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郁秀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由音樂領軍 把台灣「秀」出去!
七月上旬時,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以「無任所大使」身分,帶領國家交響樂團(NSO)出訪日本,在札幌、釧路兩地演出,並成為太平洋音樂節首度邀請的日本以外亞洲樂團,而演出之精采,也獲當地音樂家與樂評的好評。陳郁秀表示,未來更希望把NSO帶到歐美,打造NSO成為台灣的音樂品牌,最重要的就是把台灣優秀的音樂文化展現給世界看,為台灣外交走出一條新的道路!
-
當我遇上兩廳院Memory about NTCH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
陳郁秀:因為藝術,我和兩廳院結下二十年不解之緣
這二十年來種種歷程,讓我和兩廳院有無數次的相遇,也因此始終維持著一種微妙的熟悉感,其間或隱或現卻關係不斷。今後我將順著這份因緣,帶著一貫的使命感繼續努力,有朝一日把兩廳院營造成一對通往國際最美麗的台灣藝術之窗。
-
現象‧現場
揮別疫情陰影,表演請繼續
雖然國際間對台灣各地的SARS疫情,可能仍抱持觀望態度,但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堅定地表示,會內補助與支持的常態表演,將一如往常如期進行;而兩廳院下半年的演出重頭戲由於多半是自製節目,不僅不見取消案例,疫情高峰時仍能殺出亮麗票房的幾個演出團體如表演工作坊與綠光劇團等等,都把握別團取消演出的空檔,趁機考慮加演。
-
現象視察
期待文化界的了解與團結
陳郁秀坦白表示,文化界應該先團結起來,以爭取「更多的外界資源」。當她爭取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相關預算時,文化界卻大力反彈,使立法院與其他部會經常質疑她,讓她有內外交煎之苦。在沒有長期預算、便沒有文化建設的前提下,使台灣的文化政策變成不得不如此的「急就章」。這也正是陳郁秀急於說明的:文建會這幾年來如何費心於跨部會的溝通,與民間必須先了解政府如何編列預算以提出同步同調的批評與建議。
-
現象‧現場
西行取經或瞎子摸象?
考察團除了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經驗「取經」,也承擔了拓展文化外交的使命。然而,考察內容分散得太廣,很難立即掌握狀況,成員們多只能切入局部而不能了解全貌。如此大規模考察,雖然建立許多交流的可能性,但實際效益如何?而考察結果,如果立刻成為政策制定的參考,恐怕真會落入「瞎子摸象」的後果,打造一套四不像政策,既非英國或丹麥原版、也不符合台灣社會現實。
-
專輯(二)
模糊精緻分化的「全能」
或許,高行健所界定的「全能」,係指同時能夠掌握中西表演藝術精髓,又能靈活進出於中西表演門檻的京劇演員。而此種「全能」,就表演藝術精緻的層次來說,恐怕永遠只能停留在「理想」的層次。因表演藝術的可貴,除了內在思蘊的傳達外,就在彼此形式的差異。差異不是粗糙,不是劣質,更不需要強行統一。
-
專題
看天吃飯、求雨灌溉
近幾年,我們會偶爾聽見中央氣象局預報說,來自大陸内地的「沙塵暴」,即將隨著大陸冷高壓南下而瀰漫台灣上空,讓我們連走在馬路上呼吸都會開始擔憂;埋首耕耘台灣各個表演藝術角落的在地工作者,不知道是如何看天吃飯、引水灌田?又如何在大環境的變動起伏中,栽培一代代接班的幼苗?究竟政府在文化藝術的培育規畫上,有何具體的政策、建樹與實際成效昵?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掙「裡子」還是要「面子」?
基於兩岸文化政策的迫切需求,文建會陳郁秀一上任便即成立「大陸工作小組」,計劃於明年推動全新的大陸文化政策,以確立未來補助的原則。補助台灣團體前往中國大陸演出,就和補助他們前往歐美國際之間表演一樣,只要中國大陸彼方提出合理對等的邀請條件,文建會不遺餘力地支持。
-
交流道
兩岸音樂教育的對話
去年蕭邦鋼琴大賽得主李雲迪,於二月份來台與布達佩斯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掀起一股熱潮。趁此機會主辦單位台積電文教基金會邀集文建會主委陳郁秀與李雲迪的老師但昭義與會,參與由李蝶菲所主持的兩岸音樂教育與教學心得的座談會。以下即為當天座談會的主要内容。
-
現象視察
「父子騎驢」走唱荒腔
過去十年來,表演藝術團體逐年學會以藝術行政的專業程序申請補助,然而官方在補助制度的思維卻趕不上表演團體自我成長的速度。文建會轄下的各項補助辦法定位混淆,沒有周詳的審查機制、也沒有公信力高的考核評鑑;撇開藝術價値的見仁見智,忽略數據所呈現的藝術生態,也就經常使得資源的分配掛一漏萬,皆不討好。
-
即將上場
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
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成立於一九八八年,是由在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木管聲部的五位台柱組合而成。 該團在西伯林成功首演後,確立了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在德國的地位,之後巡迴世界各地演出。該團演出曲目由古典、浪漫派到近代的法國音樂甚至前衛音樂,不論是技巧或曲風的詮釋均非常純熟,他們的人數亦可因演出的曲目、環境而增加爲六重奏或七重奏。 此次音樂會並邀請國內鋼琴家陳郁秀合作演出浦浪克作品《六重奏》(彰化場次爲皮爾斯《小夜曲》),其他曲目爲:莫札特《F大調幻想曲》、貝多芬《降E大調五重奏》、巴伯《夏日音樂》。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藝術家的「敎子偏方」 專訪舞蹈家庭.音樂家庭.戲劇家庭
「給孩子最好的!」這樣一句廣吿詞點出了許多爲人父母者的心聲。除了提供下一代毫無匱乏的物質生活之外,只要知道還有什麼可以使孩子「不會變壞」,或者「不輸在起跑點」的法子,做父母的就像是得到一劑「敎子偏方」,音樂班、舞蹈班、美術班就在這樣的供需條件下產生了。自詡現代派的父母不再爲自己藝術失學而不安,才藝班成了父母的最大安慰。 但是,藝術能力不會得自偶然,而有遺傳與環境上的條件。雖然遺傳的機率不一定是百分之百,但基因仍然是一個先決條件;環境則指後天培養,但不侷限於敎室。因此,藝術家一定比一般父母占盡先天與後天優勢嗎?藝術家的子女是否理當繼承衣缽或靑出於藍? 在四月,這樣一個溫馨的親子季節裡,我們登門走訪了國內藝文圈裡的舞蹈、音樂、戲劇家庭,一探各家的第二代「成品」,索尋藝術家有沒有秘而未宣的「敎子偏方」。
-
近期演出
《菩提樹》舒伯特兒童音樂劇
舒伯特短短三十一年生命裏,創作了極多的樂曲,旋律優美,許多至今仍爲大家琅琅上口,最著名的就是〈野玫瑰〉、〈菩提樹〉,都是國小音樂課本中的敎材。陳郁秀等一群有心爲兒童音樂敎育貢獻己力的老師們,便製作、企劃此一《舒伯特兒童音樂劇》。 節目上半場將以多媒體方式介紹這位浪漫派大師的一生,以及有關樂曲的小故事,其間並穿揷有舒伯特重要作品的現場演奏。故事性強的音樂劇型態,將有助孩子進入音樂國度的大門。下半場則以三十分鐘由兒童合唱團及國內著名音樂家演出的「故事」,將舒伯特幾首著名的曲子串連起來,使音樂可看、可聽,又可想像。 (魚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