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舞蹈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因為我們的語言是身體
身體是自然嗎?身體發出的言語,召喚出什麼樣的存在呢?在我們所生活世界中,每一種語言,都如咒語,能召喚出特定的思想與行動。像本期受訪者蘇品文在創作中所暗示的:你的身體,不只是你的身體。身體雖不言語,卻隱藏特定的存在經驗,無時無刻彰顯著個人所處的社會位置與氣質,因身體關乎族群、文化、時代,有其社會性與象徵意涵。 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們將以雕刻家黃土水在1921年發表的《甘露水》在2021年重新面世為引,追溯台灣舞蹈家們百年來的身體語言演變。在「摩登女身」中,我們探究了現代舞蹈家們的身體如何在日殖時代成形;並以「因為我們的語言是身體」梳理現代舞蹈在台灣的百年發展。從大舞團時代,到中小型團體百花齊放的當代,這群舞蹈工作者們或許性別、背景、族群各不相同,卻同樣有將某些僵固的限制,轉為自由、寬廣表達的能力。因為他╱她們的語言是身體。 編輯協力|Stella Tsai企劃協力|張欣怡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四組關鍵字 探看當代舞蹈
2019當代舞蹈 你不可不知的四組關鍵字 #自然 #性 #死亡 #科學 從「當前的編舞家正關心著什麼?」出發, 本期特別企畫嘗試從這四條路徑, 定位這群身體工作者從自我輻射出的世界座標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體為中介 重新認識社會和自然
在台灣當代舞蹈創作裡思考「自然」的人多為女性。這並非巧合,在許多文化研究者早就指出「人類中心論」和「父權主義」有著相同的結構邏輯:透過區分自我與她/牠/他/它者,進而合理化入侵、掠奪、占領和剝削的行動,比如我們常用「處女之地」形容未經開發的「野蠻」或是「自然」的空間,因此我們理所當然地免費取用甚至占為己有,很明顯地,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殖民與被殖民者的關係。對台灣而言,自然也許從來就站在我們這邊,我們同樣神秘、黑暗、未知且飽受侵略。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對生命 拔撐著真實的疼痛
編舞家何曉玫的《極相林》,舞名來自生物學名詞,意指「物種的演替巔峰」,是一個群落中複雜而穩定的平衡狀態。她藉此延伸,探索生命中那些「尖尖細細、破碎的」生命力,如何脆弱地拔撐著生態╱生命的平衡。透過舞者身體的肉搏、堆疊、壓迫,她找一個讓舞者痛的方法,因為痛,所以「真實有感」,所以震懾人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肉體與精神之間 是情色力量也是革命武器
舞蹈在部族與社群文化中占有著一定的功能性意義,其中一種是關於繁殖與生產的儀式,舞蹈像是疊合在繁殖行為上的另一層律動,它曖昧,不等於性行為,卻搖擺在肉體與精神之間。在脫離儀式功能後,舞蹈此一接近情色的力量如何安置或擺盪,也隱隱刻畫每個時代身體與慾望、國族與個體之間的拉扯。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丹麥編舞家
麥特.英格瓦森 拒絕宰制 享受歡愉
以舞蹈回應社會論述、處理時事議題,可說是丹麥編舞家麥特.英格瓦森長期以來的創作動力。同時身為學者與編舞家的她,將帶著作品《高潮》首度造訪台灣,舞作中十五位舞者穿上造型一致的連身衣,遮掩了每個人獨特的身體特徵,如雕塑般擺出各種性交姿勢,麥特藉由她一再強調的「匿名性」,試圖突顯(或說抹除)我們社會無所不在的性別宰制與權力結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五條路徑 以身體探勘生命終結之境
身體與記憶是我們與死亡相連的載體,生者的肉身永遠不得全面經驗死亡;文化符碼的關聯,身體感官的誘引,都是死亡體感的觸媒。無論是作品題旨跟死亡與毀滅的關係,抑或當代舞蹈如何推翻前作、推翻不同範疇的企圖,只有在記憶與存有中,死亡與毀滅才有可能存有、變形、新生。本文探索分析近年來在台灣上演的舞蹈作品,透過五條路徑,嘗試探勘當代編舞家們如何理解萬物生靈終將面對的未知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舞踏家
大野慶人 與死亡拉鋸著的生之欲
與舞踏家父親大野一雄、日本舞踏開端者土方巽一同浸潤於舞踏世界的大野慶人,在暌違廿五年後,再度受邀造訪台灣,以八十一歲高齡帶領舞踏工作坊。從懵懂少年到耄耋老人,大野慶人對父親從戰爭與死亡為起點所開展的藝術形式,從生活中,轉化出自己的體悟,他說:「沒有『真實』、沒有『日常』的舞台,非常無聊。人啊,必須要去珍惜生活呢。如果只是為了舞踏而學習舞踏,你是無法成就舞踏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戰中的殖民兵 為誰而亡的戰士魂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但歷史的背面,掩埋了多少當權者忽視的故事?向來不畏於顛覆既有觀點的阿喀郎.汗將帶來台灣的作品《陌生人》,即著眼於敏感的種族問題,挖掘一次大戰當中被忽略的印度殖民兵歷史。作為阿喀郎的生涯最後一支獨舞,《陌生人》以原為印度舞者的士兵為主角,以普羅米修斯神話為隱喻,重點回顧了阿喀郎的舞蹈生涯。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技╳機器╳人 是哲思隱喻
科技與機器,在當代劇場中常作為舞台背景或氛圍塑造的功能性運用,但對編舞家而言,還能發展出更多深層與寬廣的思考與路徑:如《黃翊與庫卡》中的機器人舞者展現表演性,或如蘇文琪創作中以宇宙大爆炸來延伸、探問人類存在的哲思隱喻,又或如南韓藝術家鄭錦衡《油壓振動器》瓦解了人機之間的主體界線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極簡與理性中 測量創作的溫度
從二○一○年開始創作的比利時編舞家楊.馬騰斯,作品多是關於人在社會網絡中的肖像與關係,及身體如何透過自身在空間的運動,與表演者在執行動作時的狀態,提供一非戲劇性的敘事、但具有辨識度的視覺景觀,勾出觀眾的想像與詮釋。這次訪台的《嘗試》與《三之律》,前者透過跳舞、寫作與語言,如解剖學般剖析創作的步驟;後者則透過組合動作、音樂與燈光,在重複且規律的時間推衍下,將舞者的個人性與表演性逐漸抹去,舞者身體的真實、敏感與荒蕪,得以浮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跳脫人類本位 在劇場為地球歷史考古
近年來,全球暖化不再是報紙上的標題,其所造成的極端氣候現象,已經在你我的日常中發生,「世界末日」「人類毀滅」的危機感也油然而生,但蘇文琪的《人類黑區》卻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她建立一條尺度極為寬廣,橫越億萬年的時間軸,從遠古重溯地球地質變化,談論地質與生命的演化,用她的話說,是要「在劇場為地球的歷史考古」。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難以想像的「亞洲舞蹈」
去年十一月於香港舉行的「城市當代舞蹈節」中,除了邀請中國、日本、韓國等五個現代舞團的精采舞作,並以「HOTPOT 東亞舞蹈平台」甄選來自中國、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等新銳編舞家的短篇作品在舞蹈節中呈現之外,同時也舉辦了主題為「亞洲舞蹈新想像」的「ChatBox 論壇」,邀請來自瑞典、泰國、台灣的舞評人,在香港舞評人李海燕主持下對談。 本文記錄了該論壇針對「舞蹈」「亞洲」「想像」三個關鍵字,從亞洲當代舞蹈的面貌、西方觀點的切入、亞洲在地的真實,分享他們的觀察與並進行討論。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滯緩與疾馳之間 當代舞蹈的生命政治
身體作為度量,用以重新定義空間,在其中觸及結構、關係、族群、身分、記憶、歷史等。舞蹈以肉身為底,詮釋身體和空間的存在,從存在的外部一路舞進生命存有的核心。而這同時也是一段向運動的根源回返的舞蹈歷程,在佇足和行走之間交替的身體時間,亟欲捕捉思想在動靜縫隙裡的孕育和成形的過程。若以卅年作為回顧時間的單位,觀察這期間舞蹈在主題和形式上的變化,便也是去理解編舞家如何看待當代身體的處境和危機,以及在美學實驗上對於舞蹈認知的突破方向與渴望。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斷提問的當代舞蹈
什麼是舞蹈?一動也不動是舞蹈嗎?說話是舞蹈嗎?吃喝拉撒睡等日常行為是舞蹈嗎?沒有受過訓練的素人可以上台跳舞嗎?我們為什麼跳舞?我們為什麼不跳舞?身體跟自我、思想、社會、文化有什麼關係?當代舞蹈的發展,幾乎就是透過拋出一連串的問題,重新質疑、拆解、定義了舞蹈的各種可能。特別是崛起於一九九○年代的新一波編舞家,他們以更激烈、極端的手段,挑戰傳統舞蹈的審美,消除藝術疆界的同時,也將舞蹈推向了未知的領域。 例如,二○○六年新舞風曾邀來傑宏.貝爾(Jrme Bel),成名作《傑宏.貝爾》讓四名全裸的舞者在微弱燈光中演出,只見他們在黑板上寫下名字、身高體重,擠壓肉體、扯弄皮膚,互相在身上用口紅作畫,最後,一男一女在舞台上吐口水、小便,接著用尿液洗掉黑板上的文字。這支完全顛覆外在的舞蹈技巧,接近行為藝術的舞作,引發了「是藝術、舞蹈還是惡搞」的議論,卻也進一步刺激觀眾思考「何謂舞蹈?」 非科班出身的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跟貝爾一樣,作品都在舞蹈與行為的交界。一九九八年發表的《自我未完成》中,他的身體從正常到異常,持續扭曲變形,變化出不同的詭異樣態,時而如有觸角的動物,時而如沒有頭的兩具軀幹。勒華的動作細節在潔白光亮如實驗室的光線下,一覽無遺,就像被放在顯微鏡下,用科學方法解剖、分析的生物。薩華以持續變動的身體樣貌,突破慣性的運動模式,扭轉我們對身體的既定解讀。 法國舞壇的當紅炸子雞波瑞斯.夏瑪茲(Boris Charmatz),亦是這波浪潮的代表人物。他擅長以空間、媒介、文本介入舞蹈,創作路徑多變,實驗不落俗套。二○○九年,夏瑪茲出任法國雷恩國家編舞中心總監,將其改造為舞蹈博物館,不同於以往博物館展示藝術品的方式,夏瑪茲的舞蹈博物館,讓觀者從「觀賞」到「參與」,鬆動舞蹈、博物館與民眾之間的想像。 義大利編舞家亞列山卓.史楚羅尼(Alessandro Sciarroni),專注於開發不同領域的身體性,強調以特定族群的專業技巧為主,運用現有的材料編寫,降低編舞家的涉入,讓觀眾置身於表演者行動的當下。在新作《曙光》中,史楚羅尼找來身障人士合作,跳脫舞台表演形式,模糊了藝術與生活的界線,實踐了人人都可以跳舞的想法。 作品混融美術與身體的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自由之風所及 跨界各自繽紛
源起於美國的「後現代舞蹈」風潮,也因緣際會地傳播到歐洲與亞洲,比利時羅莎舞團所展現之重結構邏輯的理性極簡風格,可視為某種美式「後現代舞蹈」思維與方法跨大西洋發酵的一例。然而,歐洲當代舞蹈的樣貌與其戰後多元的現代舞蹈脈絡,還有其他繁複的交織。若要思考後現代舞蹈在亞洲的狀況,則更加複雜;不同的地域政經文化與歷史契機產生了類似的同代反叛精神,或已經揉合諸多在地與國際的「現代」、「後現代」、劇場元素、跨界實驗而成多元紛陳的當代舞蹈藝術。
-
焦點專題 Focus
「專業」非唯一 每個人都能跳舞?
一定要能轉很多圈,腿可以抬很高劈很開才能上台跳舞?當代舞壇早就不一樣了,以台灣來說,雲門舞集早年就有許多非科班的男舞者;近年來,更有不少編舞家刻意邀請劇場演員、甚至音樂家一起來跳舞,豐富舞作的面貌,在這個藝術各領域疆界模糊、鬆動的時代,創作者勢必得用更開放的態度,去拓展「舞蹈」的可能性,試想,當每個人都能跳舞,那舞蹈這個行業,還能不興盛嗎?
-
藝@書
當代舞蹈的袖珍辭典
《當代舞蹈的心跳》其實應該作為工具書運用,當你看完一支舞,常常有一種不是「看不懂但也不能說懂」的感覺時,手邊有一本可以立刻幫忙把朦朧的印象說得更清楚一些的,當代舞蹈的袖珍辭典。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盯著時間的爐灶
《芭蕾-舞蹈》觸角跨越各大洲,内容從古典芭蕾到最新的舞蹈發展。是歐洲舞蹈雜誌中最受歡迎、亦擁有最多讀者的月刊,該刊總編輯安德.韋森曼認為,不論是理性研討或激發創作的報導專題,還是可以被正面理解的舞蹈評論,都應該匯集在《芭蕾-舞蹈》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