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劇場
-
看戲不忘電影
10年,一個斷裂的劇場世代
若以10年作為一個世代,我覺得近10年的台灣劇場呈現出某種斷裂,大概僅次於解嚴時期的小劇場運動,原因可能是電信4G普及、網路視訊串流、藝穗節等,因篇幅所限無法深入探究。我想描述這樣的現象,就讓我們先回到10年前看看當時狀況。
-
戲劇 窺視英雄與戲曲的另一種角度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談及英雄,往往脫離不了其所建立的豐功偉業或是某種高尚情操,於是「英雄敘事」成為某種窠臼根生於眾身/聲當中。當我們從現今的眼光回頭觀看,又如何觀照更多不同面向的英雄形象?2023年臺灣戲曲藝術節便以「英雄.超時空」為策展主題,明日和合製作所(洪千涵、張剛華、黃鼎云)則藉「歌仔戲」、「酷兒」、「沉浸式劇場」等元素,既重新探究「英雄」之餘,也顛覆了我們對戲曲演出可能的想像。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沉浸體驗 讓觀眾驚喜、讓產業歡喜?
近年來,「沉浸式劇場」成為表演藝術界的熱門關鍵字,也吸引新的觀眾群。沉浸體驗的熱門,似乎也反映現代科技社會高度線上與虛擬化後,參與者對於體感的復返需求,不只是要購買經驗,更期待著體驗強化,讓沉浸娛樂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實境樂園。而當本即結合燈光、音樂、舞台與文本等表演媒材的劇場亦一起沉浸,是否能為尚無法產業化的表演藝術界找到新的生機?劇場是否能乘著沉浸式體驗的旋風,讓藝術和娛樂商業結合?就此提問,便不得不將眼光投注向體驗設計公司「驚喜製造」陳心龍與劇場團體「進港浪製作」洪唯堯近年的合作。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尋找商機?劇場存活的下一道解方
當不同領域的藝術形態開始打破,當新興的演出類型開始引進,當藝術與商業劇場的劃分開始鬆動,用其他方法與思維去「尋找創作的商機」,會不會是劇場存活下去的一道解方呢? 因此,本次專題將先從近年頗受歡迎的《明日俱樂部》、《微醺大飯店》等沉浸體驗的策劃者「驚喜製造」陳心龍與「進港浪製作」洪唯堯的對話開始,思考他們如何面對不同出發點的合作模式;而繼續以「沉浸」作為關鍵詞,藉由白開水劇團的「玩戲空間」系列,與酒吧LORE Taipei製作的《Snow X Seven Deadly Sins》,看到他們怎麼在沉浸體驗紛紛出頭的時間點裡殺出另條血路。最後,則是近年同樣也蓬勃發展的音樂劇,在故事工廠與聯合數位文創、時藝多媒體的合作下,嘗試引入資金、創造市場,執行長林佳鋒怎麼用「音樂劇的長銷模式」面對劇場的產業化。 劇場真的找得到商機!?也許追求獲利並非劇場的全部,但商業模式的開啟,會不會也是劇場創作另一條可能的方向?這答案也許尚未可知,但不妨就讓我們繼續參與下去吧!
-
在威尼斯影展「開房間」 河床劇團VR《遺留》入圍沉浸式內容競賽
威尼斯影展日前公布「沉浸式內容單元」入圍名單,其中備受矚目的是由現代劇場跨界VR360的河床劇團,導演郭文泰首度執導VR作品《遺留》,展現出他耕耘表演藝術及視覺藝術多年的創作功力,一舉獲得國際影展的肯定。《遺留》是河床劇團將其著名的沉浸式劇場「開房間計劃」轉化為虛擬實境的第一部作品。
-
北京
空間、科技與沉浸式演出 表演藝術的新出路?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九月廿四日的會議「舞台表演藝術高峰論壇沉浸式的新科技為舞台藝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邀請多個全球知名以AR、VR等新科技融入沉浸式演出的主創人員,分享結合內容創作與先進科技的經驗。沉浸式戲劇是除了音樂劇外最有可能產業化的戲劇演出形式,可預期的是,疫情後這會是中國表演藝術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屆時中國各地出現多齣此類形式演出也絕不奇怪。
-
藝@書
超越劇場的群眾心理學
近年來,「沉浸式劇場」已成某種劇場形式顯學,大眾渴求新型態的說故事型態,期待舊形式再生、開展另類體驗。傑森.華倫的《虛擬真實:沉浸式劇場創作密笈》試圖為劇場工作者打開這一道門,以其自身創作與參與的經驗,直接面對沉浸式劇場的本質,透過四種沉浸劇場形式,從創作核心、空間布局、選擇與互動建構進行分析與說明,只為能「優雅」地建構虛實間的劇場世界。
-
挑戰邊界
超越沉浸式劇場的表面
在史丹利.庫柏力克的電影《發條橘子》有一個場景,一群人將主角的頭浸入裝滿水的水盆中,把他的頭壓在水面下。當主角反抗他們並從水中抬起頭時,他大口地喘著氣。也正是在那大口吸氣、擺脫黑暗的瞬間,他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活著。沉浸式劇場令人悸動的是被包覆進作品、消融在完整的全新世界時那危險的快感,因此當我們離開演出時,也將大口呼吸,帶著妙不可言的生之喜悅回到生活中。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回家的N種可能》城市耳機旁白劇場
近年來,沉浸式劇場的實踐百家爭鳴,以「聽覺」主導空間探索並不稀奇,除了《遙感城市》外,前幾年也曾參與過隨耳機旁白遊覽戲劇院或南門市場的活動。這種形式看似簡單,只需編寫劇本及錄製聲音,毋需處理舞台或演員;殊不知這才是困難之處:如何在無法改變街景與控制路人的狀態下,單用聲音提示,引領觀眾行走在現實環境中,並翻轉他的視角與想法,進入劇中的世界。創作時需要估算觀眾步行及觀看的節奏,指示不能過於急促而追趕不上,又不能過於緩慢而讓人感到無聊。當有團隊意圖挑戰這類形式時,我總是躍躍欲試,想看看他們的實驗成果如何。 介紹中吸引我注意的是這句話:「通勤回家,也可以是一種很酷的體驗。」據說基隆是全台灣跨縣市通勤比率最高的,演出將以這個特有的通勤文化為背景,述說多種版本的回家故事,並串連基隆的特色景點。介紹文的目標觀眾似乎是基隆人,那麼台北觀眾看完會有什麼感受呢?令人好奇。 文字|葉素伶 河床劇團製作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生而為人 我們參與了這場實驗
以洪千涵、黃鼎云與張剛華為主創者的「明日和合製作所」,在沉浸式展演的浪潮裡以他們對「觀演關係」、「演出空間」等方面的思辨與實驗形成一套「和合式collective」的創作方法脈絡,三年內陸續推出了多齣製作。走進明日和合的劇場,作品發展與發生過程裡的不定性,正折射出我們於社會扮演的角色,並連繫身分的多重性,於不固定或僵化的變換中持續尋求或打破規則。
-
戲劇
真實的召喚與極限
這場秀,一面打破了所有的實境,宣告這終究是一場夢境,一面揭示了似乎也頌揚著這一路上所經歷一切事件的展演本質。對我而言,這樣的展演本質在過程中因各種形式混雜、各景之間少有連續之下,早已無所遁形。展演愈是試圖仿真,愈是讓我有意識地好奇它能仿得有多真,愈是窺探且感受到其假扮,進而使得觀者在這看似殘酷的戲局裡,得以樂在其中。
-
戲劇
資本主義時代的荒涼競逐
戈爾德斯在一九八五年法國對資本主義心理疆域展開的探勘,在二○一八年的台灣未見偏差與過時。不斷汰換器物以求續存的經濟結構,離奇將自己拋進了心理時空相對停滯,且使全球地理邁向均質化的空間。另一方面,沉浸式劇場不等於非傳統觀演關係。當心理上雙方並未形成互動,作品內部又缺乏可依循的脈絡性解釋時,在這場對資本主義而言位於非中心空間所展開的幽微抗衡裡,觀眾更進一步被推往作品的外緣。
-
戲劇 《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
人權園區沉浸式展演 重歷台灣的過往年月
黑眼睛跨劇團創團十年推出的年度新作《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發想自義大利作家巴索里尼的詩劇《夜長夢多》,鴻鴻以沉浸式劇場為主軸,邀請三位新生代導演創作三段橫跨日治、白色恐怖及原民題材的異境故事,並邀VR團隊參與製作,每場不到廿位觀眾將被分組體驗不同的感官情境。
-
戲劇
單一論述的試題機器
從一開始的選擇題到後半部答案只有是否兩項的是非題,整場「試題」中絲毫沒有模糊地帶,答案亦無雙重可能,儼然就是一個具有完整標準化生產過程的工廠。不論是考場還是工廠,的確不難看出創作者反對現行考試制度的鮮明立場,表面上輕輕嘲諷,骨子裡是重重抨擊,相當有層次地以各種考試方法來呈現,但整場下來,一言壟斷,少了抗衡聲音,因而缺乏辯證。
-
戲劇
射後的餘溫
恥的子彈,是否也意味著「恥」的侵略性和殺傷力,那麼射過之後,能殘存多少餘溫?這恥感,究竟該從何而來?是恥的辱感,還是快感?是走馬看花式的景觀饗宴,還是作為挑戰文明、悖德違禮的反叛力量?與這整場琳琅滿目風景之下所形成的集體傷感相較,有那麼一刻,靜謐又私密,如同自瀆。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在倫敦的地道之中 與愛麗絲相遇
正在倫敦拱頂劇院演出的「沉浸式劇場」作品《愛麗絲的地下冒險》,由「惡童劇團」製作演出。這個從愛丁堡藝穗節紅到倫敦的團隊,為慶祝路易斯.卡羅的著名兒童文學《愛麗絲夢遊仙境》一百五十周年,特地在滑鐵盧站下方的廢棄拱頂隧道中演出此劇,整趟旅程中觀眾將遇見故事中的各個角色:白兔先生、毛毛蟲、瘋帽子、三月兔、柴郡貓、假海龜、紙牌僕人、紅心皇后、愛麗絲
-
柏林
生命的迷宮──Oraculos
Oraculos意指「水聲訴說著你的心思」。人生的諸多小啓示被濃縮在這充滿感性的神秘之旅中,每個人的經歷與體驗均不同,沒有人能代替他人走這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