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屏風的李國修對大陸市場的不看好,表坊的賴聲川和果陀的梁志民則不以兩岸的角度來看這個戲劇市場,而是用大華人市場來對待。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李永豐則認為,兩岸開放的文化交流,一開始就不公平;這與台灣的國家劇院和民間經紀團體邀請大陸團體表演的案例相較,台灣團體赴大陸表演要付出的代價遠比大陸團體來得多。
「前進大陸」近年來成了台灣產業界和商業界重要的口號,事實上,也確實是不可避免的新趨勢。除了產業西進外,很明顯地,文化藝術這塊領域,隨著大陸政策的慢慢開放,也蠢蠢欲動地開始「西進」;而這動機除了放眼大華人市場共同圈的「商機」外,主要目的也是促成兩岸藝術文化團體和人才的合作。在兩岸互動如此頻繁的情況下,又刻意避開政治敏感,台灣戲劇團體如何創造並保有優勢和競爭力,恐怕是未來兩岸戲劇交流的課題。
自一九九二年兩岸開放表演藝術團體文化交流後,現代戲劇在兩岸的交流過程中顯得相當薄弱,屈指一算兩岸文化交流的戲劇團體,不到十團。同時很明顯地,大陸受邀訪台的戲劇團體多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北京青年實驗藝術劇院」等寫實派演技的作品,他們師從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寫實主義表演;不論是《天下第一樓》,還是《關漢卿》,都顯示出大陸戲劇團體的寫實功力。就像最近上映的大陸電視劇《大宅門》一樣,一個根據北京同仁堂藥局改編的大家族故事,牽扯出藥舖的盛世起落,清末民初的混亂歷史,以及三代的恩怨糾纏,好看得不得了。即使次要演員「嘿喲」一聲,都彷彿親身回到了那個時代。
逆流突破大陸意識門檻
至於台灣前往大陸表演的戲劇團體呢?雖然兩岸政治立場的影響,彼岸有一個劇本審查的門檻在那守著,但從綠光、屛風、表坊和果陀等四個劇場赴大陸演出的例子來看,倒是呈現出台灣多元化、多樣化的色彩。這四個在台灣當前算是賣座不錯的主流劇團:綠光劇團推出的是歌舞劇《領帶與高跟鞋》;屛風與現代人劇社合作《莎姆雷特》;表演工作坊則由賴聲川導演,在大陸製作《紅色的天空》、《他和他的兩個老婆》;果陀則是呈現音樂歌舞劇《天使不夜城》。
相對於大陸戲劇團體的「一條鞭」制,從公家的戲劇團體、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寫實演技、故事性的戲劇結構與文以載道的題材等等,台灣戲劇團體的豐富多樣化,則令大陸藝文界目不暇給;有音樂、有歌舞、有無厘頭與超現實的表演內容,不過只要涉及政治意識形態,大陸一律說「No」。今年才赴北京、上海演出《天使不夜城》的果陀劇場藝術總監梁志民特別強調:「大陸文化部的公文裡就特別聲明『演出內容不得涉及一中一台等字眼和言論。』」
政治敏感影響創作前景
多年來表演工作坊也一直有心進軍大陸市場,但許多戲碼如《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系列和《暗戀桃花源》等,都一直被大陸文化部拒絕,直到申請談老人生命與黃昏心情的《紅色的天空》,以及搞笑的現代喜劇《他和他的兩個老婆》(即台灣所宣傳的《運匠、黑道、狗和他的老婆》)等演出才獲通過。不過導演賴聲川採取的做法是大陸製作的方式;因此除了導演之外,其他從演員到舞台美術,都聘僱大陸戲劇工作者。後來曾經發生一件事,就是《他》劇演出時適逢「兩國論」的新聞事件,於是該劇馬上被大陸當局禁止宣傳,祇能悄悄地把戲演完。
也因爲兩岸政治的敏感,因此在戲劇交流的過程中,每個團體對中國大陸的戲劇市場,也都有類似「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看法。屛風表演班雖然是最早前往大陸與當地合作的劇團,不過藝術總監李國修卻覺得,在政治意識形態的牢籠下,未來兩岸戲劇交流幾乎沒有前景可言;除非台灣的表演一味地是翻譯作品和風花雪月的內容。但戲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語言和故事,以及整齣戲所要傳達的訊息。
審美觀差異阻礙市場性
以屛風表演班針貶時事、嘲諷政治與貽笑百姓等犀利的文本表現,很難通過大陸劇本的審查。「在台灣,你可以在戲裡罵李登輝、陳水扁;在大陸,你就不可以罵毛澤東、江澤民。」李國修強調,大陸的劇本審查就是一個防堵政策,在政治的嚴控下,他要的表演是不著邊際、虛無飄渺的演出,像《莎姆雷特》不談政治,祇談莎劇和劇團的關係。即使像《京戲啓示錄》都不見得能通過彼岸的審查,因爲大陸避談文革,也避談蔣介石時代;而這類審查都會使原本很精采的表演,在大陸失色。因此兩岸在政治關係的限制下,行商做生意是大有可爲,但戲劇交流卻不可預期;目前的狀況只是「聊備一格」,大家刻意規避政治性的話題。除非有一天彼岸像台灣成爲自由民主的國家,否則戲劇交流永遠會處在一種「心中有警總」的白色恐怖當中。
另外,李國修還強調,觀衆對表演語言的接受性也是一個問題。雖然兩岸說的都是普通話,但大陸一直以來所採取的表演基調都是一種語言,那就是沿循北京人藝《茶館》以來的寫實風格,而觀衆也早已熟悉這樣的語言。因此對於屛風表演班的超寫實、跳躍式、無厘頭與戲中戲等交叉複雜的導演手法,恐怕大陸觀衆很難理解,也無法閱讀這樣複雜的劇場語言。以首次與大陸合作的《莎姆雷特》爲例,大陸導演和演員就是無法體會該劇的精髓和笑點,以至於戲劇的表演與台灣的呈現比較,不僅大打折扣,還顯得有些支離破碎。
以「華人市場」看交流
相較於李國修對大陸市場的不看好,表坊的賴聲川和果陀的梁志民則不以兩岸的角度來看這個戲劇市場,而是用大華人市場來對待。賴聲川表示,「前進大陸」不僅是經濟的趨勢,也是文化的趨勢,就看你怎麼判斷優勢在那裡。他強調,藝術是宇宙,應該沒有地方性的關卡,基本上大陸也在變,而且變得很快,因此更需要耐心和溝通。
由於看好這個大華人市場圈,表演工作坊於一九九九年在北京設立辦事處,他們的演出多以兩岸合作爲出發,除了前述的兩個作品,今年四月還在北京進行戲劇工作坊,並演出四分之一部的《如夢之夢》。「表坊的戲對大陸戲劇界是否是震撼,我不敢說,但不管是戲劇界和觀衆,他們都很接受我。」賴聲川說,這種交流很踏實,是一種創作人的合作,這樣的感覺,在世界各個劇場都會碰到。
當然賴聲川也承認,表坊進大陸工作時也像台商一樣,要先繳學費學習,之前他們也因與大陸戲劇工作者合作出了些問題,而損失不少金錢。不過隨著大陸政策漸漸開放,今年到明年,已經確定原本被禁演的《千禧夜,我們說相聲》和《暗戀桃花源》這兩齣戲,可以在大陸演出了。
腹地廣闊蘊藏無限資源
「不可否認地,大陸在未來的市場趨勢裡愈來愈重要;這個市場固然看好,但實力更重要。」賴聲川覺得,兩岸的戲劇觀衆其實都在改變,台灣的年輕觀衆愈來愈喜歡浮面化的東西,大陸的觀衆也愈來愈能接受不一樣的東西,因此現在或許是台灣劇場大體檢、重新發現自己的時期。未來的戲劇呈現,可能不只是單一的台灣、大陸或香港的個人和團體表演,而是像李安電影《臥虎藏龍》一樣,吸納全球華人的創造力,因此實力在哪,就會被帶領到哪,最珍貴的還是創造力本身。
近年以歌舞劇發展爲主的果陀劇場梁志民也認爲,在台灣劇團走向職業化的同時,也開始做好進攻中國大陸華人戲劇市場的打算。試想整個大華人戲劇市場的腹地是多麼地令人驚嘆,絕非僅僅是台灣一個小島格局而已。就《天使不夜城》的觀賞人次來說,以其在台北市接近四萬的觀衆群,所佔的都會人口比例相當高,但卻養活不了劇場半年的時間。如果將來,北京、上海等地都可以表演個十場以上,那將有不同的局面。
當然梁志民也強調,赴大陸演出並不需要出動整團的工作人員,因爲以目前還未「三通」的情況下,耗費的人事與製作成本相當高;但可以像台商的分公司一樣,帶主要的幹部與大陸戲劇工作者合作。「以歌舞劇來說,大陸的製作以西譯爲主,有《西城故事》、《美女與野獸》等,但少有原創性的作品。台灣的歌舞劇跳脫許多大陸戲劇的框框和包袱,同時兼具藝術性與娛樂性,因此相信大陸的觀衆接受程度很高。」
經貿開放匯流兩岸合作
這次赴大陸演出《天使不夜城》時,曾在上海進行戲劇座談交流;上海的戲劇學者曾經提出《天使》沒有意識形態的表現,使得戲劇更貼近人性。不過梁志民認爲,除了政治外,場地因素也是台灣戲劇界對大陸市場裏足不前的原因之一。大陸的場地都屬公家,常因官員看戲或其他事情的介入,影響原本裝台的時間,或欠缺應有的設備。
梁志民認爲,台灣與中國加入WTO是一個關鍵,兩岸人才可以匯流。戲劇需要語言溝通,整個大陸都是華人市場,因此華文戲劇只是在台灣演出太可惜了;台灣目前有很好的舞台表現,因此如何創造「創意」和大陸的「人才」合作,才是未來華文戲劇雙贏的結果。
以小吃大實則付出代價
觀察力銳利的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則認爲,以綠光的《領帶與高跟鞋》大陸演出爲例,原本以爲這種資本主義爲主的廣告公司故事題材,大陸會很難接受,沒想到卻在當地引起不小的震撼。他覺得台灣民主化的過程,讓我們的戲劇形式百花齊放;不僅擺脫傳統的包袱,還有台灣特有的無厘頭特色。但從兩岸開放表演藝術團體文化交流來看,這一開始就不公平;與台灣的國家劇院和民間經紀團體邀請大陸團體表演的案例相較,台灣團體赴大陸表演要付出的代價遠比大陸團體來得多。
依照整個中國大陸經濟改革和開放的腳步來看,台灣劇場的優勢會在這十年內消失,我們應該趁著此刻主動出擊,進行「文化輸出」,製造競爭力。大陸的表演,基本上像「兵馬俑」一樣,屬於博物館的角度,民間和政府應該減少邀請大陸團隊,以求眞正培養自己的實力。
期盼政府擬定經貿策略
將來台北會是大中華文化圈的重點之一,但上海才是主角,也是東方百老匯的明珠,因此未來兩岸三地的戲劇合作會愈來愈多,實力的保持相當重要。但是台灣的實力會因爲時間的延長而遞減,兩岸的交流政策應該儘快找到新的方向。的確,享譽國際的策略大師麥克.波特,最近在訪台的演講中也提到,雖然兩岸關係敏感,但台灣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優勢,一味地選擇單純的投資方式,助長大陸的快速成長,卻忽略維持兩岸均衡的運籌管理,這點相當不智。兩岸發展應該依循「共生關係」的軌跡。所以台灣人應該在政治關係釐清前,就應該釐清兩岸經濟互動的方式,並在經濟上擬訂策略方案,以及期待未來與中國大陸維持什麼樣的互動關係。
麥克.波特的演講雖然針對台灣的企業,但也是走向職業化的劇場市場最好的參考;走出困境,提昇競爭力。同樣地,台灣也應該在這景氣低迷的時刻,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或許展現華人戲劇界「臥虎藏龍」的風光,將不遠矣。
文字|王亞玲 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