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沉浸式劇場」已成某種劇場形式顯學,大眾渴求新型態的說故事型態,期待舊形式再生、開展另類體驗。傑森.華倫的《虛擬真實:沉浸式劇場創作密笈》試圖為劇場工作者打開這一道門,以其自身創作與參與的經驗,直接面對沉浸式劇場的本質,透過四種沉浸劇場形式,從創作核心、空間布局、選擇與互動建構進行分析與說明,只為能「優雅」地建構虛實間的劇場世界。
近年來,參與式劇場大行其道,而沉浸式劇場(Immersive Theatre)又於其中獨樹一格。作為被引入台灣的新劇場名詞之一,好像尚未被理解,「沉浸式劇場」就已成為某種潮流,一群「新觀眾」也因應而生。《虛擬真實:沉浸式劇場創作密笈》一書作者傑森.華倫(Jason Warren)不諱言地提醒,當網路和社交媒體大幅滲透現實世界,虛實難以切分、密切交織的現在,大眾渴求新型態的說故事型態,期待舊形式再生、開展另類體驗,作為劇場工作者不該忽略這場正在成形、超越劇場的革命。
親切地引導創作,優雅地設計觀演
然而怎樣才是好的「沉浸式劇場」?無論作為創作者或是參與者,我們都知道要建立沉浸空間和觀演關係的考量十分重要,卻也常在創作過程中感覺到難以言說的卡關,在參與過程中經驗到無法連貫的斷裂。傑森.華倫以自身創作與參與的經驗,直接面對沉浸式劇場的本質,回歸到其重要的創作精神——讓觀眾更親近表演、涉入其中,甚至不只是觀看,更成為藝術效果的一部分。又因應沉浸式劇場的多變性,他以不同的提問去切入書寫,圍繞在「想要給予觀眾怎樣的經驗」的核心思考,建構獨到的創作檢核的一覽表,並在文末檢附重要關鍵字,提供相關工作者參照思索。
本書除了扼要地介紹了現有的四種沉浸劇場形式:「探索劇場」著重在遊走的空間設計,「導引經驗」看重與觀眾的互動和選擇;「互動世界」結合探索與導引,給予更開放的行動影響力,甚至不預設結局,對比於「遊戲劇場」直接技術與表演規則,讓參與者有不同的體驗感受。並由四大形式相關的關鍵元素,清楚且簡明地從創作核心、空間布局、選擇與互動建構進行分析與說明,甚至連排練準備與演前建構的都一併整理討論,如同顧問一般,因應所有可能的狀況手把手地提供經驗與洞見,只為了能「優雅」地建構虛實間的劇場世界。
「優雅」可說是全書的核心概念,傑森.華倫謀劃著「看不見的設計」,要達到完全的沉浸,觀眾不當看見一切的技術部分,不應感到人為引導──「不讓觀眾到達你創造的世界的極限。他們應該要感覺到如果再穿過一道門或再問一個問題,就會發現你編創的世界的另一個部分。」
虛擬真實,愈沉浸愈自由?
在沉浸式劇場裡,觀眾真實地體驗到了一個虛構的世界,而這世界延伸與擴展到現實之中。據此,華森對於空間感受與人的行為心理皆有細緻的觀察與研究,無論是將觀眾視為群體、把空間當作演員、建構觀看的情緒弧線,都是為了成就優雅,並給予觀眾真正的「自由」(Freedoms)。他看重策劃過的敘事,當觀眾感受到自己自由的意義、影響作品時,團隊卻也在掌控中管理這些自由。
「創作所有沉浸式作品的過程中,我都一直在尋找給觀眾愈來愈多權力的方法。我一次又一次學到的功課是,增加自由就表示戲必須更緊密地結構。」對他而言,好的互動演出是不同於即興的。雖然即興提供經驗,但不是沉浸式劇場,缺少戲劇的情節感與結構敘事感,也無法精準建構給觀眾的權力。
閱讀本書過程中,難免對華森對人性的理解與認識感到驚訝,而關於「沉浸」,又與權力和自由密不可分;然而當參與者以為有意義地行使自由時,卻又只是被創作者縝密設計而不自知。於是邊跟著華倫反思沉浸式劇場設計的細節、思考觀演關係的能動性,也似乎跟著理解了,為什麼沉浸式劇場如此興盛於全球化資本主義的現在──沉浸式劇場在虛擬的「真實」,到底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