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默劇

相關文章 13 篇
  • 《一主二僕》點破現今智慧科技幾乎要取代真實交流的生存焦慮。
    戲劇

    生存空間中的共生、共存與競逐

    以黑白默片喜劇先驅巴斯特.基頓及其代表作《稻草人》為靈感和創作基礎,雅克普.奧勒伯劇團藉此呈現劇名「Lebensraum/生存空間」其中的政治隱喻。而臺中國家歌劇院將劇名譯為《一主二僕》,正巧妙地將劇中問題拋出:極端控制慾下造成的混亂失序,卻使原有的權力慾望無法順利施展。在企圖解決混亂而將一切恢復原狀的徒勞無功中,誰又是主,誰又是僕?

    文字|呂筱翊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日本默劇與舞踏界元老及川廣信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默劇與舞踏界元老

    及川廣信 「信念」是藝術創作之路的磐石

    即將滿九十歲的及川廣信,是日本默劇師、舞者、導演,也是到法國學習德庫默劇的日本第一人。返日後教授默劇,教過多位舞踏家如土方巽、大野一雄、大野慶人等,對日本舞踏發展也有相當影響。接受過芭蕾、默劇、瑜珈、打禪、氣功等多樣身體訓練,及川廣信對東西方人身體間的差異與身體運用的思考,都別有見地;更認為年輕人應該鍛鍊自己的信念,這樣才能在藝術創作的路上走下去。

    文字|沈亮慧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默劇背有一個默劇意識存在,它將動作視為表演或訓練的基本原則,而非單純模仿或心理揣摩的派生。圖為香港劇場組合甄詠蓓演出之《遊園》。
    藝@書

    尋找默劇的蹤跡

    編按: 在國內稀少的表演藝術出版當中,黑眼睛文化最近推出了三本「劇場手邊書」系列,分別針對默劇、社區劇場、及歌劇演出的沿革,提出精采的見解。這套書由牯嶺街小劇場策劃,耿一偉主編,是一項長期的出版計畫。以手邊書的親和形式,兼顧前衛、時代性、深入淺出的考量,尤其注重以個別作者對國內現況的觀察,提出有用的論題方向,彌補中文出版的空缺。本刊樂見其成,特別選錄三本書的精采篇章陸續刊出,讓讀者一睹為快! 四處可見的默劇蹤跡 默劇這門藝術,其實很早就存在,我們可以在許多文化的舞蹈元素中見到默劇的成分,不論在印地安的狼舞或是早期古典芭蕾當中,都可以見到默劇的身影。即使在不同的藝術,例如動畫,也有默劇的蹤跡。迪士尼的動畫設計師安德生說:「默劇是動畫藝術的基礎。肢體語言是動畫的根本,而且是全世界通用的。」(Williams 2006:324) 的確,只要表現方式牽涉到動作,默劇的原理就會在背後如影隨形。以動畫為例,我們根本不可能要求米老鼠或唐老鴨去從心理角色出發,揣摩演出的技巧,他們是沒有靈魂的演員,可是看來卻栩栩如生。除了視覺殘留的效果之外,就是他們的動作能夠說服我們,讓我們覺得他們的確演得很好。 亞里斯多德的《詩學》第一章提到:「史詩的編制、悲劇、喜劇、狄蘇朗伯斯的編寫以及絕大部分供阿洛斯和豎琴演奏的音樂,這一切總得來說都是摹仿。它們的差別有三點,即摹仿中採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而不是相同的方式。」(Aristotle 2005:27)這也就是說,藝術起源於模仿。如果我們延伸亞里斯多德的說法,那麼默劇就是用身體模仿外在世界的形形色色,其方法,則有透過手勢、表情、動作、結合面具或道具等各種不同方式。 只是模仿看來是派生的,人們總是覺得模仿不是原創,好像柏拉圖眼中的次級品。但正如亞里斯多德說的,「模仿」是各種藝術的起源。不論這在哲學上會引起什麼爭議,沒有模仿,就沒有後現代遊戲的騰雲駕霧。模仿與遊戲是藝術創作的兩大起源,也是支柱,互不相干,卻缺一不可。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先替啞劇(pantomime)與默劇(mime)作一區分。啞劇是指透過動作姿勢對外在事物的模仿,它直接讓我們感受或意識

    文字|耿一偉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偷窺者劇團的32 rue Vandenbranden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國際默劇節不「默默」 精采多元再創新局

    每年一月登場的倫敦國際默劇節,是倫敦最悠久的劇場藝術節,今年邀來美國、法國、比利時、紐西蘭等地藝術家參與,更有許多從未在英國或倫敦演出過的作品登場。演出散見於倫敦不同場地,舞台多元,不僅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搭配場館原有的行銷管道,成功吸引喜歡這類型節目、卻不曾接觸過默劇節的新觀眾踏進劇場。

    文字|魏君穎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 姚尚德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姚尚德 默劇行腳

    三月廿九日,週六,青年節。台北正醞釀隔日蔓延全城的反服貿黑潮。選擇此刻離城,車行南下,空氣剝除了愈發炙熱的抗爭氛圍,徒剩氣溫兀自攀升。果真如此?當然不,否則就不會有這趟為了默劇表演者姚尚德的台南之行。 二○○六年結束法國默劇學習後,姚尚德返台從事表演工作。起先還規規矩矩投身劇場,不多久,便選擇走出劇場,走進人群。雲門的「流浪者計畫」讓他帶著默劇到上海、蘇杭、廣西等地。隔年,他以默劇和偏鄉學童、部落居民、街角百姓即興互動,擦出各種驚喜的火光。然後發展出為期一個月的駐地交流,計畫的最後一站是台南。三月,他到台南租屋落腳,拜訪廟宇,結識朋友,尋找題材,在安平、永康、歸仁等地完成預定的演出場次後,每日騎著機車穿梭台南各地,為了額外接下的邀演、講習、默劇教學。 「能藉由表演跟地方產生連結,撒下根苗,真的很有意思。」過去多在台北生活、工作的姚尚德坦言,在台南的這一個多月是他難得的體驗,「整個過程都很舒服。創作跟生活是在一起的,也就是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如果你在台北做戲,身邊的人都是和這齣戲相關的,很難接觸到一般人,在台南卻是交揉在一起,不會有『我在創作,其他人和生活不要打擾我』的狀況。」 交朋友、吃美食、創作、演出不斷加碼的行程,在月底的「南鐵藝文祭」結束後便暫告段落。沒跟上姚尚德前幾週的愜意生活,這日午後,我們見證他參與一場南鐵沿線居民反拆遷東移的抗爭活動所延伸出的默劇演出。

    文字|鄒欣寧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默劇 王仁千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演員

    文字|白水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 《無言劇二》演員徐堰鈴。
    戲劇

    好難揹的大書包!

    許多參與貝克特作品演出的演員,都在歷經挫折之後,放棄動機和情感的分析,轉而投入外在肢體和聲音的摸索,反而把握了貝克特作品的神髓,關鍵就在於Simple(簡單)和True(眞實)兩個字。不知道會不會是陸愛玲想太多,想講的也太多,而讓這齣《無言劇》無法拔地而起。

    文字|傅裕惠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默劇並未限定不能發聲,演員有絕對的空間自由發揮。此爲德國默劇演員Réné Bazinez。
    專輯(一)

    「默劇」溯源

    華語世界慣以「默劇」來翻譯Mime,其實它的原意是模倣。作者由希臘開始溯源,追及義大利藝術喜劇、十九世紀法國戲劇,東方中國武術、日本能劇、印度舞劇等具模倣典型的表演內涵,讓我們對Mime有一番新的見解。

    文字|孫麗翠
    第62期 / 1998年02月號
  • 馬叟將人類所有精神面具體而微地利用默劇藝術表現出來。
    回想與回響 Echo

    默劇、中國、馬歇馬叟

    默劇是馬叟傳達自我意念的主要方式;他以默劇表演印證了他的偉大,但是他的偉大實來自他對時代的體認、眞情的執著及對所有藝術深入的了解。

    文字|孫麗翠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 Isolation的課程非常強調對人體單獨的點或局部動作的觀察能力。
    專輯(一)

    金士傑的「默」思

    對金士傑而言,所謂的肢體表演就等於默劇的訓練。由於默劇對人體局部細節的重現,使得他在接演一般舞台劇角色時,得以有極大的發揮。

    文字|王以靜
    第62期 / 1998年02月號
  • 男舞者殘酷地在舞步上欺凌女舞者,引起喬那森的憤怒,挺身救女舞者。
    回想與回響 Echo

    帽子的不死精神

    卓別林始終都是他的偶像,這不僅在馬歇馬叟單人默劇「畢普」(註1)中常見到卓別林的影子,此次演出的《帽子奇遇記》更是他的寫照,嚴格地來說,其實《帽子奇遇記》就是爲卓別林而作的。

    文字|孫麗翠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 Buchinger's Boot Marionettes劇團所製作的戲偶。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國際默劇節 沒有語言的神奇花園

    倫敦的冬日凜冽且憂鬱,日照時間短少,但每年冬季舉辦的國際默劇節(London International Mime Festival),總能以獨特的戲劇形式和幽默感照亮寒冷的冬夜。長達半個月的二○○九倫敦國際默劇節甫落幕,包括舞蹈、偶戲、默劇、馬戲等多元的形式,在五個重要的展演場所演出,今年的表演團體來自英、美、法、德、俄、西班牙等國家,而默劇節已經舉辦了三十多個年頭,成為倫敦歷史最悠久的戲劇節之一。

    文字|劉郁青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 音樂劇場將舞台上所有的元素都視爲音樂的一部分。
    焦點

    與潛意識密談 音樂劇場新觀點

    音樂劇場在我們這個世紀是個新創的概念,背棄了傳統音樂的原則,形成了一個包括文字、音樂、舞台的組合。十一月朱宗慶打撃樂團,結合林克華的燈光、舞台設計及陳揚的作曲,給予「夢和風鈴」大家所熟悉的事物,一個新的符號,讓大家重新思考、重新感覺,建構出現代人的心靈圖像。

    文字|劉家渝
    第13期 / 1993年1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其他

    輕鬆投件拿10萬! 廣藝「雲舞台獎」盼成為表演藝術線上化推手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戲劇

    想笑就笑吧,走進假的園區來場真實的交流

    《泰雅文創精神劇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