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和兩廳院的淵源,其實早在就讀師大音樂系時就開始了。民國六十四年我大二時蔣公過世,全民哀悼。其後政府成立籌建小組興建中正紀念堂,國劇院(後改為國家劇院)、音樂廳三大建築作為紀念,我們音樂系也為了音樂廳的音響設備發起了捐款,當時我還盡了棉薄之力。從沒想到日後竟有機會在兩廳院工作。
民國七十四年四月十五日我到兩廳院籌備處報到,一直到民國九十九年五月年滿五十五歲優退,一共在兩廳院服務了廿五年。如今回望,頗有「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況味。
說起我和兩廳院的淵源,其實早在就讀師大音樂系時就開始了。民國六十四年我大二時蔣公過世,全民哀悼。其後政府成立籌建小組興建中正紀念堂,國劇院(後改為國家劇院)、音樂廳三大建築作為紀念,我們音樂系也為了音樂廳的音響設備發起了捐款,當時我還盡了棉薄之力。沒想到日後竟有機會在兩廳院工作。
表演藝術節目通常在演出前兩年就要開始邀請,尤其是世界頂級的演出者及演出團體。因此兩廳院雖然在民國七十六年十月才落成啟用,教育部卻早在民國七十四年二月就成立了「國家劇院及音樂廳營運管理籌備處」,借用附近台北商專(現國立臺北商業大學)的整層樓設辦公室。每天上班從窗外可見到兩廳院的宮殿式屋頂日漸成形,心中對於國家這最重要的表演藝術殿堂充滿了無限期待。
我在籌備處規劃組工作,最重要的任務是為了兩廳開幕演出做準備,以及日後的音樂節目策劃。而為了充實兩廳院的演出內容,成立一個高水準的交響樂團有其必要性,於是「聯合實驗管絃樂團」(現國家交響樂團)就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初期結合了師大、藝術學院、國立藝專三個公立音樂科系之力(聯合之名由此而來),並由三校輪流舉辦樂團演奏會,分別聘請國外指揮來台訓練,從中選出以嚴格著稱的法國指揮艾科卡(Gerard Akoka)擔任樂團的常任指揮。印象最深的,是樂團於夏天在中山堂演出時,因艾科卡無法忍受空調的噪音要求演出時關閉冷氣,結果指揮到一半竟然熱昏了,幸好樂團首席迅速扶住,才沒有大礙。
在籌備處工作期間,我對於這新樂團的制度建立參與甚多,參考了許多國外樂團的作法。其中自己比較自豪的是:團員招考打破學歷限制,而以專業演奏水準為第一考量,讓樂團能錄用技藝很棒卻因故未能取得學歷的傑出音樂家。其次是演出加給制度的建立。因為樂曲編制不同,每位團員的工作份量也不一樣。愈優秀的團員登場機會也愈多,理應得到更優渥的酬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樂團終於交出漂亮的成績單,演出水準深獲肯定。
民國七十六年十月兩廳院落成啟用,開幕慶的節目從十月初到十二月將近三個月,繽紛多彩。國內外一流演出團體及藝術家共襄盛舉,聯合實驗管絃樂團也在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籌備處也早在幾個月就進駐兩廳院並擴大編制,第一階段任務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