。延續二○○三年首場「純粹擊樂」的精神,本場音樂會將發表台灣國寶級作曲家賴德和的《甲申隆冬》、近年創作力豐富的三位女性作曲家呂文慈《樹倒狐猻散》、王思雅《非同質II》、蔡淩蕙《琴想》,以及作曲世家李泰祥、李奕青父子檔的打擊樂創作新作品《擊樂四重奏》。台北打擊樂團表示,樂曲寫作編制有擊樂四至七重奏等大型室內樂的演出類型,其中,完成灌錄國人擊樂作品CD的出版,將是台灣擊樂創作任務之一。(廖俊逞)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十方.音樂.李泰祥」
李泰祥有多偉大?一九八三年以流行歌曲《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在金馬獎、金鼎獎大獲全勝,嚴肅音樂方面則在一九八四年創作雲門舞集《薪傳》、歌劇《張騫傳》、一九八五年與阿姆斯特丹大會堂合作《那些天.地.人》、發表胡琴協奏曲《酒歌》、一九八六年與朱宗慶打擊樂團合作、一九八七年首創大型音樂劇《棋王》。同年,在一次勞頓的國外旅途中,帕金森氏症病發。 從此李泰祥的生命從彩色轉黑白。若非如此,把李泰祥作品和其他學院派作曲家作品加起來放在天平兩端,分量恐怕還要重一點。染病十八年,其間作品和全盛時期比起來,分量少得可憐。除了改編舊作或是一些民謠編曲之外,乏善可陳。可是近三年,感覺李泰祥「回來了」,他開始恢復創作一些真正有進展的作品。但是漫長的黑白歲月大大改變了他的創作方向,他似乎更專注於原始與民族的題材。音樂中並不實驗某種特定或既有的理論,而是萃取最純真的原民生命力。這次發表的新作,將分別代表漢、客、閩、原住民四個不同族群,和過去五彩繽紛的作品相比,頗有返樸歸真之感,但始終如一的,則是難以扼抑的真誠與熱情。
-
舞蹈
人舞 水舞 光影舞
《水際》中強調的便是水與舞的互動,人的肢體牽引水紋的變化,水的流動亦帶動著舞者的氣身心。
-
戲曲 戲偶幻化舞者,演出內心世界
《驚見虹霓關》的跨界布袋戲
這次的《驚見虹霓關》,是由「亦宛然掌中劇團」與「白舞寺當代舞團」合作演出,布袋戲偶與真人同台,再加上現代舞台設計與燈光。布袋戲偶跨出彩樓,幻成了舞者戲偶的喜怒哀樂,轉成了舞者的情愫起伏,牽動觀眾的心弦。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藝.企 一起搏感情
文化是門好生意,但這門生意要怎麼樣才做得起來?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建弘文教基金會共同發起,結合三家企業基金會共同推動的「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將從下個月開始,陸續推出備受矚目的十六齣製作,堅信「台灣藝術作品具有文化競爭力」的企業家同時加碼一千萬元,前所未有地為這十六齣製作在各大媒體進行強勢行銷,藝企一起「搏感情」。這樣首見的模式能不能為國內藝術演出打出一場漂亮的行銷戰?
-
複合風
人偶同台,布袋戲新挑戰
為了創造更迷人的表演,大稻埕偶戲館和亦宛然掌中劇團都做了許多實驗。今年亦宛然再次結合白舞寺舞團發表《驚見紅泥關》,大稻埕偶戲館則要在母親節前後推出《您是我媽媽》。兩個戲各有不同目標,不過有個共通處是「人偶同台」。
-
專輯(一)
舞動本土樂音
雲門可說是國內第一個重視國人音樂作品、民間音樂與素人藝術家,並且以舞台的表演將之呈現給觀眾的表演團體。在三十年後的今天,看他們與雲門的合作有如讀一章台灣現代音樂發展史;可以想見當年風起雲湧的藝文界與互相激盪出火花的藝術家們。
-
專欄 Columns
再會,歌劇 啟動音樂戲劇的多元思考
一九八七年李泰祥的《棋王》則開啟台灣音樂劇風氣之先,「戲劇─音樂」表演形式隱然復興。可惜十六年過去,音樂劇並沒有隨時間得到成比例發展,原因是民間音樂工作者的創意,無法和學院音樂家的技術充分交流結合,而資源阻塞的根本關鍵,還是在於「觀念」。
-
音樂
「鼓動」新聲,卻鼓不起音樂人的熱情
能為作曲比賽的作品舉行演奏會,是連在歐洲各個現代音樂大國亦屬於珍貴的事情,尤其是樂器龐雜演出成本又高的打擊樂合奏。然而綜觀這兩屆擊樂創作比賽,第一屆三十多人報名,實際交稿參賽十多件。本屆報名人數減半,只有九件實際在截稿之前交出作品,顯示作曲界本身對於這個比賽的不重視,不知把握珍惜如此可貴的機會跟經驗。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太虛吟》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李泰祥
-
焦點
曠野神鼓太虛吟
爲了企圖表達涵納古今中外、大衆小衆的宇宙觀和美學經驗,李泰祥選擇在山上呈現這個充滿宇宙氣息的玄奧作品,彷彿爲它尋覓到自創作以來更密切貼近的空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