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作為度量,用以重新定義空間,在其中觸及結構、關係、族群、身分、記憶、歷史等。舞蹈以肉身為底,詮釋身體和空間的存在,從存在的外部一路舞進生命存有的核心。而這同時也是一段向運動的根源回返的舞蹈歷程,在佇足和行走之間交替的身體時間,亟欲捕捉思想在動靜縫隙裡的孕育和成形的過程。若以卅年作為回顧時間的單位,觀察這期間舞蹈在主題和形式上的變化,便也是去理解編舞家如何看待當代身體的處境和危機,以及在美學實驗上對於舞蹈認知的突破方向與渴望。
卅年的時間,從廿世紀末跨到廿一世紀,從對太空未來的美好想像,到極端氣候的無望末世,整個世界似乎以不可抗的速度和方式,在兩極間劇烈擺盪、變化。我們處在一個科技迅速發展、資訊便捷流通的虛擬網絡,接收四面八方的同時,過快的速度感卻消解了身體,也磨鈍了感知。另一方面,時代看似進步、觀念革新,但是各地紛擾的動亂使世界趨於保守,戰爭、經濟和環境資源的破壞、耗費與枯竭,加快世界崩毀的速度。
在停滯與疾馳的兩種衝突作用力下,身體的處境恐怕比過往都要來得四面楚歌,必須同時面對性質不一的各式危機。身體因此也顯現兩極狀態——碎裂與膨脹。媒體的介入和驅動,逼身體尋求更強烈的刺激,進入一種強迫性的過動;但也切身感受到難以沉澱消化的混亂,身體彷彿失去動能,倒向無所適從的憊懶,呈現出消極的虛無之感。
始於一九六○年代的未來身體寓言
這是身體的現況。然而不過卅年前,所謂「數位時代的身體」之詮釋,在劇場裡仍未普遍發展。編舞家思考的是如何創作新舞蹈,力求突破古典規則的桎梏,想方設法挪用舞蹈以外的藝術形式和身體觀念,企圖重新定義身體的敘事、舞蹈的文本和運動的基礎。儘管如此,數位化的身體演繹並無須等到廿一世紀,才開始以舞蹈回應新的身體策略。自一九六○年代啟始,高度實驗性的前衛舞蹈運動已頗具前瞻眼光,好比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或露辛達.柴爾茲(Lucinda Childs),從抽象和精確、極簡主義和運用多媒體的分析解構,昭示身體於空間中運動的本質之外,亦具體推進未來身體的寓言形式。
或者應該說,今日使用得如火如荼的多媒體,在當時便已是編舞家創作和思辨的利器,以此一究身體的延展性和空間度量,並為當代舞蹈奠下後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尤其是多重觀點的獨立並置,多焦點、多方位的身體景觀所闡釋的共時性及其韻律。不過,對於這些編舞家而言,科技形塑的身體,倒不像是我們今天身處AI人工智慧愈發穩健的時代,多了一層擬真篡位、實體消失的憂慮,大多傾向於探討末日恐懼和科學反噬。他們反而是在作品中藉此剝除戲劇性和個人化的標誌,好回歸純粹、與自然連結,以科技透視連綿變化中不變的世界結構。如同康寧漢創作時借重《易經》中「變易的恆常」的概念;萬象的週而復始,是藝術家緊扣於編舞之中的自然定律,企圖以身體表現關於關聯、派生和消長的宇宙哲學。
從「慾望」論及「生之控管」
身體作為度量,用以重新定義空間,在其中觸及結構、關係、族群、身分、記憶、歷史等。舞蹈以肉身為底,詮釋身體和空間的存在,從存在的外部一路舞進生命存有的核心。而這同時也是一段向運動的根源回返的舞蹈歷程,在佇足和行走之間交替的身體時間,亟欲捕捉思想在動靜縫隙裡的孕育和成形的過程。若以卅年作為回顧時間的單位,觀察這期間舞蹈在主題和形式上的變化,便也是去理解編舞家如何看待當代身體的處境和危機,以及在美學實驗上對於舞蹈認知的突破方向與渴望。
對台灣人而言,這卅年的歲月並不太長,卻有轉型的陣痛和斷裂。無論是國族主義僅於表面部分瓦解、內裡仍有不散而堅決的幽靈盤踞,或者是社會形態和資本生產模式的迅速轉變,人際關係的重整和失落,而在歷經卅八年又五十六天的戒嚴之後,身體管制剛從政治禁語的狀態被解放,又隨即撞上了權力、媒體與資本全球化的影響。這個陣痛與斷裂的經歷,自然也與卅年來引進台灣的國際當代舞蹈作品,所呈現的諸多主題相互映照和對話。
在進入當代舞蹈的語境之前,僅先從台灣戰後的舞蹈面貌粗略說起。冷戰局勢裡,國民黨政府以代表「中華文化」的民族舞進行「戰鬥文藝」的政策,藉以虛構傳統、建構國族幻象。爾後台灣編舞家意識到國家身體的控制技術,開始進行古典身體的現代化追尋,期以新詮傳統的方式,尋求新的文化身分認同。再至解嚴前後,台灣社會裡政治、金融與情慾的狂熱交織,也激發小劇場和行為藝術創作對於都市現代性的質疑和反抗,並展開人類學式的民俗身體田野,或是吸收日本舞踏對於土地精神的體現概念,意圖予以轉化、發展。待發現碧娜.鮑許(Pina Bausch)自歐陸帶來「舞蹈劇場」的新身體言說美學,彷彿再找到一個可以同時闡述個人記憶和歷史傷痕、令人興奮的自由形式。
當代舞蹈的定義也隨之開展新的面向,不再受制於動作的編排,而是一如鮑許從個人的慾望或性別困境著手,處理身體的秩序和符碼,本能與制約的關係,人性扭曲之中的內在脆弱等等,以此直視戰後疲憊的歐洲和文明衰退的廢墟。歐陸的舞蹈劇場將言說的形式帶入舞蹈,將身體視作論述的場域。身體與思想互為體現,如果舞蹈闡述的是身體的歷史、身體的思想,那麼就如楊.法布爾(Jan Fabre)所認為,藝術家最該捧為聖經的不是什麼舞蹈史或藝術理論,而是傅柯的《規訓與懲戒》。從各種時空、機構單位對於身體的統治術,去探討人類文明是如何經歷「生之剝奪」到「生之控管」的權力運作,對身體與靈魂進行馴化與模塑。
身體是死亡與美的自由戰爭
於是我們或許可以說,當代舞蹈的情境,基本上都在回應這些形塑身體的系統或體制。即使是舞蹈本身的變革,甚或是,從「反」的手法質問舞蹈是什麼的本質回歸,都存在著一種思想上的反叛,對於身體制約的抵抗和否定。為了反抗傳統身體的教條與僵化,編舞家一方面瓦解古典敘事,專注於空間與運動的翻轉邏輯,以冷冽理性、反再現的肢體拓寬感知,如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又或者是,援引各式技巧,加以攪亂和擺脫慣性,透過混雜融合的實驗手法,改變固有模式。例如,瑪姬.瑪漢(Maguy Marin)早期以默劇結合舞蹈的作品,呈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存在虛無;而後融合行為藝術的概念,細膩表現蒼涼之世裡人的樣態。或是季利安(Jiří Kylián),結合古典芭蕾、民俗舞蹈、默劇和馬戲,在幽默的誇飾中,詮釋關係的各種面向,以及對生死的關懷與豁達。
當代舞蹈持續累積危機的文本和運動的檔案。身體可以是加工材料,也可以是動物性的本能和衝動。身體是空間的切割與透視,也是堆疊與接合,在運動中書寫空間。身體是社會性的生產過程,也是解析樣態的鬆脫與動能的交換。可以是挑釁規則的工具,也是禁忌本身。它在癲狂與詭異中,得以穿過歇斯底里的現代性,瀕臨極限。在「慾望」這個關鍵字底下,當代舞蹈將身體視作探索生命政治的中介與顛覆,翻攪階級、道德和界限,或吶喊、或呢喃,身分的認同與解放的自由。好比亞蘭.布拉德勒(Alain Platel)向來關注邊緣人的生存狀態,《梔子花》Gardenia一作邀請年老色衰的扮裝者上台自剖,在服裝與裸露的層層加減之間,舞蹈退位,讓身體在凋零前夕盡情懺情,暴露時間與肉體的真實關係,拆解又組構性別的合法與非法。而楊.法布爾更是將身體視為面向死亡、奮力存活的實驗室,一個永無止境的「美」的戰場。
這場關於死亡與美的自由戰爭,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轉而往嚴謹精密的結構裡去尋找,追求宇宙的秩序、科學的詩意。但在楊.洛華茲(Jan Lauwers)的作品裡則是以散布於空間中的零碎之感,去探究生命的失敗和悲劇形式,以歷史的殘跡去挑戰終極意義。身體的舞動是為了去觸碰零碎與模糊,在愈說愈雜、愈舞愈亂的過程裡,散出多條曖昧且不完整的支線,提供自由詮釋的開放空間。這種零碎感的敘事,恰恰呼應當代身體的處境,面對自我陌生化、無處得以歸屬,身體的危機正在於持續碎裂、於虛擬關係裡液態化。而無論是將身體的時間視作自然定律,或拼貼的歷史,當代舞蹈的創作都有意識地面對身體的危機。那麼,誠如法國哲學家尚-路克.南西(Jean-Luc Nancy)所言,身體是意義逃逸的所在,舞蹈是產生間距的運動;或許,再下一個卅年之間,我們未來有幸經歷這場已然展開的間距運動所能創造的,一種詮釋「不可能」的身體思想,並且為這時代重新建立身體存在性,畢竟,亞陶(Antonin Artaud)的殘酷劇場依然尚未完成。
文中提及之編舞家作品來台於國家兩廳院演出列表
整理 張慧慧
1987/11/12-20 荷蘭舞蹈團 演出七場
1988/3/9-12 李蒙舞蹈團(編舞:荷西.李蒙、卡拉.麥斯威爾、季利安)演出三場
1988/10/12-15 崔莎.布朗舞蹈團 演出四場
1994/4/8-9 山海塾 演出兩場
1994/12/23-25 法國瑪姬.瑪漢舞團May B 演出三場
1995/4/13-16 模斯.康寧漢舞團 演出四場
1996/1/25-28 「崔莎.布朗舞團:美國後現代舞蹈巨擘」 演出四場(主辦單位:傳大藝術)
1996/3/1-2 《山海塾》 演出兩場(主辦單位:新象)
1997/3/13-15 碧娜.鮑許《康乃馨》 演出三場
1999/3/19-20 「荷蘭舞蹈劇場—主團:季利安經典集」 演出兩場
2001/3/23-25 碧娜.鮑許《交際場》 演出三場
2002/10/11-27 兩廳院十五周年歡慶系列「季利安芭蕾旋風」荷蘭舞蹈劇場三團、一團演出六場
2005/1/21-23 山海塾《響:來自彼方的迴喚》 演出三場(主辦單位:新象)
2005/9/23-25 法國 瑪姬.瑪漢舞團《環鏡》 演出三場
2006/6/15-17 2006舞蹈春天:比利時羅莎舞團Rain 演出三場
2006/10/17-19 2006兩廳院世界之窗德國系列: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身體協奏曲》(舞蹈設計:威廉.佛塞) 演出三場
2007/9/27-30兩廳院廿周年歡慶系列—經典二十 烏帕塔舞蹈劇場碧娜.鮑許《熱情馬祖卡》 演出四場
2008/3/27-30 2008舞蹈春天系列—法國里昂歌劇院芭蕾舞團《灰姑娘》(編舞:瑪姬.瑪漢) 演出四場
2008/9/5-7 山海塾《影見:水鏡之彼方》 演出三場(主辦單位:新象)
2011/2/25-2/26 2011TIFA比利時當代舞團《斷章取“藝”─獻給碧娜》 演出兩場
2011/3/3-6 2011TIFA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水》 演出四場
2012/5/11-13 2012TIFA比利時當代舞團《梔子花》 演出三場
2013/3/28-3/31 2013TIFA碧娜.鮑許《穆勒咖啡館》&《春之祭》演出四場
2013/10/11-13 2013兩廳院世界之窗 非常比利時系列—尼德劇團《伊莎蓓拉的房間》 演出三場
2013/11/14-17 2013兩廳院世界之窗 非常比利時系列—楊.法布爾《死亡練習曲》 演出五場
2013/11/21-24 2013兩廳院世界之窗:非常比利時系列—楊.法布爾《藥讓我活下去》演出四場
2014/2/21-23 2014TIFA尤里.季利安「季利安計畫」 演出四場
2014/4/12-13 西薇.姬蘭「六千哩外」(舞碼《排列組合》Rearray,編舞:威廉.佛塞)演出兩場(主辦單位:黑潮藝術)
2015/3/5-3/8 2015 TIFA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巴勒摩.巴勒摩》 演出四場
2015/3/12 2015 TIFA羅莎舞團Rosas danst Rosas 演出一場
2015/3/14-15 2015 TIFA-羅莎舞團Drumming 演出兩場
2015/10/3-4 2015告別舞台世界巡演 西薇.姬蘭(舞碼Duo2015,編舞:威廉.佛塞) 演出兩場(主辦單位:黑潮藝術)
2015/10/30-11/1 2015舞蹈秋天:瑪姬.瑪漢舞團May B 演出三場
2017/3/17-19 2017TIFA瑪姬.瑪漢計畫《臉》 演出四場
2017/4/14-16 2017TIFA尼德劇團《兩個錯誤間的時光》 演出三場
2017/5/11、13 2017 TIFA羅莎舞團Fase、《時間的漩渦》 各演出一場
2017/7/28 山海塾《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 演出一場(主辦單位:新象)
編按:以上演出除後有註明主辦單位外,餘主辦單位皆為國家兩廳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