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當代舞蹈

相關文章 19 篇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因為我們的語言是身體

    身體是自然嗎?身體發出的言語,召喚出什麼樣的存在呢?在我們所生活世界中,每一種語言,都如咒語,能召喚出特定的思想與行動。像本期受訪者蘇品文在創作中所暗示的:你的身體,不只是你的身體。身體雖不言語,卻隱藏特定的存在經驗,無時無刻彰顯著個人所處的社會位置與氣質,因身體關乎族群、文化、時代,有其社會性與象徵意涵。 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們將以雕刻家黃土水在1921年發表的《甘露水》在2021年重新面世為引,追溯台灣舞蹈家們百年來的身體語言演變。在「摩登女身」中,我們探究了現代舞蹈家們的身體如何在日殖時代成形;並以「因為我們的語言是身體」梳理現代舞蹈在台灣的百年發展。從大舞團時代,到中小型團體百花齊放的當代,這群舞蹈工作者們或許性別、背景、族群各不相同,卻同樣有將某些僵固的限制,轉為自由、寬廣表達的能力。因為他╱她們的語言是身體。 編輯協力|Stella Tsai企劃協力|張欣怡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四組關鍵字 探看當代舞蹈

    2019當代舞蹈 你不可不知的四組關鍵字 #自然 #性 #死亡 #科學 從「當前的編舞家正關心著什麼?」出發, 本期特別企畫嘗試從這四條路徑, 定位這群身體工作者從自我輻射出的世界座標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葉名樺的《十七年蟬》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體為中介 重新認識社會和自然

    在台灣當代舞蹈創作裡思考「自然」的人多為女性。這並非巧合,在許多文化研究者早就指出「人類中心論」和「父權主義」有著相同的結構邏輯:透過區分自我與她/牠/他/它者,進而合理化入侵、掠奪、占領和剝削的行動,比如我們常用「處女之地」形容未經開發的「野蠻」或是「自然」的空間,因此我們理所當然地免費取用甚至占為己有,很明顯地,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殖民與被殖民者的關係。對台灣而言,自然也許從來就站在我們這邊,我們同樣神秘、黑暗、未知且飽受侵略。

    文字|王昱程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極相林》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對生命 拔撐著真實的疼痛

    編舞家何曉玫的《極相林》,舞名來自生物學名詞,意指「物種的演替巔峰」,是一個群落中複雜而穩定的平衡狀態。她藉此延伸,探索生命中那些「尖尖細細、破碎的」生命力,如何脆弱地拔撐著生態╱生命的平衡。透過舞者身體的肉搏、堆疊、壓迫,她找一個讓舞者痛的方法,因為痛,所以「真實有感」,所以震懾人心。

    文字|王昱程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1913年《春之祭》首演版。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肉體與精神之間 是情色力量也是革命武器

    舞蹈在部族與社群文化中占有著一定的功能性意義,其中一種是關於繁殖與生產的儀式,舞蹈像是疊合在繁殖行為上的另一層律動,它曖昧,不等於性行為,卻搖擺在肉體與精神之間。在脫離儀式功能後,舞蹈此一接近情色的力量如何安置或擺盪,也隱隱刻畫每個時代身體與慾望、國族與個體之間的拉扯。

    文字|樊香君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麥特.英格瓦森
    特別企畫 Feature 丹麥編舞家

    麥特.英格瓦森 拒絕宰制 享受歡愉

    以舞蹈回應社會論述、處理時事議題,可說是丹麥編舞家麥特.英格瓦森長期以來的創作動力。同時身為學者與編舞家的她,將帶著作品《高潮》首度造訪台灣,舞作中十五位舞者穿上造型一致的連身衣,遮掩了每個人獨特的身體特徵,如雕塑般擺出各種性交姿勢,麥特藉由她一再強調的「匿名性」,試圖突顯(或說抹除)我們社會無所不在的性別宰制與權力結構。

    文字|白斐嵐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皮歇.克朗淳《靈薄域》
    特別企畫 Feature

    五條路徑 以身體探勘生命終結之境

    身體與記憶是我們與死亡相連的載體,生者的肉身永遠不得全面經驗死亡;文化符碼的關聯,身體感官的誘引,都是死亡體感的觸媒。無論是作品題旨跟死亡與毀滅的關係,抑或當代舞蹈如何推翻前作、推翻不同範疇的企圖,只有在記憶與存有中,死亡與毀滅才有可能存有、變形、新生。本文探索分析近年來在台灣上演的舞蹈作品,透過五條路徑,嘗試探勘當代編舞家們如何理解萬物生靈終將面對的未知

    文字|劉純良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大野慶人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舞踏家

    大野慶人 與死亡拉鋸著的生之欲

    與舞踏家父親大野一雄、日本舞踏開端者土方巽一同浸潤於舞踏世界的大野慶人,在暌違廿五年後,再度受邀造訪台灣,以八十一歲高齡帶領舞踏工作坊。從懵懂少年到耄耋老人,大野慶人對父親從戰爭與死亡為起點所開展的藝術形式,從生活中,轉化出自己的體悟,他說:「沒有『真實』、沒有『日常』的舞台,非常無聊。人啊,必須要去珍惜生活呢。如果只是為了舞踏而學習舞踏,你是無法成就舞踏的。」

    文字|張慧慧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阿喀郎.汗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戰中的殖民兵 為誰而亡的戰士魂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但歷史的背面,掩埋了多少當權者忽視的故事?向來不畏於顛覆既有觀點的阿喀郎.汗將帶來台灣的作品《陌生人》,即著眼於敏感的種族問題,挖掘一次大戰當中被忽略的印度殖民兵歷史。作為阿喀郎的生涯最後一支獨舞,《陌生人》以原為印度舞者的士兵為主角,以普羅米修斯神話為隱喻,重點回顧了阿喀郎的舞蹈生涯。

    文字|林農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謝杰樺X安娜琪舞蹈劇場《永恆的直線》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技╳機器╳人 是哲思隱喻

    科技與機器,在當代劇場中常作為舞台背景或氛圍塑造的功能性運用,但對編舞家而言,還能發展出更多深層與寬廣的思考與路徑:如《黃翊與庫卡》中的機器人舞者展現表演性,或如蘇文琪創作中以宇宙大爆炸來延伸、探問人類存在的哲思隱喻,又或如南韓藝術家鄭錦衡《油壓振動器》瓦解了人機之間的主體界線

    文字|吳孟軒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嘗試》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極簡與理性中 測量創作的溫度

    從二○一○年開始創作的比利時編舞家楊.馬騰斯,作品多是關於人在社會網絡中的肖像與關係,及身體如何透過自身在空間的運動,與表演者在執行動作時的狀態,提供一非戲劇性的敘事、但具有辨識度的視覺景觀,勾出觀眾的想像與詮釋。這次訪台的《嘗試》與《三之律》,前者透過跳舞、寫作與語言,如解剖學般剖析創作的步驟;後者則透過組合動作、音樂與燈光,在重複且規律的時間推衍下,將舞者的個人性與表演性逐漸抹去,舞者身體的真實、敏感與荒蕪,得以浮現。

    文字|吳孟軒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編舞家蘇文琪與劇組在實驗劇場中進行《人類黑區》舞台測試。
    特別企畫 Feature

    跳脫人類本位 在劇場為地球歷史考古

    近年來,全球暖化不再是報紙上的標題,其所造成的極端氣候現象,已經在你我的日常中發生,「世界末日」「人類毀滅」的危機感也油然而生,但蘇文琪的《人類黑區》卻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她建立一條尺度極為寬廣,橫越億萬年的時間軸,從遠古重溯地球地質變化,談論地質與生命的演化,用她的話說,是要「在劇場為地球的歷史考古」。

    文字|張慧慧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ChatBox 論壇」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難以想像的「亞洲舞蹈」

    去年十一月於香港舉行的「城市當代舞蹈節」中,除了邀請中國、日本、韓國等五個現代舞團的精采舞作,並以「HOTPOT 東亞舞蹈平台」甄選來自中國、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等新銳編舞家的短篇作品在舞蹈節中呈現之外,同時也舉辦了主題為「亞洲舞蹈新想像」的「ChatBox 論壇」,邀請來自瑞典、泰國、台灣的舞評人,在香港舞評人李海燕主持下對談。 本文記錄了該論壇針對「舞蹈」「亞洲」「想像」三個關鍵字,從亞洲當代舞蹈的面貌、西方觀點的切入、亞洲在地的真實,分享他們的觀察與並進行討論。

    文字|李海燕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 亞蘭.布拉德勒《梔子花》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滯緩與疾馳之間 當代舞蹈的生命政治

    身體作為度量,用以重新定義空間,在其中觸及結構、關係、族群、身分、記憶、歷史等。舞蹈以肉身為底,詮釋身體和空間的存在,從存在的外部一路舞進生命存有的核心。而這同時也是一段向運動的根源回返的舞蹈歷程,在佇足和行走之間交替的身體時間,亟欲捕捉思想在動靜縫隙裡的孕育和成形的過程。若以卅年作為回顧時間的單位,觀察這期間舞蹈在主題和形式上的變化,便也是去理解編舞家如何看待當代身體的處境和危機,以及在美學實驗上對於舞蹈認知的突破方向與渴望。

    文字|周伶芝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斷提問的當代舞蹈

    什麼是舞蹈?一動也不動是舞蹈嗎?說話是舞蹈嗎?吃喝拉撒睡等日常行為是舞蹈嗎?沒有受過訓練的素人可以上台跳舞嗎?我們為什麼跳舞?我們為什麼不跳舞?身體跟自我、思想、社會、文化有什麼關係?當代舞蹈的發展,幾乎就是透過拋出一連串的問題,重新質疑、拆解、定義了舞蹈的各種可能。特別是崛起於一九九○年代的新一波編舞家,他們以更激烈、極端的手段,挑戰傳統舞蹈的審美,消除藝術疆界的同時,也將舞蹈推向了未知的領域。 例如,二○○六年新舞風曾邀來傑宏.貝爾(Jrme Bel),成名作《傑宏.貝爾》讓四名全裸的舞者在微弱燈光中演出,只見他們在黑板上寫下名字、身高體重,擠壓肉體、扯弄皮膚,互相在身上用口紅作畫,最後,一男一女在舞台上吐口水、小便,接著用尿液洗掉黑板上的文字。這支完全顛覆外在的舞蹈技巧,接近行為藝術的舞作,引發了「是藝術、舞蹈還是惡搞」的議論,卻也進一步刺激觀眾思考「何謂舞蹈?」 非科班出身的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跟貝爾一樣,作品都在舞蹈與行為的交界。一九九八年發表的《自我未完成》中,他的身體從正常到異常,持續扭曲變形,變化出不同的詭異樣態,時而如有觸角的動物,時而如沒有頭的兩具軀幹。勒華的動作細節在潔白光亮如實驗室的光線下,一覽無遺,就像被放在顯微鏡下,用科學方法解剖、分析的生物。薩華以持續變動的身體樣貌,突破慣性的運動模式,扭轉我們對身體的既定解讀。 法國舞壇的當紅炸子雞波瑞斯.夏瑪茲(Boris Charmatz),亦是這波浪潮的代表人物。他擅長以空間、媒介、文本介入舞蹈,創作路徑多變,實驗不落俗套。二○○九年,夏瑪茲出任法國雷恩國家編舞中心總監,將其改造為舞蹈博物館,不同於以往博物館展示藝術品的方式,夏瑪茲的舞蹈博物館,讓觀者從「觀賞」到「參與」,鬆動舞蹈、博物館與民眾之間的想像。 義大利編舞家亞列山卓.史楚羅尼(Alessandro Sciarroni),專注於開發不同領域的身體性,強調以特定族群的專業技巧為主,運用現有的材料編寫,降低編舞家的涉入,讓觀眾置身於表演者行動的當下。在新作《曙光》中,史楚羅尼找來身障人士合作,跳脫舞台表演形式,模糊了藝術與生活的界線,實踐了人人都可以跳舞的想法。 作品混融美術與身體的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

    文字|黎家齊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日本編舞家勅使川原三郎以空、氣的感覺灌注身體動作,在優雅的芭蕾根基裡切換空氣感偶化物化的奇異。圖為《人體書頁》。
    特別企畫 Feature

    自由之風所及 跨界各自繽紛

    源起於美國的「後現代舞蹈」風潮,也因緣際會地傳播到歐洲與亞洲,比利時羅莎舞團所展現之重結構邏輯的理性極簡風格,可視為某種美式「後現代舞蹈」思維與方法跨大西洋發酵的一例。然而,歐洲當代舞蹈的樣貌與其戰後多元的現代舞蹈脈絡,還有其他繁複的交織。若要思考後現代舞蹈在亞洲的狀況,則更加複雜;不同的地域政經文化與歷史契機產生了類似的同代反叛精神,或已經揉合諸多在地與國際的「現代」、「後現代」、劇場元素、跨界實驗而成多元紛陳的當代舞蹈藝術。

    文字|司徒嘉怡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繼承者》強調身體在空間、裝置與聲響中的表演,身體的表現性大於技巧性,具有肢體表達能力的劇場演員,似乎可以增強作品的豐富性。
    焦點專題 Focus

    「專業」非唯一 每個人都能跳舞?

    一定要能轉很多圈,腿可以抬很高劈很開才能上台跳舞?當代舞壇早就不一樣了,以台灣來說,雲門舞集早年就有許多非科班的男舞者;近年來,更有不少編舞家刻意邀請劇場演員、甚至音樂家一起來跳舞,豐富舞作的面貌,在這個藝術各領域疆界模糊、鬆動的時代,創作者勢必得用更開放的態度,去拓展「舞蹈」的可能性,試想,當每個人都能跳舞,那舞蹈這個行業,還能不興盛嗎?

    文字|謝東寧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藝@書

    當代舞蹈的袖珍辭典

    《當代舞蹈的心跳》其實應該作為工具書運用,當你看完一支舞,常常有一種不是「看不懂但也不能說懂」的感覺時,手邊有一本可以立刻幫忙把朦朧的印象說得更清楚一些的,當代舞蹈的袖珍辭典。

    文字|郭亮廷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芭蕾-舞蹈》總編輯安德.韋森曼。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盯著時間的爐灶

    《芭蕾-舞蹈》觸角跨越各大洲,内容從古典芭蕾到最新的舞蹈發展。是歐洲舞蹈雜誌中最受歡迎、亦擁有最多讀者的月刊,該刊總編輯安德.韋森曼認為,不論是理性研討或激發創作的報導專題,還是可以被正面理解的舞蹈評論,都應該匯集在《芭蕾-舞蹈》裡。

    文字|林冠吾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其他

    聚焦長銷劇 PLAYground空總劇場4月開幕首推《小王子》音樂劇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