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修
-
十週年專題
永遠的十三角關係
是遇上知音的快樂,或是愛恨交錯的糾結?創作者與評論者之間,總是有這麼一層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藉著問卷的導引,我們試著釐清這複雜的糾葛情結,發現沒有宿世怨仇,一切都是愛之深責之切。
-
專題
「學生沒有摸索的義務」
完整體系的建立非常辛苦,可是卻是戲劇教育不可或缺的根基。李國修抱持綿密紮實的堅持,一步一步地從戲劇認識觀開始扎根,為的就是要讓學子省去盲目摸索的時間。
-
專題
且喜且憂的警世寓言
對國内表演藝術界來說,加入WTO後的影響與省思,既非杞人憂天的空談,也不是「明天會更好」的福音,卻像是一則警世的寓言,提醒我們及早為產業開放競爭做好準備。
-
新秀登場
舞台是表演老師的實驗室
台大戲劇系講師姚坤君,是目前劇場界備受期待的實力派演員。從土木科系出身,到半路出家栽入戲劇天地,從接受學院、舞台專業訓練的洗禮,到現在嘗試不同表演型態的挑戰,姚坤君以演出與教學經驗雙管齊下,充實自己,也造福學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塊大餅怎嚥得下?
相較於屏風的李國修對大陸市場的不看好,表坊的賴聲川和果陀的梁志民則不以兩岸的角度來看這個戲劇市場,而是用大華人市場來對待。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李永豐則認為,兩岸開放的文化交流,一開始就不公平;這與台灣的國家劇院和民間經紀團體邀請大陸團體表演的案例相較,台灣團體赴大陸表演要付出的代價遠比大陸團體來得多。
-
即將上場
屏風表演班《婚外信行為》
屛風表演班二〇〇一年年度大戲《婚外信行為》,全新上路。迥異於以往關照社會現象的視野,屏風這次要引領觀衆一窺婚外情需求者的感官、性愛世界。劇中突破傳統尺度與思考的劇情,大膽攻入觀衆的欣賞心靈,成為開春屏風迎接新世紀的強力新作品。 《婚外信行為》由屏風主要班底楊麗音、夏靖庭、劉珊珊及李國修及邰智源、馬維欣等人共同詮釋「三對夫妻、兩對少男少女、十六個角色、五個家庭、發生在三個旅館、一節車廂,共計十六個場景」的現代男女愛慾戲劇。 劇中大膽的肢體表演、原味刺激的超尺度對白,探討新世紀人們對情愛的恐懼、渴望的複雜心態,傳達這個世紀人們面對諸多詭譎現象不安的感受。
-
現象視察
兵分兩路,共創雙贏契機
從果陀劇場、表演工作坊及屏風表演班這三個劇團衍生出另一組織的現象來看,無論是屏風強調的人才培養、表坊企圖尋找中間市場、還是果陀的開發觀衆群,在景氣探底時,逆向經營或許反而是一種正向發展的轉機,也同時給了創作者和經營者一個思考的契機,是創作轉型也好、市場考量也罷,不一定有利基,卻能為劇場生態帶來一番新氣象。
-
即將上場
日本Pappa TARAHUMARA《WD生之祭》屏風第五次演劇祭
一九九八年屏風表演班首度邀請到日本超美學、高顯像度之複合意象劇團日本Pappa TARAHUMARA來台演出。其結合裝置藝術的舞台意象與能量豐沛肢體美學,帶領觀衆經驗了跨國界的戲劇之美。今年,屏風第五次演劇祭再度邀請Pappa TARAHUMARA來台,並為觀衆帶來世紀末全新代表作品《WD生之祭》。 《WD生之祭》的創作靈感來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惡靈》,乃為反思二十世紀之同時,展望二十一世紀所做的作品。全劇由〈第一章 我出生〉、〈第二章 情書〉、〈第三章 怎麼了?〉、〈第四章 未來空虛的餘響〉所構成。每場演出之後由屏風藝術總監李國修和導演小池博史與現場觀衆進行「真情對話」,共同前進劇場新視界。
-
焦點
抖小包袱裝大包袱
傳統相聲可以一個段子一個段子不知伊於胡底,賴聲川的相聲劇則是連前連後,一個大主題貫連整晚演出。以新戲《千禧夜,我們說相聲》來說,賴聲川談的將是中國文化和戲劇藝術的最深層──關於語言,關於「聽」。
-
即將上場
屏風表演班《莎姆雷特》二〇〇〇狂笑版
屏風表演班的情境喜劇《風屏劇場三部曲之二──復仇曲──莎姆雷特》狂笑版,將於八月展開北中南的全省巡演。 劇中描述業餘的風屏劇團推出莎翁名劇《哈姆雷特》,在一連串錯誤和意外的糾葛,以及迭起的高潮中,演變成一齣與哈姆雷特無關、與莎士比亞有染的復仇喜劇! 屏風的《莎姆雷特》曾在一九九二及九五年兩度搬上舞台,並在九六年遠赴加拿大安省國家劇院演出。二〇〇〇狂笑版的演出陣容,除了集編導演於一身的李國修以及屏風的固有班底之外,還特別邀請到倪敏然、梁家榕、蕭言中、樊光耀參與演出。二〇〇〇狂笑版將重新傳達導演意圖諷刺戲子伶人面對現實生活的為難,以及台灣劇場幕後鮮為人知的各種面貌。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屛風的李國修,與風屛的李修國再度重逢。 演員稍動,眞情依舊。這年頭,眞情難得,濫清滿坑滿谷。 ──屏風表演班《京戲啓示錄》 你見著了,但聽不到。「靜」,可能是最美的聲音。 ──美國「林肯中心爵士樂團」 「動」的好?或者「靜」? ──舞蹈訓練班
-
即將上場
屛風表演班演出《京戲啓示錄》
「風屛劇團」推出「梁家班」故事──一個民國三十年代的小梨園行,爲了戲班生存而排演改良式京劇「打漁殺家」──的舞台演出,彩排時卻凸槌連連,人人各懷鬼胎,眼看首演日就要到了。 《京戲啓示錄》以「戲中戲中戲」的敍事結構,將「風屛劇團」、「梁家班」、「打漁殺家」三齣戲串連在一起,是李國修的半自傳式劇作,首演於一九九六年。四年之後,虛構的「風屛劇團」再度登「台」,集合了李國修、李天柱、朱陸豪、李小平、王珀、黃宇琳、夏靖庭、游安順、樊光耀、呂羿慧、劉珊珊等各個表演領域的多位演員,進行全台巡迴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京劇到現代劇場
藉由異質藝術元素的融合實驗,京劇藝術展現了多元化的現代風貌。本次座談會以「展望─共創世紀的舞台」爲題,邀請曹復永、李小平、李國修三人講述各自將京劇與現代劇場或其他戲曲藝術結合的經驗,並對京劇未來的發展提出思考。
-
戲劇
後現代吿別式
莎士比亞大多數的劇本,敍事之複雜不在《我妹妹》之下,傳統戲曲也多是場景自由跳接的情形,台詞或唱詞不難淸楚交代時空背景。編劇在這方面疏於經營,偏又出現複雜的寫實佈景,實在怪不得導演力不從心。如果把大頭春的回憶比作樹林,樹林的局部放大就是見樹不見林。雖然樹有樹姿,林有林相,可是樹林如果讓人迷路,恐怕難有美感可言。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導演
-
台前幕後
吿別的年代
屛風表演班將張大春所著的《我妹妹》搬上舞台,試圖藉由在原著中各角色成長的心理紀實側筆,描摹眷村中外省族群的樣貌, 呈現人際互動的網絡;世紀末,李國修將藉由《我妹妹》一劇,整合自己人生經歷及劇場生涯的反思。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世紀末的台灣浮世繪
不管是「社會寫實」或是「社會狂想」的情節,一旦賦予台灣色彩,在台灣演出,就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戲劇感染力,觀衆很自然可以找到認同甚至對話的部分,也無形中加深了對這個社會的認識與關懷,這是李國修的作品最値得重視的特質之一。
-
台前幕後
喂!喂!喂!還有人在嗎?
從一九八七到一九九九的十二年間,屛風表演班的三人行不行系列已經發展至第五個作品,城市喜劇的風格越發淸楚;此次新作《空城狀態》演出角色更多,四男三女詮釋二十一個角色,劇中出現包括台灣、香港、大陸、新加坡、日本五地的人物,光是華語就有八種不同的口音,再加上閩南語、日本語、廣東話,充滿了語言交織的趣味。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也無風也無雨》,無人、無鬼 也無神佛的烏托邦。 人生一趟,披風戴雨上蜀道。 導這麼一齣戲,也無風也無 雨,需登幾回泰山頂?
-
台前幕後
如何讓劇本「聲」「動」引人?
掌握大型劇場的功能,進而引導、創造戲劇空間,卻又專注盯著劇本聽、看著演員的表現,導演的工作就是讓觀衆「聽見」和「看見」劇本在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