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
戲劇 無獨有偶《雪峰村上的惡人廟》
在「妖」與「形式」中 探問被壓抑的心魔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春季新作《雪峰村上的惡人廟》,導演鄭嘉音與編劇沈琬婷試圖透過妖怪、怪譚的故事,做一齣給青少年看的戲,熱血好玩之外,也同時探討人的「情緒」與「心魔」這件事。始終在挖掘各種形式來說故事的鄭嘉音,將透過由摺紙藝術所研發造出的人、妖、獸偶的組合,特別的服裝、光影及融合了電子迷幻搖滾與國樂器的強烈音樂風格,帶領一次劇場的驚奇之旅。
-
ARTalks 發人深省的「新南向」
無獨有偶工作室作品《微塵.望鄉》
劇作家其實更像是藉著外勞的眼光,揭露了台灣這失落的廿年。年輕人低薪,老人得不到安養,弱勢被邊緣,新住民被歧視,以往引以為傲的經濟奇蹟,曾經高喊的民主人權,眼看著正在無聲地消蝕中。《微》劇終了,喪父後孑然一身、無家無親的女兒最後能夠倚靠的,竟是已返國的越南女工!最後她成了那個來到他鄉異國,必須重新學習站起來的角色,這樣的安排頗有另人深思的自我觀照。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在一個家中 看見潮汐般的島嶼人物故事
《微塵.望鄉》始於導演鄭嘉音長期關注「台灣新住民及國際移工」相關議題而發起的製作。劇組邀請金鐘獎編劇詹傑合作,聯合了六位女演員及設計團隊,一齊打造出了這部結合光、影、偶、人、物而形成的交響劇作,除了為議題發聲,也開啟一段關於小人物內心世界裡那真誠、柔軟又韌性、充滿了笑與淚的故事。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無獨有偶《微塵.望鄉》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近年開始發展與不同編導合作,嘗試跨地域、跨文化的製作,無論在創作新作,或是改編經典文本都有不凡成績。此次新作《微塵.望鄉》與金獎編劇詹傑合作,選定了新住民姊妹與移工故事,嘗試用現代偶戲輕盈而幽默的方式,書寫在我們身邊的異鄉人,帶來互相了解與同理的可能性。 訴說著從未停止的遷徙與抵返,異鄉人如何找到安歇自身所在?無獨有偶由奇幻想像舞台,成為窺看台灣當代社會的窗口。《微塵.望鄉》突破向「南」看的政治命題,不僅只有交流合作,開始以平常家居裡的小小故事,帶出那些異鄉人生活裡的喜怒哀樂,從生活中尋找更多文化構通的可能性。《微塵.望鄉》取名詩意,但內容充滿更多淚水與情懷。 編劇在臉書說:「難得的普遍級,然後讓你笑著回家。」衷心希望,我們除了「阿翰po影片」的阮月嬌外,還有一個個剛開始構築的跨文化理解。
-
焦點專題 Focus 移居宜蘭
無獨有偶工作室 「偶」的未來在此創造
二○一三年,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為了能有將製偶工廠、排練場、辦公室、推廣空間合而為一的空間,選擇移居宜蘭利澤,交換的是用一團資源與人力來創建、營運國際偶戲藝術村,卻也翻轉了劇團經營與創作的思考。除了原本就在做的偶戲創作、教育推廣、國際偶戲交流,更落實與在地互動,除了在社區、綠色博覽會演出,亦增加試演、工作坊成果展演,演出後辦座談邀觀眾自由交流,並以宜蘭文學、傳說入戲,與地方文化結合,打造「偶」的未來
-
藝視窗 News
國家文藝獎得主出爐 編舞家何曉玫、北管藝師莊進才獲獎
【台灣】 國家文藝獎得主出爐 編舞家何曉玫、北管藝師莊進才獲獎 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於2016年12月15日,由國藝會施振榮董事長正式公布得獎者,分別為:小說家李永平、藝術家吳瑪悧、舞蹈家何曉玫、北管藝師莊進才、建築師潘冀。 其中舞蹈家何曉玫的得獎原因為「創作直指歷史與文化環境下的生命樣態,探究當代人潛藏的內心世界;舞台視覺結合多媒體與裝置藝術,風格獨樹一幟;近年為台灣新生代旅外優秀舞蹈家搭建平台,引入國際最新風向,開拓台灣舞壇視野。」北管藝師莊進才的得獎原因則為「為北管表演藝術翹楚,精擅各項樂器操作,亦是跨界於歌仔戲的全能藝師,畢生投入北管技藝,年高八十,至今仍演出不輟、推廣與傳習不斷,為台灣近代戲曲史中甚具代表性的表演藝術家。」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將於2016年擇期舉辦「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贈獎典禮」,分別贈予得獎者獎金一百萬元及獎座乙座。 國藝會公布各項重要獎補助名單 推動藝文邁向國際 國藝會在2016年12月18日發布多項策略性方案獎補助名單,除常態補助外,更有各類重要專案補助,展現積極推動藝術家與藝術家團體邁向國際的強大企圖。項目包括:「2015年國際文化交流第七期」、「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視覺藝術策展專案」、「2015策展人培力@美術館」、「紀錄片導演國際發展專案─國際專業人士合作計畫」等。 其中歷史最悠久的「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今年轉型為「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鼓勵表演藝術團體及藝術家製作推廣優質作品、強化網絡連結能力、投入國際深度交流與長期合作。 2016英國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開始徵件 文化部即日起徵選中小型表演團隊參與英
-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演員
王琄 磨喙拔羽 振翅高飛
「老鷹的平均壽命可以到七十歲,然而在四十歲左右,牠會遇到生命的瓶頸,牠的鳥喙已經太彎、羽毛也變得太重,牠必須蛻變才能生存。」跨足劇場、電視與電影的王琄如是說。長年的表演與戲劇教學工作,王琄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她自問:「為什麼還要表演?這一切又是為了什麼?」今年她參與脫口秀、舉辦讀劇及青少年戲劇推廣,演出與偶同台的新戲《洋子 Yoko》。她說:「這些都是讓我覺得快樂的事,我可以默默地做、慢慢地做,好像手工藝,回到簡單。」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Fraszka偶劇場 無獨有偶《夜鶯》啼唱
二○一三年底,在國光劇團鍾寶善團長的引薦下,我應羅登大眾劇院之邀到波蘭導戲,對我個人而言是當然是莫大的鼓舞,但當我知道對方希望無獨有偶將設計製作好的戲偶帶過去時,更令人無比興奮雀躍,因為這代表著台灣的偶戲竟然受到了歐洲國家的肯定。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紅舞鞋》排練
時間:二○一三年十月卅一日 地點:宜蘭演藝廳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鄭嘉音 帶「偶」去海邊
去年四月,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舉辦了入厝儀式,正式宣告移師宜蘭利澤簡。九個月過去,劇團的工作行程依舊滿檔:演出、巡迴、推廣教學、國際交流於此同時,他們持續忙著打包、搬運、整理劇團十幾年來的家當,甚至又多租了一間穀倉,要讓偶戲村更完整。 原先多住在台北的劇團核心成員們也來到宜蘭租屋,展開新的生活。劇團藝術總監鄭嘉音說:「在這裡才發現,生活也可以很簡單。」儘管,他們一開始,是「想用較低的房租成本,換取更大的創作空間」;現在,往前邁進的夢想目標,卻一點也不簡單。向來嚮往法國陽光劇團生活模式的她們,期待將利澤簡的老穀倉,落實為偶戲創作基地,達成「國際偶戲村」的願景。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穿梭幽冥人間 形塑「人的執念」
無獨有偶的新戲《降靈會》,劇名聽起來陰暗恐怖,其實是透過「儀式」之名,展現劇場透過「媒介」引發的強烈召喚。故事透過兩女一男在「降靈會」現場的對話與追憶,揭露、重塑女作家安其生前不同的個性面向與關注焦點,演出中,安其的靈魂就化身為「偶」,輪流「依附」在三名演員身上,以「背後靈」的方式,突顯出「人的執念」。
-
幕後群像
想成為製偶師?「請先開始動手!」
身兼製偶師、偶戲導演與操偶師的鄭嘉音,三者對她而言可謂「三位一體」,但她最愛的就是「製偶」。彷彿造物者般,從探索材質、架構骨肉、形體塑造,以至探索出偶的「靈魂」,找出表演的可能,可說是偶戲創作過程最迷人之處。而製偶師專注於細節的過程如同追求卓越的工匠,也正是鄭嘉音最愛製偶的原因:「因為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裡,慢工出細活。心要很靜,但掌握度最高。」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歷史、戰爭、到消費文明的矛盾衝突
今年,亞維儂藝術節的節目策展總監由黎巴嫩裔、加拿大籍劇作家兼導演瓦吉.穆阿瓦德出任,其所訂定的主題為「重返敘事」。他認為,當現實與虛構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面對文化產業與政治溝通所製造,大量阻礙想像的機器,劇場如何重新找回表演的藝術、說故事的技藝,抵抗反敘述的巨大主流?藉由這個命題,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藝術家提出他們的疑問與關切。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無獨有偶《孫悟空大戰蜘蛛精》
一般偶戲的最大局限便是演員太小──往往只有一隻手掌大,而太大的偶又很難操控到栩栩如生。光影戲卻解決了這個問題。將真人和道具同步配合,投影到一面巨大的布幕上頭,雖然只是剪影,卻可以生動傳達微妙的肢體和表情。再利用不同的光源和遠近,除了景物和人物大小隨心,更可以迅速換場、換構圖、變焦,造成神奇的電影感。 導演Larry Reed雖來自美國加州,卻有和東南亞傳統偶戲(如峇里島)合作的豐富經驗,三十年來的光影戲創作,讓他的編導手法出神入化,充滿節奏、動感、幽默、詩意、和視覺的驚奇。無獨有偶工作室的嘗試相當多元,光影戲不過其中一環,卻成績斐然。上回看他們的工作坊成果發表,已覺十分愛悅喜歡,現在又發展出大規模的《孫悟空大戰蜘蛛精》,更是令人期待。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
舞蹈
讓東方皮影戲媲美迪士尼動畫
美國光影戲導演賴瑞.李德與無獨有偶劇團合作,歷時三年製作而成的光影劇場《孫悟空大戰蜘蛛精》,融合戲曲身段、皮影戲美術造型風格與現代電影運鏡手法,戲偶與真人演出,加上京劇唱腔、人聲表現、樂手的現場演奏,呈現出罕見的影戲新風貌。
-
戲劇 2006年國際小劇場藝術節
人.偶.嘉年華 撞擊「操控美學」
「偶」的創意運用已經成為新的小劇場美學風潮,今年在牯嶺街舉辦的「2006年國際小劇場藝術節」就以「偶」為主題,邀請來自美、德、英、台的六個表演團隊,展開長達一整月的「人偶嘉年華會」活動,以演出、教學工作坊、展覽活動,多方面談討人偶之間的「操控」關係。
-
即將上場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影窗内的天空》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將邀請澳洲的偶戲名家李察.布萊蕭(Richard Bradshaw)演出《影窗內的天空》。 節目將由〈斷橋〉、〈椅上人〉、〈獅與蠅〉、〈魚戲〉、〈沉思者〉等二十餘個光影戲小品組成,其影偶設計精巧、富機關變化,且全劇操偶、吟唱、口技等全由布萊蕭一人完成,創意十足。
-
即將上場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夏季公演《賣翅膀的小男孩》、《快樂王子》
無獨有偶工作室是國内第一個以現代偶戲爲發展方向的團體,結合偶戲與現代劇場的創作,致力於推廣與創意敎學。 《賣翅膀的小男孩》針對低年級及幼稚園的親子而設計。戲中動物角色如蜜蜂、鴨子、黄鶯將被賦予獨特的個性,表現感恩、惜福、善體人意等 EQ 生活課題。節目並由故事姊姊帶動,平撫小朋友進入劇場後緊張的情緖,而能更加投入台上台下的互動。 《快樂王子》則是改編自王爾德的故事,藉由不同角色的心境表現、施與受及短暫與永恆的意念探討,導演將採故事者與戲偶穿挿演出的方式,反映人性的不同切面,還有說故事者本身的心境投射。 《快樂王子》的佈景設計以二十世紀初的北歐小鎭爲主要風格,將有多功能的設計,如雲端將有影子戲呈現快樂王子雕像所看到的民間生活、如立體書般的戲台可變換不同的場景,還有精巧的機關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