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的記憶》(狠主流多媒體 提供)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詩背後清晰的註解

劇場影像設計師周東彥與編舞家周書毅合作的《空的記憶》,在演出之後,交出了一本實體記錄書,透過影像與文字,將創作過程中的問題,回覆解答。如果對周東彥而言,《空的記憶》是「一首不小心寫大了的詩」,那麼,或許這本劇場書就是詩背後清晰的註解。

劇場影像設計師周東彥與編舞家周書毅合作的《空的記憶》,在演出之後,交出了一本實體記錄書,透過影像與文字,將創作過程中的問題,回覆解答。如果對周東彥而言,《空的記憶》是「一首不小心寫大了的詩」,那麼,或許這本劇場書就是詩背後清晰的註解。

法國詩人保羅.克羅岱爾(Paul Claudel)曾寫下:「雖然沒有翅膀,但我們仍有足夠的力量墜落。」看《空的記憶》演出時,不知怎地心裡一直浮現這句話。舞者與影像彷彿被一隻巨大的手推扯著,移動是不由自主的,彷彿當他面向時間一躍而下,記憶是唯一能違反地心引力定律的東西,使其加速墜落,或者漂浮。

或許因為文字與演出有著不同的邏輯,能將心緒穩穩托住,收納到邏輯謹然的世界裡,於是我們有了一本實體書《空的記憶》。

讓問題有了白紙黑字的解答

但話又說回來,閱讀記錄性質的文本總是這樣的,再怎麼圖文並茂,若讀者缺乏對書寫對象的觀看經驗,總是少了幾分樂趣。劇場影像設計師周東彥於今年夏天交出的《空的記憶》一書,記錄了二○一一年開始的科技表演藝術同名跨域創作,當然也不例外。有意思的是,劇場裡的流動光影,被有限地壓縮在一冊書頁裡,留白、反覆、縮小、放大……扁平紙張上跳躍的影像,竟也切片式地堆疊出日常生活中無以名狀的浮動氣味。

作為當前台灣劇場界炙手可熱的多媒體影像設計創作者,周東彥無疑是一個善於用影像說故事的人,從倫敦聖馬丁藝術學院的碩士畢業作品《我唯一寫過的一封信》到《寫給記憶的七封信》、《我》等作,不難見出他對於「記憶」與「空間」母題的獨特偏好。只是,二度空間的影像如何詮釋我們所處的世界?攝影機如何帶領觀者進入未嘗注意過的細瑣物事?影像如何脫離空間訴說時間?周東彥沒有給出解答,而是在反覆斟酌與實踐中,呈現問題的更多可能面貌。

直至與編舞家周書毅合作的導演作品《空的記憶》,歷經兩年兩階段的發表呈現,在今年九月奪得世界劇場設計展「最佳互動與新媒體」大獎(Interactive & New Media Design)前夕,周東彥出版了同名記錄書,除了讓如蜉蝣朝生暮死的劇場作品能永久保存外,也讓以上的問題有了白紙黑字的解答。

關於「記憶」也落於字裡行間

全書共分為〈FILM〉、〈VOYAGE〉、〈TRACE〉、〈ECHO〉四部分,除了大量的影像外,不免俗地收錄了排練場側寫、創作團隊筆記、演出回響等一般劇場記錄書籍會囊括的篇幅,但透過這樣的呈現,也讓原作中難以具體表述的「記憶」主題,在多面向的觀看角度與文字的抽絲剝繭中,有了具體的形貌。

如果對周東彥而言,《空的記憶》是「一首不小心寫大了的詩」,那麼,或許這本劇場書就是詩背後清晰的註解,甚至連創作中茫然無措、思路撞壁的歷程也真誠地呈現,例如與周書毅的app記錄,接近絮語的分享、討論,在一拋一接中,兩位周先生對生活、創作的思考與反芻皆躍然紙上。而關於記憶,也在創作團隊的自我解析中,穩穩地墜落在字裡行間了。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