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陳揚

相關文章 14 篇
  • 眨眨眼,扮個鬼臉,陳揚的頑童赤子心不僅表現在音樂創作上,更在實際生活的實踐中。
    樂界越界

    在最多的框限下發揮最大的創意 陳揚談廣吿音樂創作

    對一個現代人而言,廣吿的無孔不入與無所不在,確實已經在生活中造成了驚人的影響力。它不但成為人們消費採購的重要資訊來源、也是一般民衆對新商品甚至新事物判斷的依據,因此,各種產品投注在廣吿上的財力和精力,往往並不亞於產品本身。 最具挑戰的創作型式 一支精彩的廣吿片,不但要有創意及好的畫面,具有畫龍點睛效果的配樂更是不可或缺。廣吿音樂可以營造感覺、鋪陳氣氛、突顯重點、加強印象,所以一隻好的廣吿配樂的旋律必須能朗朗上口、予人強烈印象,才能讓產品在衆多的同級商品中脫穎而出,達到最出色的宣傳效果。 提到廣吿音樂的創作,陳揚可以說是箇中高手,十多年來,他的創作數量多得嚇人,連自己也算不淸楚到底是三位數字還是四位數字。其中最令人熟悉的旋律包括:伯朗咖啡、黑人牙膏、白蘭氏雞精、佳麗寶化妝品、摩黛絲衛生棉、棕欖洗髮精。好像飮料和婦女用品特別喜歡找陳揚作廣吿音樂,也許因為他的音樂總是洋溢著特別多靑春浪漫的氣息吧! 短短幾秒的廣吿片,看來炫爛又多彩,但其背後卻集結了不知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對創作者陳揚而言,寫作廣吿音樂其實是對自己最大的磨練和挑戰。廣吿是有任務性的,要注意到產品的屬性、區隔、賣點,寫曲的時候更要有絕對的敏銳度,短短二、三十秒的時間,所有起承轉合都必須在瞬間一氣呵成,音樂還必須跟著畫面走,配合一定的秒數「在最多的框框、最多的約束中,卻要發揮最大的創意。」這是廣吿音樂最可怕卻也最迷人的地方。 債主家中坐,腦中還是一片空白 雖然已經是這行的老手,陳揚還是覺得寫作廣吿音樂壓力最大,幾秒的音符,靈感來時,可能一個小時甚至幾分鐘就完成了;有時寫作的時間卻要一個星期、一個月或兩個月都有可能。在創作過程中更是趣事不斷,有一次,陳揚為一支廣吿寫了兩種版本的音樂,委託人兩首都愛不釋手,深怕放棄其中任何一段就會被別家廣吿公司買走,最後決定兩首都要。當然,並不是每次做廣吿曲都這麼順利,碰到態度惡劣、要求刁蠻的業主時,陳揚也有與對方大吵一架、甩下「不幹了」的紀錄;有時候時間緊迫,對方已經逼上門坐在樓下等了,陳揚還躱在樓上不敢出來,腦筋一片空白。 酸甜苦辣

    文字|劉家渝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朱宗慶打擊樂團吳思珊打擊獨奏會

    一九九四年自法國學成歸國以來,打擊樂新秀吳思珊已舉辦過多場個人獨奏會。吳思珊於一九八七年進入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修打擊樂,一九八八年加入朱宗慶打擊樂團。一九九二年赴法國國立馬爾梅森音樂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 Rgion de Ru-eil Malmaison)進修,隨佳斯陳.席勒維斯特(Gast on Sylvestre)學習。在校期間,曾與俄籍丹尼索夫(Ed-is son Denisow)、法籍尙-皮耶.杜威(Jean-Pier-reDrouet)及希臘籍喬治.阿貝吉斯(Georges Aperghi-s)等作曲家共同硏討,促成了她在樂曲詮釋方面卓越的能力。一九九三年取得第一奬演奏文憑和卓越評賞奬演奏文憑。次年再獲卓越奬及精湛技藝奬。吳思珊現爲朱宗慶打擊樂團專任團員,並任敎於國立藝術學院及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音樂系。 打擊樂的演出結合戲劇的肢體語言會迸出怎樣的火花?吳思珊在一九九七年的個人獨奏會─「連名字都沒有」首度嘗試戲劇音樂之後,此次推出的「聲音劇場──《綠房間》」將更加重戲劇的表演部分。《綠房間》是以一個人學習音樂的過程爲出發點,劇情中擷取了吳思珊童年、求學、戀愛、旅行的生活片段,串連成台上酸甜苦辣、喜樂哀愁的演出。戲劇的部分由國立藝術學院講師徐琬瑩編導,在音樂部分,除了由朱宗慶擔任藝術總監外,另有作曲家陳揚擔任創意指導。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透過團員生命經驗構成的客家故事,導演彭雅玲編作出《廚房的氣味》這個關於客家美食及充分發揮客家人惜物愛物精神的劇本。
    戲劇新訊

    客家現代音樂喜劇 《廚房的氣味》

    歡喜扮戲團這次推出現代劇場形式的客家現代音樂喜劇《廚房的氣味》,重組各式客家菜餚,請來了山狗大樂團團長、侯孝賢電影《好男好女》的作曲顏志文來教唱,陳揚擔綱音樂設計,以客家傳統音樂創新結合「答嘴鼓」Rap節奏為襯底,並將客家老山歌、山歌子打破傳統的表演方式,與爵士樂、搖滾樂結合。隨著客家音樂與美食互動的節奏,讓我們來看看廚房裡發生了什麼事。 原本不愛吃客家菜的導演彭雅玲,透過團員生命經驗構成的客家故事,瞭解到每道菜背後的情感,而編作出這個關於客家美食及充分發揮客家人惜物愛物精神的劇本。劇情描述一個富家女出嫁時,嫁妝竟然只有一罐罐的鹽漬醬菜,讓她很沒面子,偏偏又嫁到一個全家都得分工種田、養雞鴨的人家,富家女什麼都不會做,而被妯娌謔稱「灶腳下的懶尸妹」廚房裡的懶人婆,一個只吃不做的女人。但接連碰上水災,沖壞聯外道路,富家女教他們換菜,又一年碰上旱災,她想起嫁妝的鹽漬醬菜,開創了一道道開胃又開懷的客家新菜。如同電影《巧克力情人》中女主角創作出各種口味與療效的巧克力,鹽漬醬菜一樣變化出各式佳餚,如:陳年老菜脯,泡熱水可治感冒;乾菜豆燉腐乳有魚香肉絲的美味;蔭冬瓜紅燒菜頭可媲美滷豬肉;福菜三層肉開胃解鬱;冰糖黃豆醬滷冬瓜,口味有如豬蹄膀。 現場會不會讓大家不只「流耳油」,還能流口水呢?令人期待!(田國平)

    文字|田國平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 最PAR!

    也算一種好菜回鍋!

    然而相較陳建騏以往的劇場音樂作品,《地下鐵》可能是他匯入流行音樂元素最多的一次演出。頭痛的是,即使有現成的流行歌曲作為素材,音樂統籌與編曲的工作就是要把一首原本用來唱的歌,變成有頭有尾,前奏還要配合劇情,並且跟戲劇發生關係的曲子。「那可跟一般演唱會的音樂統籌工作,相差很多!」陳建騏慎重地表示。

    文字|傅裕惠
    第127期 / 2003年07月號
  • 平珩
    舞蹈

    從重創性的撞擊中營造謀合

    舞蹈空間今秋與國光劇團創意結盟,跨界編創《再現東風》。該支舞碼將由舞蹈空間駐團編舞家楊銘隆,結合國光劇團導演李小平、與知名作曲家陳揚聯手打造。當現代舞編舞者碰上傳統戲曲導演,再加上一個前衛作曲家,《再現東風》將「跨」出何種東方情調。本刊特別邀集三位創作者,藉由「交叉詰問」的討論方式,讓讀者先賭這個特別的跨界工作模式。

    文字|廖俊逞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 開創台灣打擊樂風氣的朱宗慶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根棒子,玩真的

    很少音樂家像朱宗慶,在訪談中一直把自稱是「鄉下孩子」掛在嘴上。 朱宗慶是來自台中的鄉下孩子, 是從台語歌星文夏的歌,及學校的升降旗典禮開始他的人生音樂課, 參加學校的管樂隊時,他所能見到「職業音樂家」是廟會裡和喪葬上的康樂隊。 鄉下孩子朱宗慶進了國立藝專,才發現自己努力吹小號的嘴形是錯的, 那改學薩克斯風好了,結果麻煩更大, 因為學院派裡沒有人主修這種只在歌廳出現的樂器, 音樂系裡流行一句話:「不會吹,不會拉的就到後面去打鼓吧。」 沒想到,這個沒有人要坐的打擊樂位置, 趕上台灣七○年代大量現代作曲家創作的年代, 打擊樂喧賓奪主地成了朱宗慶的最愛, 同時也讓他站上台灣打擊樂界教父的地位。 兩根棒子,玩真的, 一九八六年,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 這位來自鄉下的音樂家把現代打擊樂再帶回民間廟口、廣場,也帶至了國際上; 而打擊樂這個二十年前最冷門的器樂, 在台灣,現在成為僅次於鋼琴的最熱門選擇。

    文字|盧健英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一)

    舞動本土樂音

    雲門可說是國內第一個重視國人音樂作品、民間音樂與素人藝術家,並且以舞台的表演將之呈現給觀眾的表演團體。在三十年後的今天,看他們與雲門的合作有如讀一章台灣現代音樂發展史;可以想見當年風起雲湧的藝文界與互相激盪出火花的藝術家們。

    文字|林芳宜
    第128期 / 2003年08月號
  • 在《kiki漫遊世界》中,魏瑛娟吿訴音樂設計陳建騏她想要的音樂類型,等音樂出來,魏瑛娟聽了之後,才把音樂放在戲中適當的地方。
    特別企畫 Feature

    合塑完美曲線 戲劇與音樂的合作

    台灣的劇場導演是如何看待戲劇中的「音樂」?爲什麼在做戲的過程中他們較少與學院出身、有專業背景的音樂創作者合作?此次導演們將提出各自的觀點,探討戲劇和音樂該如何搭配演出,以突破隔閡。

    文字|秦嘉嫄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 舞蹈

    「東風」與懷舊

    《東風乍現》仍維持著舞蹈空間舞團一貫的特色:嬌巧精練、機動性十足。令人玩味的是,編舞家孔和平的昔日英雄情懷與楊銘隆所營造出的流金歲月之感,不約而同地賦予「東風」強烈的懷舊色彩:在時序變遷、物換星移之際,尋找「東風」,便成了一個尋找時間與空間的「他者」(the other)以自我映照的過程。

    文字|趙綺芳
    第122期 / 2003年02月號
  • 《新天堂公園》試圖描繪各種面向的同志關係。
    劇場思考

    關於兩個人,實驗些什麼?

    此次以「只有兩個人」為主題的地下開放藝術節中,有的創造了如大劇場般的磅礡氣勢,有的充滿了多媒體特有的熱鬧與目不暇給,有的浸淫在簡約的舞台道具中享受自語,有的又將唯一的時空地設定視為嚴謹的劇場挑戰,兢兢業業地迎向它。相異的領域加上歧異的舞台呈現方式,讓此次的藝術節萬般紛陳中不見重點。

    文字|鄒之牧
    第119期 / 2002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深度藝談

    創作歌劇,就是要搬上舞台!

    三枝成彰為日本作曲家聯盟副主席,深厚的學院訓練以及對於音樂美感的執著,使得三枝成彰不管在學院或商業領域,都有著令人敬佩的成就。此次應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邀請,前來擔任第一屆台新藝術獎決選評審,並且與本地愛好藝文活動的朋友們分享他的創作歷程與人生觀。以下為講座記錄摘要。

    文字|班奕筠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號人物 People

    從京劇花臉到跨界導演

    一個以前在陸光劇校科班專唱花臉,以他的天生條件,在全憑「祖師爺賞飯吃」的京劇舞台上很難長久立足,李小平如何為自己找到另一片天?他說:「我慶幸自己在科班時是唱花臉的。因為在京劇中,花臉經常扮演配角,一個客觀性的配角,讓我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冷眼旁觀。因此就慢慢孕育自己的創作力跟可變性格。」

    文字|蘇秀姬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要拍我的手稿?陳揚說,那得把我心愛的糖菓罐和茶杯秀一下才行。
    樂界越界

    帶著音符玩耍去! 陳揚的頑童音樂夢

    學院裡所培育出來的古典音樂人才,給人先入為主的印象,總是嚴肅、典雅,可能有點驕傲、似乎有很多理論、常常會講一些別人聽不太懂的東西,但這個框框好像沒辦法套到陳揚身上,學院派出身的他,走的路卻完全不是古典音樂人的典型。

    文字|劉家渝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 綠光《都是當兵惹的禍》的成績令人驚喜。
    戲劇

    《都是當兵惹的禍》劇評

    「綠光」的《都是當兵惹的禍》向元雜劇取材,大量運用、轉化京劇的表演程式,爲「中國歌舞劇」指出可行的方向。

    文字|鴻鴻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

  • 澳門

    劇評人票選出兩檔回響兩極的年度演出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