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現象‧現場

西行取經或瞎子摸象?

從二○○三年文建會「創意行天下」考察計畫談起

考察團除了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經驗「取經」,也承擔了拓展文化外交的使命。然而,考察內容分散得太廣,很難立即掌握狀況,成員們多只能切入局部而不能了解全貌。如此大規模考察,雖然建立許多交流的可能性,但實際效益如何?而考察結果,如果立刻成為政策制定的參考,恐怕真會落入「瞎子摸象」的後果,打造一套四不像政策,既非英國或丹麥原版、也不符合台灣社會現實。

考察團除了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經驗「取經」,也承擔了拓展文化外交的使命。然而,考察內容分散得太廣,很難立即掌握狀況,成員們多只能切入局部而不能了解全貌。如此大規模考察,雖然建立許多交流的可能性,但實際效益如何?而考察結果,如果立刻成為政策制定的參考,恐怕真會落入「瞎子摸象」的後果,打造一套四不像政策,既非英國或丹麥原版、也不符合台灣社會現實。

由於二○○二年行政院推動「挑戰二○○八:國家重點發展計畫」的啟動,「創意產業」的觀念瞬間被引進國內,掀起政府部門和學界的討論熱潮。不僅各種討論會、講座在二○○二下半年出現,文建會在二○○三年伊始,規劃「創意行天下」考察計畫,由主委陳郁秀親自率團前往丹麥和英國考察。考察團成員包含了多位不同領域代表,例如城邦出版集團董事長詹宏志、鎧甲娛樂科技公司執行長彭鎧立、舞蹈空間團長平珩、竹圍藝術工作室總監蕭麗虹、當代傳奇團長吳興國、國策顧問吳靜吉、導演楊德昌、台南藝術學院教授薛保瑕、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執行長黃文英、台北藝術推廣協會執行長陳琪、設計師陳瑞憲,以及文建會、新聞局電影處、教育部高教司、經濟部工業局、外貿協會等單位代表。

在丹麥的考察行程由DCCD(丹麥文化發展中心)負責,英國由ICA(倫敦當代藝術中心)接洽。而「創意行天下」考察團為爭取時效,團員依所長領域分成五組:創意產業管理教育、文化企業家網絡的合作與服務、文化交流平台、城市更新及設計工業、政策與智庫,分別安排不同的會議和行程,每晚行程結束後匯報交流;而陳郁秀負責「政策與智庫」組,了解國外的政策形成方式,以及民間智庫的建立和運作。

在智庫部分,陳郁秀發現英國兩個重要智囊:FPC和DEMOS,負責人都很年輕、組織也都「小而美」,例如FPC負責人廿八歲,帶領工作人員十二位;DEMOS負責人廿九歲,成員十八位。兩個智庫各有所司,FPC掌外交政策和國際事務研究, DEMOS關注民主、教育、生活品質的發展。作為首相的智囊,兩個團體都自行開發議題,擬定研究計畫再尋求贊助,同時也接受民間單位的委託研究。陳郁秀說,目前台灣很需要有關文化方面的研究智庫,希望能派人前往實習,也考慮以委託研究方式建立合作管道。

開發創意交流的空間

負責創意教育的吳靜吉,對丹麥和英國「創意生活化、生活創意化」的社會風氣感觸良深。對於「創意生活化」的推動,吳靜吉認為可以規劃例如創意創業比賽,鼓勵年輕人組成團隊,將新鮮的構想透過研究分析,設計成可以執行的方案。對於有創意的人才,他建議政府成立「創意創業育成中心」,提供最能培養創意的空間條件,以實質的行政或經濟支援,協助將創意構想化為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成為可以經營的生意。

吳靜吉也發現,空間條件對創意產生的影響很大。例如英國和丹麥都設有「育成中心」,讓有創意構想的人進駐其中,透過和各種資源結合、不同背景的人士訊息交換,發展創意計畫;而這樣的「育成中心」必須位在文化資源豐沛的地方,例如鄰近重要藝術學校或藝術工作者經常活動的地區,內部空間也要充分提供彈性和自由,方便藉由團體溝通激盪意見。

另一個和「空間」相關的結論來自詹宏志,他原本對文建會設立「文化創意園區」的計畫抱持懷疑,不了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什麼要「園區」?經過英國的考察,他說,有一個「物以類聚」的實體空間,可以讓創意人、要找創意的人和投資者在其中活動。他希望在台灣推動「創意企業家俱樂部」,創造機制、讓所有和創意產業相關的人在其中交換資源,促成更多計畫。

提供產業支援的模式

陳琪和蕭麗虹對倫敦的LDA(London Development Agency)特別感興趣。LDA設立於二○○○年,一年經費大約一百五十億台幣,主要來自中央政府,透過十六個非營利機構完成每年約三千件計畫。LDA宗旨在振興倫敦的經濟實力,以及讓倫敦成為更好的投資、企業經營和生活地區;LDA的工作目標,直接來自市長擬定的倫敦市未來發展藍圖。

LDA也對部分產業給予特別支持,創意產業就是其中之一。陳琪指出,LDA透過非政府組織,對產業界提供專業技術和知識的顧問、昂貴設備器材提供、產業技能訓練、提供工作空間、融資、行銷和宣傳等,不直接干預產業、卻產生實質幫助,是很值得學習的產業支援模式。

設計產業也是此行訪問重點,考察團成員中的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主任張光民,有多年推動台灣產品設計包裝的國際合作經驗,而設計師陳瑞憲則是積極向國外拓展合作關係的設計工作者。陳瑞憲說,在國內,設計師講究「個人品牌」,強調個人的設計風格;但國外設計界,除了對流行趨勢的掌握,對整合行銷愈來愈重視,甚至對於設計內涵的要求,更超過造型和功能需求。張光民和經濟部工業局知識經濟組組長周能傳,建議台灣應該和世界知名的「丹麥設計中心」合作,聯合日本、韓國、香港等亞洲國家的設計中心籌組「國際設計中心聯盟」,進行實質技術交換和資訊交流。陳瑞憲也從自己的設計公司開始,將尋找對應的丹麥設計公司交換人才,讓異文化的設計理念互相激盪,開發新的可能。

結合企業投注文化創意

在藝術展演節目的交流部分,丹麥三年一度的大型藝術節“IMAGES OF ASIA”,今年也邀請台灣安排小型節目前往。同時,文建會計畫派員參與合作籌辦這項藝術節,吸收跨洲際活動的規畫經驗,主辦單位DCCD也希望由蕭麗虹策展其中亞洲的視覺藝術。

陳郁秀綜合考察經驗指出,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台灣在亞洲地區具有相當優勢,例如平均教育水準高、社會民主化、具有推動經濟發展的經驗、科技水準高、文化多元化,以及民間生命力旺盛,但與英國和丹麥的創意產業水準相比,還有一段距離;吸取經驗、追趕競爭力,是考察結束後即將展開的工作。依據考察結果擬出的建議,和其他如新聞局、教育部、經濟部相關的部分,將透過跨部會協調合作;文建會職掌內的相關建議,將著手擬定「創意產業Made in Taiwan 二○○三專案」,規劃人才培訓、設計產業交流、台灣品牌形象創造等計畫的推動辦法和進度。她也希望在今年五月成立「創意企業家俱樂部」,結合企業力量投注文化創意產業,並爭取由政府籌資設置文化創意產業「創投基金」,提供創意產業初期成長所需的經濟支援。

訪行前後均遭質疑

文建會「創意行天下」考察團,儘管帶回許多新觀念和交流可行性,卻飽受各界質疑。首先有學者撰文報端,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內容模糊、政策空洞,在政府和民間都沒有準備好之際,率先大規模出國考察,難免如「瞎子摸象」的一知半解,結果只是徒勞一場。

也有媒體指出,擔任考察團顧問的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榮念曾,曾向文建會索取高額顧問費;而整個考察行程花費,更高達台幣八百萬元。也有立法委員質疑,「文化創意產業」預算的六億台幣仍被擱置,文建會卻大規模出訪,顯然不尊重立法院。

對於浪費公帑的指責,文建會也有話說。其中榮念曾的顧問費,政府機關訂有酬勞標準,文建會不可能給「暗盤」;榮念曾積極推動這次行程、代表向丹麥和英國聯絡,實際承擔不少工作,給付顧問費並無不妥。考察團除了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經驗「取經」,也承擔了拓展文化外交的使命;文化外交的部分雖然低調,但一連見了丹麥、英國、法國的現任或前任四位文化行政首長,並且談及未來雙邊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也是實質外交上的突破。

實際參訪更須有效實踐

但是,考察的實際成效,仍是值得檢討問題。雖然參與考察的成員,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稱得上是各領域專家,但考察內容散得太廣,並且又在典章制度陌生的歐洲國度,很難立即掌握狀況;加上對方也不了解台灣,在討論過程中,必須花費不少時間介紹彼此。受限於會議的溝通形式,所得到訊息往往流於片斷,於是,考察行程中的由陳郁秀主持的幾次匯報會議,都出現團員之間的認知和理解出入;而成員就個別專業範圍尋找議題和答案,經常只能切入受訪單位的局部,而不能了解全貌。甚至許多訪談得來的資訊,對照參訪單位的網站,竟然出現明顯落差。

太短的時間卻要吸收太多資訊,加上預先準備不夠、對於考察國家的了解不足、對於台灣實際情況無法掌握,如此大規模考察,雖然建立許多交流的可能性,但實際效益如何?目前還難有肯定答案。而考察結果,如果立刻成為政策制定的參考,恐怕真會落入「瞎子摸象」的後果,打造一套四不像政策,既不是英國或丹麥原版、也不符合台灣社會現實。

指責考察行動一無是處,當然也過於苛責。至少,從實際參訪中,了解許多從台灣看不到的人、機構、機制和事件在發生,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探索的源頭。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是長遠計畫,文建會可以從這些源頭中,依照台灣社會的實際需要,搭建有效的合作管道、找到合適的對應人事,進行更深入探討;同時佐以對兩個社會的文化和產業現況比較,思索如何將移植的政策和觀念在台灣土地落實推動,才是政策制定者應有的負責任態度。

 

文字|于國華 資深媒體工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 等你來提問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