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簡稱PETA)所舉辦的「改變中的『她』印象──亞太女性劇場藝術節」,活動一景。(彭雅玲 攝 歡喜扮戲團 提供)
現象‧現場

一切祇因身為女人

從「瑪格蓮娜國際劇場連線計畫」(The Magdalena Project)談起

堅持「所有的女人都應該表達自己獨特的主張」,拒絕模擬父權與男性社會的思想,是「瑪格蓮娜國際劇場聯盟計畫」的聯盟理念。台灣的女性從甘願當個家庭主婦,到走出廚房之後,似乎都不再談女性議題。身為劇場創作者,究竟生活上如何自覺自己是個女人,又該以什麼樣的眼光來創作?

堅持「所有的女人都應該表達自己獨特的主張」,拒絕模擬父權與男性社會的思想,是「瑪格蓮娜國際劇場聯盟計畫」的聯盟理念。台灣的女性從甘願當個家庭主婦,到走出廚房之後,似乎都不再談女性議題。身為劇場創作者,究竟生活上如何自覺自己是個女人,又該以什麼樣的眼光來創作?

在沸沸揚揚的煙硝戰火中,和科技經濟資本消費的衝擊下,六○年代左右高嚷的婦女解放口號,曾幾何時,似乎都在後現代社會催促的擊奏下,被其他更邊緣化的議題,搶走了光環和焦點。過於「政治正確」的女權主張,反而更像是剛褪流行的舞台女伶,即使偶爾能浮上台面──例如最近甚囂塵土的反戰議題,和前陣子因為世界小姐選美聲援未婚生子的女受刑人,差點鬧得非洲奈及利亞政變等等新聞,她們還是被更多更新更聳動的新聞標題,趕下了新聞版面。儘管許多是是非非無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論斷對錯或取捨,卻有一群女人,從一九八六年起,以民間自發的形式,突破國界與文化藩籬,在英國成立了「瑪格蓮娜國際劇場連線計畫」(The Magdalena Project),成為目前主流之外最具規模的女性劇場創作聯盟。

堅持發聲表達的慾望

堅持「所有的女人都應該表達自己獨特的主張」,拒絕模擬父權與男性社會的思想,是「瑪格蓮娜國際劇場聯盟計畫」(以下簡稱「瑪盟」)藝術總監吉兒.葛林赫(Jill Greenhalgh)宣稱的聯盟理念;「瑪盟」發展近十八年來,透過每年的定期聚會、交流與工作坊,串連了世界各地的女性劇場工作者,如今已有千餘人參與。雖然在英國威爾斯卡地夫設立的聯盟總部,因為一九九九年起威爾斯當地政府暫停了「瑪盟」的補助而停止運作,可是「瑪盟」反而因此化整為零,分布五大洲的會員各自尋找經費贊助,讓「瑪盟」的歷史與累積更為可觀而豐富。吉兒表示,即使少了中央辦公室,卻有網站作為虛擬總部,參與會員只要穩固了與「瑪盟」的連結,便能使用「瑪盟」的名稱和歷史,在當地組織女性劇場活動,而她和其他原始會員則退居顧問的角色。

「面對面地認識彼此,以及固定聚會」是「瑪盟」一直以來的運作方式。正因為不可小覤女性創作者聚集起來的勢力與影響,即使不像「瑪盟」這樣具體連結女性創作者,香港評論文字工作者魂游在離開家鄉後兩年,看見從上個月起連演至今的香港第二屆女兒戲──二○○三年女性創作節,也不禁訝異怎麼突然間香港女性開始積極發聲?沒有特別的意識形態,也不見得有純熟的劇場技巧,從一個個如《情書》、《女仔之家》、《罅隙》與《孑孓之歌之找聲》等劇碼標題看來,均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強烈的表達慾望。

東南亞交流的必要

雖然台灣也曾有兩屆的「女節」演出,三月底以《愛蜜莉.狄金森》一作受邀前往香港參加女兒戲的導演魏瑛娟,對台灣女性劇場的創作現象,還是多有保留。關於這一點,歡喜扮戲團編導彭雅玲則深有同感地指出,台灣的女性從甘願當個家庭主婦到走出廚房之後,似乎都不再談女性議題。身為劇場創作者,究竟生活上如何自覺自己是個女人,又該以什麼樣的眼光來創作?不管女性議題有多麼老掉牙,面對台灣劇場界女性創作累積的寂靜,女性劇場工作者似乎可以早早暖聲,尋求大鳴大放的良機。

「瑪盟」澳洲分部藝術總監朵恩.阿賓格(Dawn Albinger)當初與「瑪盟」姊妹們結緣之前,也正是感受到發聲的饑渴,進而有了組織「瑪盟」澳洲分部的構想。朵恩厭倦了自己當個主流表演節目的女演員生涯,總是只能被動地等人傳喚甄選、分配角色;在參與了一九九九年於紐西蘭威靈頓舉辦的「瑪盟」藝術節之後,朵恩開始學習如何自編、自導地創作,毫無恐懼而自信地表現自己,從此以後,她開始致力於女性劇場創作的策畫,同時也積極與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各國女性劇場工作者維持聯繫。

以創作慶賀身為女人之喜

本月六日起於澳洲布里斯本舉辦的「瑪盟」藝術節,除了邀請歡喜扮戲團前往演出《千姿百態話旦角》之外,也邀請了新加坡的凡瑞娜.泰(Verena Tay)和奧黛莉.王(Audrey Wong);朵恩認為,凡瑞娜和奧黛莉經年邀集來自威爾斯、挪威、澳洲和美國的女性藝術工作者來與東南亞的女性藝術家交流,實際展現了這個國際聯盟組織的交流意義。國際性的結盟交流的確會遭遇相當大的文化差異問題,因此,吉兒認為更是要突顯成員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她們除了努力拓展東南亞和太平洋區的互動之外,非洲也是她們努力的目標之一。去年三月曾隨同尤金諾.芭芭來台參加「放聲狂嬉──國際劇場藝術節」、被視為芭芭大弟子的朱莉亞.瓦雷(Julia Varley)便曾引進峇里島的傳統舞蹈演出,讓「瑪盟」的創作文化視野,更上了一層。

剛結束參加上月初由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簡稱PETA)所舉辦的「改變中的『她』印象──亞太女性劇場藝術節」,彭雅玲自陳有一番與參與歐洲「瑪盟」完全不同的感受。站在東南亞看這些先進國家的女性劇場工作者,她認為「瑪盟」似乎已經不需要再與議題對抗,轉而尋求知識理性的探索,和PETA這次舉辦的亞太女性藝術節所形成的氛圍很不一樣,畢竟,國情背景不同,知識、哲學與心理層面的感受,不一定能相互分享。但在這次為期七天,與現場來自十幾個亞洲國家如帛琉、馬來西亞、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柬埔寨和寮國等女性劇場人切磋聚會,深深啟發了彭雅玲的自覺;她在會議中講述了一則關於客家人劉蕉妹的故事,也引發了現場聽眾的共鳴。同時,會眾也對印度與日本當地藝術創作所突顯的背景差異,彼此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反應;從每個國家對於女性的貞節、禁忌和身體的定義,彭雅玲慶幸自己看到了絕對的極致,「台灣似乎處在兩者之間」彭雅玲說,而我們可以珍惜自己所獲得的自由與一切,並藉由創作來慶賀自己身為女人的幸福。

參考網站:

www.magdalena.qut.edu.au

www.themagdalenaproject.org

 

(本刊編輯 傅裕惠)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