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娜.鮑許
-
回想與回響 Echo
嶄新的觀舞經驗 《康乃馨》觀後
在移植前衛的經驗裡,台灣有許多控訴、嘶吼、歇斯底里以及諸多作者的喃喃自語,這次碧娜.鮑許又帶來了另類的理性,一種受過禮敎的野蠻,夠嗆!
-
專欄 Columns
鲍許的《康乃馨》
《康乃馨》的舞蹈美學是反「美」的──旣反美國大衆歌舞的廚藝,亦反傳統現代舞蹈的美感經驗。結尾時,鮑許將她所帶領的舞團自嘲地比作西方遊樂場裏的畸形人物表演。如果她呈現給觀衆一道菜,那是一道不加佐料的生洋葱。
-
特別企畫 Feature
碧娜.鮑許
一般的藝術家反省當下的文化現象,偉大的藝術家超越、開創一代美學;世紀的跨越之際,三位重量級劇場大師分別來到了台灣生於1940的碧娜.鮑許、1942的菲利普.格拉斯及1943的梅芮迪斯.蒙克不到六十歲的他們,將是邁開21世紀跨欄第一步的先鋒。 「或許我不應該去試著理解我的想法,而應該著重我的感受。畢竟我仍在從事創作的過程,我完全無法得知結果會如何。」
-
特別企畫 Feature
碧娜.鮑許終於要來了!
期待許久的德國現代舞巨擘碧娜.鮑許(Pina Bausch)終於要率其烏帕塔舞蹈劇場來台演出。在面對她的作品《康乃馨》的震撼之前,我們得先做好「心理準備」。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珍惜時間,繼續創作
近來,碧娜.鲍許及團員受邀到世界各地做「田野」,再回德國排練新舞。去年他們首度在歐洲以外的美國創作《只有你》,之後也首度到了遠東地區的香港,進行一次歷史性的工作──爲「九七的香港」編舞,以便今年能在香港演出。本刊特邀剛好去年十月份也在香港編舞的古名伸,在大師來台前做一次近距離訪談。
-
特別企畫 Feature
風淸雲淡 平和、眞誠的碧娜.鮑許
古名伸與鮑許在去年十一月的香港相遇,鮑許的認眞與謙和,散發出無可漠視的大師風範,透過字裡行間,描繪出大師的內在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像在霧中尋索
碧娜.鮑許的作品,舞台設計向來令人印象深刻,爲作品提供許多意想不到的意象。早期爲鮑許設計舞台的是羅夫.伯傑(Rolf Borzig)。但他一九八〇年初過世後,目前與鮑許合作十幾年的,就是彼得.帕布斯。在訪問鮑許之後,古名伸當然也不會錯過這位幕後功臣。
-
里程碑 Milestone
日籍舞者談碧娜
碧娜臉上總是掛著一副冷酷的表情,嚴格得像鬼一樣。不過,如今市田京美仍願意留在碧娜身邊是因爲她實在是個天生的編舞家。
-
里程碑 Milestone
緊扣現實問題脈動的舞壇大師
碧娜.鮑許是位備受爭議的女性編舞家。她以一句「我不在乎人們如何舞動,而關心的是什麼使人們舞動。」流傳於世。在此,讓我們回顧這位「舞蹈劇場」代言者二十年來的舞蹈歷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蹈的儀式本質與舞台景觀
舞蹈,乃由古代的祭拜儀式演化而來。在中國文字裡,「舞」、「巫」同源。即使在當代舞蹈中,儀式的本質也仍淸晰可見。儀式的基本作用之一是使人類互相了解,就此而言,它和藝術的基本功能「溝通」非常類似。檢視當代舞蹈大師的舞作,我們看到了屬於各個時代、文化地區,不同風格,不同表達方式的「新儀式」,肩負著洗滌人類心靈的重責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