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藝號人物 People

從京劇花臉到跨界導演

李小平改寫配角人生

一個以前在陸光劇校科班專唱花臉,以他的天生條件,在全憑「祖師爺賞飯吃」的京劇舞台上很難長久立足,李小平如何為自己找到另一片天?他說:「我慶幸自己在科班時是唱花臉的。因為在京劇中,花臉經常扮演配角,一個客觀性的配角,讓我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冷眼旁觀。因此就慢慢孕育自己的創作力跟可變性格。」

一個以前在陸光劇校科班專唱花臉,以他的天生條件,在全憑「祖師爺賞飯吃」的京劇舞台上很難長久立足,李小平如何為自己找到另一片天?他說:「我慶幸自己在科班時是唱花臉的。因為在京劇中,花臉經常扮演配角,一個客觀性的配角,讓我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冷眼旁觀。因此就慢慢孕育自己的創作力跟可變性格。」

導演李小平,該如何界定他是哪一個表演類型的導演,是傳統京劇?舞台劇?歌仔戲?兒童劇?音樂劇?廣告片?細數李小平近年來的作品,不但跨劇種、跨領域還跨文化。

現任國光京劇團專任編導的李小平,在過去三、四年幾乎跨足上述所有領域,作品從新編京劇《廖添丁》、《閻羅夢》之外,如陳美雲歌劇團的歌仔戲《刺桐花開》、春禾劇團的黃梅音樂劇《歡喜鴛鴦樓》、大風劇場的古典音樂劇場《睡美人》、《小紅帽》、新編音樂劇《梁祝》;此外,他還曾擔任兩屆雙十節總統府前民間遊藝活動總編導、總統府前跨年晚會導演等,去年並為某飲料拍了一支京劇篇廣告,稱他為目前劇場導演大紅人並不為過。光是今年才開春不久,他已經推掉五個演出案了,但仍有人陸續地把劇本,甚至只是一個演出概念拋給他。

擅用旋律說故事,跨足多樣舞台領域

表演藝術的發展,「跨界」的混血藝術成了主流與顯學,而能夠悠遊自如於不同專業領域,縱橫東西文化元素的交融的藝術工作者,就成了炙手可熱的搶手人才。李小平剛巧就符合了這些條件。

李小平認為,現今網路發達,人與人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接觸密度增高,「新與舊、中西之間、傳統與現代之間綜體呈現,是現在各表演類型的基本呈現意圖。」

身為一個京劇演員,從小在傳統戲曲藝術裡耳儒目染,但李小平同時又接觸現代劇場,嫻熟現代劇場的元素與節奏,在現今「藝術性格的本體不是單一元素」的環境,許多人想找一個會做「關於音樂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的人」或是「要具備大場面調度能力又了解中國傳統民俗禮儀的人」,台灣又少有專職的歌劇導演,正巧京劇的「無聲不歌,無動不舞」基本法則,是李小平從血液流出來的本能,他的「被需要」就在這樣一個生態環境下被突顯出來,他擅長以音樂弦律敘述線說故事的特質,正是能跨足任何與音樂相關領域的優勢。

慶幸唱花臉當配角,建立觀察思考習慣

陸光劇校坐科,在校時李小平專唱花臉,以他算短小精悍型的個頭與外型,在講究先天條件,靠「祖師爺賞飯吃」的京劇舞台上很難長久立足,李小平很早就表現出他和其他梨園師兄弟們不同的思考,當他十五、六歲變聲倒嗓、失去表演舞台後,創作慾望必須找到另一個依歸與重心,李小平開始接觸現代劇場,結交現代劇場朋友,更重要的是在恩師王小棣導演帶領下,為自己開啟了另一扇門。八0年代末導演王小隸在民生社區經營的「民心劇場」,李小平就開始了京劇與小劇場的實驗嘗試。

「我慶幸自己在科班時是唱花臉的。因為在京劇中,花臉經常扮演配角,一個客觀性的配角,讓我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冷眼旁觀。因此就慢慢孕育自己的創作力跟可變性格。」有幸擔任主角的演員往往在京劇排練場上被師傅嚴格要求臨摹、鍛鍊程式化的演出,,操練肢體的訓練下,他們努力模仿前輩老師的動作、唱腔,表情時,李小平已經習慣如何從旁觀察思考。「其實我所擁有的戲曲知識,每個戲曲演員都具備,不同的是,我是有意識的具備,他們卻是無意識的。」

回想一開始,從系統封閉的傳統京劇開始接觸跳格拼貼無所不可的現代劇場,李小平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夠「來去自如」,並且十分抗拒非西皮、二黃系統的音樂,例如在他擔任雙導演之一,綠光劇團音樂劇《都是當兵惹的禍》裡,音樂方面他是完全不碰的,全由另一位導演羅北安負責與編曲者陳揚溝通,他專心負責舞台場景排練;到了春禾劇團的《歡喜鴛鴦樓》,身為導演的身分,首次真正與音樂創作陳揚溝通理念,他發覺他對音樂的思維觀念與學電影配樂的陳揚完全是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令他十分沮喪與焦慮。但也因為衝擊很大,陳揚的某些音樂創作觀念疏通了他腦中因慣性思考造成的阻塞,更進一步學會品味音樂貼近戲劇與烘托情緒的美感。跨出了這一步,接下來的每個創作,也都帶來新的體驗。

李小平不諱言:「接案子的標準必須讓我直覺認為是好玩的,我才會接。」歌仔戲《刺桐花開》裡有原住民的音樂、造型、儀態等深深吸引他;大風劇場的《睡美人》首度接觸西方交響樂,為了準備《睡美人》他特別情商好友兼劇本創作者邱少頤擔任私人音樂教師,教他如何從器樂的性格屬性、結構上、和弦上去細細感受抽象的西方古典音樂裡的情緒與氣氛,也許又是傳統戲曲音樂的養成訓練,他很快地就能在古典音樂裡想像舞台上的畫面,對於西方音樂也較有敏銳感。有了之前的經驗累積,到了音樂劇《梁祝》集大成,已能敏銳掌握西洋和弦的情緒。

重回校園吸收新知,期待走向國際舞台

深感自己缺乏「從西方戲劇結構看中國傳統戲曲美學」的學術知識,去年考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導演組,重做學生,他坦承不會用電腦思考,且只會用「一揚指」輸入法,曾經交報告時是全班唯一交手寫稿紙的,引人側目,「五年級」的他還被「六、七年級」的同學「虧」說:「你要不要用毛筆寫呀!」,雖然很辛苦,但他說:「同樣是累,當導演到了排練場要丟東西出來,但是當學生坐在課堂上卻是吸收東西,同時幫助自己建檔,歸納許多過去的累積。」所以,即使現在寫報告還是維持「先手寫好再用電腦打」的「不良習慣」,他仍然很享受與珍惜當學生的機會。李小平不僅重回學校,他也利用多方機會吸收新知,目前和幾位音樂界的朋友,其中有學作曲的、聲樂家與鋼琴家共同組成一個定期聚會的創意小組,互相激盪更多可在劇場內發生關於音樂的創意,他希望將來可以有具體的構想產生。

各方邀約不斷,李小平有很多發揮才華的機會,那麼,導演李小平的夢想是什麼?他停了十秒鐘,一字一字地說:「讓台灣在亞洲文化的優勢中,走向國際舞台。」他深信台灣文化具備走向國際舞台的實力與條件,只需要等待時機。

特約撰述|蘇秀姬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