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〇〇一年的實驗性遠征,讓林淑真更加體會為台灣學生提供國際比賽後盾的重要與迫切。圖為參賽學生在義大利羅馬機場合影。(文化建設基金會 提供)
專題 專題/燒杯與培養皿的表演實驗/官方做法

看天吃飯、求雨灌溉

概觀政治影響下的人材培育計畫

近幾年,我們會偶爾聽見中央氣象局預報說,來自大陸内地的「沙塵暴」,即將隨著大陸冷高壓南下而瀰漫台灣上空,讓我們連走在馬路上呼吸都會開始擔憂;埋首耕耘台灣各個表演藝術角落的在地工作者,不知道是如何看天吃飯、引水灌田?又如何在大環境的變動起伏中,栽培一代代接班的幼苗?究竟政府在文化藝術的培育規畫上,有何具體的政策、建樹與實際成效昵?

近幾年,我們會偶爾聽見中央氣象局預報說,來自大陸内地的「沙塵暴」,即將隨著大陸冷高壓南下而瀰漫台灣上空,讓我們連走在馬路上呼吸都會開始擔憂;埋首耕耘台灣各個表演藝術角落的在地工作者,不知道是如何看天吃飯、引水灌田?又如何在大環境的變動起伏中,栽培一代代接班的幼苗?究竟政府在文化藝術的培育規畫上,有何具體的政策、建樹與實際成效昵?

文建會培育創作人材

最高中央文化主管單位文建會,在主委陳郁秀於去年(2001 )年職滿一週年的記者會上揭示六大政策以來,便以「培育創作人材」爲其施政重點之一。首先是去年年底專款補助台灣表演藝術聯盟主辦「文建會──二〇〇一年發現台灣小劇場」的十四個團體聯合演出,當時文建會提出將以該項展演的評選結果,納入今年九月「福爾摩沙國際劇場藝術節」,藉此培植新一代深具實驗創新潛力的劇場創作人材。

而曾與陳郁秀共事三十年的師大音樂系教授林淑眞,鑑於台灣音樂教育發展的歧態與需求,透過私人關係的管道,爲台灣有志挑戰國際音樂比賽的年輕新秀,引進參與義大利馬諾保羅.摩洛波利獎國際鋼琴大賽(Mauro Paolo Monopoli Prize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的正式管道。由於二〇〇一年一次實驗性遠征的成果卓著,讓當地的歐洲人一改對台灣人只會開洗衣店和餐館的刻板印象,同時也讓林淑眞更加體會集結資源、爲台灣學生提供國際比賽後盾的重要與迫切。

個人堅持帶動官方支持

於是去年年底,文建會所屬的文化建設基金會特地公開舉辦台灣區甄選,並聘請該項國際大賽藝術總監法蘭西斯.摩洛波利來台親自評審,選出十二名參賽者,即將於今年五月初赴義大利眞槍實彈地上陣。林淑眞強調,這項國際比賽不僅耗盡腦力、體力,最後第四輪決賽還必須與當地專業國家樂團合奏協奏曲,評選過程的嚴格,不僅能激發參賽學生的後勁,也讓她深信這項比賽未來的國際性潛力。

另一位同樣有心改善台灣音樂環境的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潘世姬,也在文建基金會的支持下,以加台文化基金會的名義主辦了「室內樂人材培訓計畫」。受到台灣一窩蜂地崇拜明星、著重個人主義風氣的影響,潘世姬認爲國內少見優秀的四、五人室內樂團,反而讓許多音樂人材,就此流失於市場之外。去年,潘世姬特地邀請國外著名室內樂音樂學者,於東吳大學、交通大學、師範大學、北藝大與國北師等五所大專院校,選拔出三個種子團隊,計畫進行長期的培育;今年五月,她計劃與國內知名樂團如台北愛樂和樂興之時等團體合作,舉辦一系列的室內樂座談會,以延續這項計畫的深廣度。

委辦與主辦業務的調整

結合前身文建會舞蹈創作獎與「舞林至尊」舞蹈創作比賽的「舞躍大地」舞蹈比賽,則是由中國民國舞蹈學會主辦;在文建會的資助輔導下,企圖開放全民參與,提供民間舞蹈社一個發表切磋的表演舞台,與專業和非專業舞者之間的交流機會。然而原屬教育部監督,如今併入文建會主管業務的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其主辦十年的廿一世紀寰宇華裔作曲徵選比賽,以及六年的協奏曲新秀大賽,即將應主管單位的業務調整而予以停辦。據該團藝術總監陳澄雄表示,今年年底他們將自行開發不同類型的音樂比賽──全民藝術歌曲伴唱大賽──以爲區隔。

教育部社教推廣與藝文培育

國父紀念館訴求全民參與和社教推廣的音樂甄選比賽,也有隸屬教育部的國父紀念館所主辦「中山杯金嗓獎合唱比賽」。七、八年前參與制定比賽實施要點的台北愛樂合唱團副指揮杜明遠表示,這項比賽相當受到國內業餘合唱界的重視;由於獎金額度高(第一名爲十萬元),在沒有其他官辦、民間的同類比賽競爭下,比賽項目廣泛而地域涵蓋全國,堪稱國內層級最高的合唱比賽。

政治環境影響文化行政

文教組林國章主任表示,過去因政治氛圍影響,比賽的指定曲目清一色以愛國歌曲爲主;如今又依政治環境的變遷,增加了鄕土性與民謠通俗的合唱曲,曲目更廣,經過幾年來參賽團體的認眞參與,這項合唱比賽的成果其實「蠻有水準」。然而,限於國父紀念館館務方向,並無法爲得獎的合唱團體安排後續或更多的表演機會與出路。因此杜明遠建議,隨著國際化潮流與藝文生活品質的提升,台灣這項獨一無二的合唱比賽,也許可以考慮轉型與重新定位的可能。

不論國父紀念館這唯一一項「緬懷國父」的合唱比賽,是否會隨政治時空調整定位與訴求;事實上自一九七〇年以來,隨著國族主義的政治操作,至一九八〇年代末試圖擺脫政治影響而走向西方自由主義,到一九九〇年代初期至今民主政治結構轉型而傾現代主義的文化政策(註1 ),甚至民國八十八年的精省和今天政府改造委員會與行政院爭論不休的文化部該如何合併定位等問題,都不斷在影響台灣每一個文化行政部門,及其管轄的文化行政業務。

多元入學方案問題衍生

精省之後,教育部自省教育廳承辦已實施四、五十年的中華民族舞蹈比賽與台灣區音樂比賽。社教司第五科黃科長表示,因爲每年政策法令都不同,一則爲了區隔文建會的業務,二來也爲了配合九年一貫藝術教育的實施,在各方學者專家的協助下,去年已將上述比賽轉型爲全國學生舞蹈比賽(彰化社教館主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新竹社教館主辦),並增辦全國學生鄕土歌謠大賽(台東社教館主辦),爲台灣的合唱比賽增加了新的可能性。主導去年全國學生音樂大賽實施要點修訂的高雄市交響樂團團長陳樹熙爲文指出,這類型比賽不只著重了合唱技巧的訓練,在鄕土教材的學習與動作的搭配上,也爲學校教育勾勒出更多元的發展面向(註2)。

不過,針對這項每年動員十萬餘師生家長參與的舞蹈比賽,累積四十年主辦經驗的彰化社教館推廣組組長黃維忠則表示,台灣舞蹈教育環境仍未臻成熟,學生師長多半抱持爲多元入學方案申請加分的心情來參賽;事實上,除了一兩堂體育課外,各級學校哪有安排什麼舞蹈課程來栽培這些年輕學生?更何況指導老師都是外聘,光靠比賽來驗收成果,心態不是很健康。雖然聘請大陸師資與呈現大陸地方舞蹈表演的例子愈來愈多,黃維忠強調該項比賽仍偏重學生的創意與創新。

負責全國學生音樂大賽執行規劃的新竹社教館輔導員陳美嫩同樣表示,參賽學生相當在意甄試結果,而動機幾乎是爲了升學之便;同時每位參賽者僅有短短兩、三分鐘的表演時間,學生似乎會取巧投機,單單練習競賽曲的某些段落,看不出眞正的實力。除了人力不足,與非專業的規畫局限外,陳美嫩也透露尋覓比賽場地的辛苦與困難。基於音樂比賽類別的差異,常常需要各類不同大小的音樂表演場所支援,社教館與文化局的業務管轄之別,讓這些執行人員在全國性比賽沈重的負擔之外,又多了公文往返溝通協調的困擾。

傳統戲曲界的特殊困境

然而隸屬國家團隊的戲曲演員,比現在學習表演藝術的新生代,在戰爭的顚沛流離之外,又多了好幾十年的失學之苦。集結國民黨政府各軍種業餘豫劇勞軍表演團隊,於民國五十四年成立的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其第一、二期的學員皆非正統學徒,連第三期豫劇學員都沒有文憑;一直到民國七十年透過教育部規劃,才把當時第四期的豫劇小班學員,併入國光劇校(今台灣戲曲專科學校),至此豫劇隊演員才有正式的高職畢業文憑。不過豫劇隊隊長韋國泰指出,由於台灣南北資源不均,北部至少有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與國光劇校等正規教育管道,定居高雄的豫劇隊卻一直苦無培育新人的教育單位。儘管台灣戲專在校長鄭榮興的安排下,於台北內湖校區成立了京劇科豫劇組;但南北來回的奔波與師資聘任的高昂花費,讓韋國泰還是得向大陸求才,並以在地紮根的推廣方式,彌補當前豫劇隊傳承新人的迫切需求。

基於戲曲市場的特性,明星演員的確關係著一個劇種的發展;豫劇隊過去即因名伶張岫雲而得免併廢,今天又因豫劇皇后王海玲而存續。因此豫劇隊自去年《秦少游與蘇小妹》的演出之後,每年兩檔大戲都將全力支援王海玲的指定傳人蕭揚玲;儘管每年經費持續以百分之二十減少,從過往的一千萬到今天的七百萬,下半年《武后與婉兒》的演出製作,仍將並重王、蕭二人的戲分,以磨亮蕭揚玲這顆新星的光輝。

主政者規畫具關鍵影響

原屬台灣省教育廳統籌規劃、每年舉辦的台灣省地方戲劇比賽,在精省之後,也改由教育部主導台北市與高雄市文化局輪流舉辦全國分區的歌仔戲與布袋戲競賽,藉以提供野台歌仔戲團體一個展現企圖的機會;因此竄紅而備受矚目的,有來自屛東的明華園歌仔戲劇團與近來深獲媒體矚目的秀琴歌仔戲劇團。前年因爲九二一震災之故,中央縮減經費,於是廢除了全國性比賽,只剩下台北市文化局轄下台北社教館所主辦的「台北市地方戲劇比賽」,仍舊是歌仔戲與布袋戲類競賽輪流舉行。

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總幹事吳玉臻表示,若不是主事者的眼光與重視,哪能留住台灣野台歌仔戲如今唯一的表演舞台?地方戲劇比賽著重整體表現,新人要熬出頭也不簡單,幸好有台北市的支持,承繼了過去省比賽的精神和傳統,讓新生代的野台歌仔戲能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聯合匯演計畫之外,還有個更具競爭性且凝聚戲迷的曝光機會。

文藝創作獎數十年如一日

國立藝術教育館承辦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則數十年如一日,除了獎項的改變,實施辦法幾乎不受政治環境的影響。自民國七十九年起,該項甄選即以鼓勵創新爲目的,偏重教育意義,與一般民間文學獎項不同。研推組林意娥主任個人認爲,教育部所推行的各類藝文政策重點都在於「培育」,文建會佔了「收成」的優勢,接續了未來「培植推廣」的工作。十幾年來,文藝創作獎範圍涵蓋了音樂創作、歌仔戲、京劇與現代戲劇劇本創作,以及文學類、美術類獎項;曾獲獎的包括戲劇界前輩姜龍昭與活躍於戲劇文字創作的黃麗如等。過去曾嘗試舉辦編舞比賽,但基於舞蹈呈現的困難與局限,比賽性質與其他領域相去甚遠,便予以廢除。

兩廳院鼓勵創新多元的創作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兩廳院)雖原屬教育部,也即將併入未來文化部的業務範圍,其規劃下行之有年的實驗劇展、實驗舞展與樂壇新秀等,近十五年來一直對台灣當代表演藝術生態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但因生態環境的消長,兩廳院這幾項新生代的培育規畫,也數度面臨調整訴求的困擾與企圖克服虧損的兩難。

挖掘潛力明星與策展企畫

企畫組科長李惠美表示,實驗劇展從十幾年前剛開始邀請人子劇團與環墟劇場等表演,歷經台灣百花齊放、言之有物的創作活躍期;到後來開放甄選以及爲平衡虧損而調整補助金額,參與的創作作品水準愈來愈參差不齊。她認爲果陀劇場梁志民、台北故事劇場與台灣藝人館陳培廣,以及綠光劇團都是從實驗劇展開始走出自己的路。今年爲慶祝兩廳院成立十五週年,除了開春與歡喜扮戲團合辦「放聲狂嬉」國際劇埸藝術節表演,九、十月間將以回顧台灣小劇場爲題,特邀十幾個小劇場代表性團體,呈現今年的實驗劇展。未來實驗劇展的規畫,仍著重開放甄選;但實驗劇展另一半的節目,將考慮與專業策展人合作,公開徵求符合當年主題訴求的策展企畫案。

爲鼓勵多元創作,以及充分使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這個表演場地,每年春天舉辦的實驗舞展企畫仍以新作爲主,未來的甄選除著重表演企畫書外,還將針對編舞呈現的特性,以五分鐘面談、兩階段評選的方式,讓編舞者能與評審面對面溝通,具體解說舞作的概念。即使沒有亮眼出色的舞蹈創作新人,企畫蘇秀姬表示明年可能與主辦兩屆「狂想年代」的古名伸舞團部分合作,持續古名伸規劃的藍圖,補足該團經費不足而無法完成的理想。

以演奏廳爲主要表演場地的「樂壇新秀」節目,幾乎是每位歸國音樂學人必求一躍的龍門之禮。負責該項節目企畫的徐馨慧表示,儘管樂壇新秀呈現一流水準的演出,但仍有許多音樂碩士返台之後,「樂壇新秀」的入選變成他唯一一次的專業公開表演;深具潛力的新秀人材在市場壓力下遍尋無門,於是又回到校園以教職爲業,反而離專業表演愈來愈遠。爲了挖掘潛力明星,增加樂壇新秀的表演機會,未來樂壇新秀於每年六月的甄選,將大幅度減少入選名額,除了安排入選者十至二十場不等的巡迴表演外,也將安排與國家樂團合作,延長新秀嶄露頭角的機會與曝光的時間。

一切在於文化政策藍圖

如此觀察下來,從精省前省教育廳承接業務的教育部,旗下主辦的幾項全國性人材培育活動,不但倚賴公務體系的規畫與執行,也隨著當前教育制度的改變而發酵「變質」;另一方面,台灣公務體系缺乏文化行政的品質,民間也氾濫著價値觀偏差的升學風氣,表演藝術的專業與精緻經常在活動的大小細節裡遭到考驗與犧牲。其次,從文建會主辦的這幾項活動來看,台灣民主政治結構的不穩定,讓我們無從就時間與經營的累積,來檢驗任何一項培育人材的文化政策;相較之下,教育部的這幾項全國性大型比賽,反而成爲台灣目前僅存稍具規模的人材建設。在實施九年一貫國民藝術教育的關鍵時期,民間表演藝術專業人士的參與和合作,對台灣各項表演藝術的發展來說,其實非常重要。或許我們該認清一項事實,正如資深策展人、舞蹈空間舞團團長平珩所說,在當前文化政策模糊的情形下,官方所能做的僅在於藝術文化的補助與培育,「挖掘新生代」應該是策展人的責任;策展人的規劃、視界與資源在這項環節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從兩廳院的幾項節目企畫來看,這一牽髮動局的國內表演藝術重鎭,也開始就「策展人」的角度,來思考新生代經紀與培植的問題;可惜自過去二十年來的角色定位與財務規畫,仍隨著政府組織改造的未知而「妾身未明」。我們能否切實貫徹「教育歸教育、文化歸文化」?甚至讓「藝術歸藝術」,而非一切文化活動與表演都要隨著政治因素而起舞。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有一張清晰的文化政策藍圖,讓小小的溪澗與山泉匯流於高山旁,而成浩瀚的湖海。

註:

1.參見蘇昭英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論文《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 2001.8。

2.參見本刊第一〇二期第28頁,陳樹熙〈A與B比的是什麼調?──談台灣區音樂比賽與全國音樂比賽的問題〉。

延伸閱讀:

第八十二期祁雅媚「專題報導:實驗劇場的劇場實驗」, p.66

第九十九期特別企畫「集體出擊,『劇』運大『展』?!現代劇展在台灣」p.21

第一〇二期特別企畫「競技也競賽──台灣表演藝術比賽面面觀」,p.20

 

(本刊編輯 傅裕惠)

兩廳院-微笑聖誕季廣告圖片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