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琄(許斌 攝)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演員

王琄 磨喙拔羽 振翅高飛

「老鷹的平均壽命可以到七十歲,然而在四十歲左右,牠會遇到生命的瓶頸,牠的鳥喙已經太彎、羽毛也變得太重,牠必須蛻變才能生存。」跨足劇場、電視與電影的王琄如是說。長年的表演與戲劇教學工作,王琄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她自問:「為什麼還要表演?這一切又是為了什麼?」今年她參與脫口秀、舉辦讀劇及青少年戲劇推廣,演出與偶同台的新戲《洋子 Yoko》。她說:「這些都是讓我覺得快樂的事,我可以默默地做、慢慢地做,好像手工藝,回到簡單。」

「老鷹的平均壽命可以到七十歲,然而在四十歲左右,牠會遇到生命的瓶頸,牠的鳥喙已經太彎、羽毛也變得太重,牠必須蛻變才能生存。」跨足劇場、電視與電影的王琄如是說。長年的表演與戲劇教學工作,王琄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她自問:「為什麼還要表演?這一切又是為了什麼?」今年她參與脫口秀、舉辦讀劇及青少年戲劇推廣,演出與偶同台的新戲《洋子 Yoko》。她說:「這些都是讓我覺得快樂的事,我可以默默地做、慢慢地做,好像手工藝,回到簡單。」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洋子 Yoko》

10/910  1930   10/1011  1430

10/1617  1930   10/1718  1430

10/2324  1930   10/2425  1430

台北 水源劇場

INFO  03-9501977

那個有著攝人大眼的偶就躺在王琄懷中,像個好奇的女孩靜靜接收這一切,不禁叫人期待她靈魂甦醒的那天。「她有一種生命感,於是我們將意念灌注進去。」王琄說,與偶的工作分成三個階段:一開始由人操控偶、逐漸達到人偶合一、最後要讓心隨著偶走,也或許是一段關係的三種進程,當偶終於成了一個生命,「她也有了個性,或許她的個性跟人有了衝突,這時候就會有戲。」

她就這樣帶著偶度過一天,去開會、教課、通勤、吃飯,偶的大眼看盡了王琄生活的點滴,陌生的人或許慢慢變得熟悉,她也正在理解王琄的生命。她還沒有開口說話,她正醞釀著、形塑著自己的魂靈和個性。這是個未知的領域,對偶、對王琄來說都是,跟偶的合作是她今年的課題之一,其他還包括參與脫口秀、舉辦讀劇演出及青少年戲劇推廣活動。這是現階段的她想做的事、覺得需要去做的事,更重要的是她必須面對的改變。

走下高鐵  慢步看風景

「老鷹的平均壽命可以到七十歲,然而在四十歲左右,牠會遇到生命的瓶頸,牠的鳥喙已經太彎、羽毛也變得太重,牠必須蛻變才能生存。」於是老鷹默默地進行著自我修復、重新出發的私人療程,耗費一百五十個日子磨損嘴喙、拔去過長過重的羽毛,生命必須經過蛻變,往後的時光才得以像從前那樣自在飛翔。王琄說著老鷹的故事,然後反求諸己:「其實這幾年,我一直有個很深的感觸。我一直問自己:為什麼還要表演?我還可以給觀眾什麼?這一切又是為了什麼?」演了幾十年的戲、教了幾十年的表演,得到金鐘獎最佳女主角與女配角雙項殊榮的她,對於自己的表演生涯有了新的想法,又或是說,必須為自己注入新的想法,才能延續這份生命。

「那段日子我突然發現,早上醒來會覺得,好無聊。所有的事情都沒有發生,不是說沒有工作,心情也沒有不好,但就是覺得無聊了。我還是有在排戲、有拍戲、去教書。但就是想著,有點無聊耶,怎麼會這樣?」她發現這是一個轉換的時期,這些念頭像是一個提醒,提醒著身為表演者的自己,「假如我對自己的表演還有期望的話,我就要推掉一些戲,否則就會變成一種慣性。我們一直都用某一種慣性去生活,告訴自己要戰鬥,直到有一天發現不用那麼拚了,不需要奮鬥到那種地步了,這時候該怎麼辦呢?這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當她發現專業可以得心應手,多年訓練已足夠讓她面對工作游刃有餘的時候,真正的考驗才終於浮現:「老鷹要拔掉羽毛才能繼續高飛,於是我問自己,現在該怎麼辦?」

就這樣王琄慢慢推掉一些演出、推掉工作,將心力投入在需要長期專注或真正感到有趣的挑戰,「真的是有點神經病,有錢不賺。但我就是想要簡單一點,比較不同於以前的生命狀態。」起初她計畫去北歐走走,給自己放個假,「我說要去北歐,朋友全都以為我要去工作,我才發現我出問題了。」過往的自己實在太投入、太拚了,好像搭高鐵一樣,眼前的景色轉瞬即逝,「什麼事都很快就過去了,所以也看不明白、看不清楚沿途的風景。現在我選擇下了高鐵,坐慢車、走支線,停下來看一看四周。」

當學生也當老師  播灑戲劇種籽

長年投身戲劇教育與表演教學的王琄,來到兒童文學研究所進修,而後轉往宜蘭慈心華德福中小學參與教師培訓,當學生也當老師,這是她多年來默默耕耘的事,「我一直覺得戲劇教育或其他相關的藝術教育,還是應該從小開始、愈小愈好。那可以讓孩子的幻想得到滿足,戲劇是一種目的、一種品味、一種美學,是跟自己靠近的方法。」她也持續與善牧基金會合作,以營隊活動帶領高關懷的青少年認識戲劇藝術,「我想藉由戲劇的過程讓他們知道這是一種角色扮演,你甚至可以創造一個全新的角色。我告訴孩子:你們的創造力用在對的地方就叫才華,用錯地方就變成破壞。」

擁有多年表演教學經驗,編寫過數本戲劇教材,王琄教過的學生無數,她參與成人戲劇課程、帶領亞斯伯格症的孩童進行戲劇治療,也曾指導聽障及視障學員做表演呈現。今年她推動成立了「台灣青春玩藝戲劇藝術推廣協會」,除了進行師資培訓,也期望以組織的力量統整資源,將戲劇老師推送各方,「我好像還是這麼忙,還是在做很多事。但我覺得很開心,我比較想做這樣的事。」

或許真的是高鐵坐久了,她慢下來將風景看仔細,才發現想做的事還真不少。上半年的她舉辦了幾場讀劇演出和劇本講座,先是帶領學員探究聲音表演的可能性,接著親身示範經典劇本的聲音呈現。追根究柢這個工作跟戲劇教育一樣,是她從經驗中看見了需求,於是義不容辭。「我發現台灣的演員碰到一個很大的瓶頸,大家好像不願意好好練功,好像花了很多力氣在跟外面要東西,而不是向裡面沉澱:問問自己要什麼、自己又可以做到什麼?」

這麼多年來,她一直在劇場演出、教書,會去演電視、電影,她說那是緣分。她沒有想著人脈,或是急迫地希望被看見,「我就是默默地做,我們是用作品說話的演員。」她知道沒有實力就不會有作品,想要說話也必須先讓人聽懂才行。於是王琄邀請了幾位年輕也有興趣的演員參與讀劇演出,期望他們能在這樣的過程中把基本功做紮實,花時間對自己付出:「我說來練功吧!我們讀些經典的劇本,我們練情緒、練習語言表達能力,這是很困難的。場上什麼都沒有,可是我說出來的話要有東西、要能勾人,觀眾靠聽覺就能聽到我話語背後的故事,這就是演員的功力。」

脫口秀與人偶同台  表演的新嘗試

在王琄的劇場生命裡,演員與老師這兩個身分反覆交錯著,相輔相成,為她凝聚了更多能量:規劃學員的呈現時,也兼具導演工作;選用劇本、籌備演出的同時,也需要執行故事的編修與創作。 忙碌的生活不是雜沓的足跡,而是踏穩步伐持續邁進,即使要像老鷹學習、改變慣性,也不能自亂陣腳、虛與委蛇。「上半年我其實都在開會。」除了讀劇演出和固定的教學行程,為了迎接脫口秀《戲後人生》,每個星期王琄與「好好笑女孩」都要固定見面討論:「這是一個很漫長的學習過程。我們每週開會、看影片、分析結構、練習,等於是在上課。從年初連續不斷到現在,比排一齣戲還久。」起初王琄不過是好奇,「脫口秀對我來說是個好陌生的表演,我想了解他們在做什麼,也想試試做點不一樣的,打破自己既定的樣子,或是說別人認識我的樣子,結果聊著聊著他們就去找場地了!」

沒想到就這樣順水推舟的被推進了坑。既然花了時間學習,當然就要練習運用,要規劃怎麼把一個片段呈現出來、該怎麼做才能達到效果。要自己寫、自己說還要錄下來自己聽,「真的很糗,但也是很專業的。脫口秀有一套邏輯公式,著重在個人特質。平常演戲有個角色保護著,現在則要把本色放上去。我們持續討論、不停發展,不過說真的,也只能等上了舞台才知道,要丟到有觀眾的現場才行,不見得排練就夠了。」

這一切都是未知,王琄也承認這樣的更新與再造「很不習慣,也不一定會成功,好像老鷹拔掉羽毛之後能不能再長出來?我不知道,但是我必須去做。」王琄今年的另一個課題是十月與無獨有偶工作室合作的《洋子Yoko》,演出取材自繪本作家佐野洋子罹癌時的日記散文集《無用的日子》,嘗試以貓的視角去理解這位性格乖僻的獨居老婦。人偶同台的表演,也是王琄多年未曾接近的領域,曾有過操偶經驗的她,「隔了快廿年,這次我成了演員,又再次跟偶相遇。雖然是偶戲,我覺得還是應該有人的情感,那是我比較想去觸碰的部分。」

該如何與偶合作,王琄有許多想像、許多種可能,她一直抱在懷中的小女孩偶,是以王琄的形象塑造,是洋子的孩提也是心中的自己。有時候王琄是洋子的媽媽,回憶著過往艱困的日子;有時候王琄是老年的洋子與自己對話,再一次成為那個任性的孩子。「我看著他們操偶,不同的偶會有不同的肢體動作,」回到演員身分的王琄,透露她希望在這個演出中給自己的功課,「我也意識到,有時候人也會出現一些不像人的動作。這一次我想要在肢體上做一些變化,做一些比較不那麼寫實的東西,試試看偶而讓自己也變成偶、用偶的方式去移動,或者是把自己當作一個偶在操作。」

回到簡單  回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關於佐野洋子在散文中描述的老年擺爛生活,王琄覺得:「她的誠實好像一面鏡子,提醒我們的生活是多麼規矩、活得沒有自己的樣子。」或許在此之前,王琄也早已明白了生活的真實,從此決定過自己想要的日子:「我今年做的這些,都是讓我覺得快樂的事,而且一點都不張揚。我可以默默地做、慢慢地做,好像手工藝,回到簡單。這是我想要的生活,這樣比較適合我。」

她時而為懷中的小女孩撥髮,也常輕輕拍著女孩的手,對於這個還不算熟悉的工作夥伴,王琄說她雖然是個小孩的樣貌,卻好像「有個老靈魂」。這樣的形容,王琄亦曾在幾年前的訪談中用以描述自己的性格,或許這偶的形象真是照她而作,造偶之人其實看見了王琄的內在。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1963年生,桃園人。國立藝術學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後,即投身劇場表演與戲劇教學工作。曾參與民心劇場、春禾劇團、紙風車劇團、屏風表演班、果陀劇場、綠光劇團等劇團演出。

◎ 亦跨足電視及電影,2003及2004年分別以電視劇「媽媽的合歡山」及電影《秋天的藍調》入圍金鐘獎單元劇及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並於2005年以公視「再見,忠貞二村」一劇獲頒第40屆金鐘獎連續劇最佳女主角獎。2008年以客家電視台「大將徐傍興」中徐母一角,贏得金鐘獎戲劇類最佳女配角獎。

◎ 持續進行表演指導、聲音表現及戲劇推廣等課程、活動與講座,並涉入劇本編修及導演等領域。近期將參與脫口秀演出及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洋子Yoko》。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