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札特謀殺案》是蔣維國在台灣執導的第四部作品。(白水 攝)
藝人館 藝人館

透視異質文化的戲劇張力

導演旅人蔣維國

從上海到安徽,從美國到英國,從台灣到香港,蔣維國一直遊歷於不同的文化之間,進行創作與教學。繼去年的《X小姐》之後,蔣維國今年再以《莫札特謀殺案》展現他結合中西戲劇觀念的導演手法。

從上海到安徽,從美國到英國,從台灣到香港,蔣維國一直遊歷於不同的文化之間,進行創作與教學。繼去年的《X小姐》之後,蔣維國今年再以《莫札特謀殺案》展現他結合中西戲劇觀念的導演手法。

果陀劇場《莫札特謀殺案》

9月6〜10日   台北國父紀念館

10月13、14日 台中中興堂

10月27、28日 台南市立藝術中心

二〇〇〇年,基於尊敬與緬懷,台灣劇場界以現代劇場導師姚一葦描述世紀末現代人失落的寓言《X小姐》,代表參加匯集兩岸三地的第三屆華文戲劇節;導演是蔣維國,對台灣觀衆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二〇〇一年,果陀劇場即將推出《莫札特謀殺案》,原劇名爲《阿瑪迪斯》,是英國當代劇作家彼得.謝弗的舞台劇本,曾改編成電影,並分別在戲劇及電影界榮獲多項國際大獎,可說叱咤風雲一時。全劇將莫札特的生活與其重要作品緊密結合,情節主線起自義大利作曲家薩列里晚年割腕自殺獲救後,娓娓道來當年他和莫札特之間的往事,如何從崇拜、嫉妒到怨恨:無論薩列里再怎麼努力寫作,但作品始終就是趕不上天才莫札特源源不絕的靈感……。導演也是蔣維國,這回,已是個開始受到注目的名字。

大陸導演結緣台灣

一九四三年生於上海的蔣維國,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分派到安徽話劇團,擔任專業演員、導演多年,經歷過文革、下鄕,後來才回到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執教。八九年獲美國亞洲文化協會(ACC)獎助金,他第一次離開中國,一心只想去見識眞正的西方戲劇。赴美三年,曾是美國耶魯大學、紐約大學的訪問學者,後轉赴英國,九七年初正式拿到英國利茲大學戲劇博士學位時,他已經五十四歲。目前定居英國。

在接受ACC獎助的三年留美時期,蔣維國曾和林懷民、鍾明德同坐一個課堂裡,也同時閱讀了姚一葦、黃美序、張曉風等台灣劇作家的作品,敏感地覺察到與大陸劇本之間的不同:一者保留了更多的中華文化傳統,再者承接了更多的西方影響,使他思考爲何兩岸中國人的戲劇作品表現如此迥異,進而設想相對於時勢動盪的大陸,台灣是否恰可視爲文化藝術活動發展先行的借鏡。

九五年獲得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獎金,蔣維國首次來台,進行台灣當代劇場硏究,同時在國立藝術學院劇場藝術研究所客座講課,開設「表演專題──開發表演的多重可能性」課程,與台灣正式結緣。當時於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執導發表的《眞?理》,至今仍可聽聞有演員或觀衆津津樂道。

把戲做透

《莫札特謀殺案》是蔣維國在台灣執導的第四部作品,他表示,在結構上將忠於劇作家的非傳統寫實手段,場景流利剪接,詮釋的調性則是「四兩撥千金」,以輕鬆筆調勾勒沈重主題,加強幽默諷諭的成分,賦予較高的喜劇性。雖然有人曾建議將《莫》劇整個改頭換面,轉變成以當代龐大的唱片工業生態爲劇情背景,拉近與觀衆的時代距離感;可是,蔣維國寧採保守做法──莫札特還是莫札特,莫札特的音樂還是莫札特的音樂,「這回老實一點,把戲做透。」實際上,《莫》劇不易添加太多表現視覺形象的導演手法,戲的重點仍將集中於演員表演上。蔣維國對演員們的要求是「鑽到角色的中心去」,塑造個人明確生動的體態、手勢、說話方式,必須讓觀衆在舞台上可以看到整體之中的形形色色,這點與之前《眞》、《X》二劇中強調象徵意味濃厚的舞台畫面安排有所不同。

第二回與蔣維國合作的金士傑說,看過《眞?理》、排過《X小姐》,使他看到蔣維國擅長現代劇場舞台上的結構與解構,出入於現代與古典交錯的手法,游刃有餘;而且,蔣維國對演員處理頗有一套,擅長推動演員超越自身的表演瓶頸。金士傑指出,蔣維國的大陸導演背景,擁有紮實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系統訓練,之後又遊走西方,熟諳現代劇場的操作,因而中西合壁,兼容並蓄,既可如新派導演般給予演員發揮的空間,又兼得老派導演的長處,注重咬字、情緒層次等,字斟句酌,務求在演員身上磨出光亮來。

尤其,對台灣文化的半陌生、半熟悉,蔣維國堪稱「文化上的半介入分子」,金士傑認爲,這也是一種優勢,容易做到「眼清手高」!

六週排一齣戲

「導演排得愈多,演員準備得愈少。」這是蔣維國的劇場哲學。他指出,國外一齣戲的排練時間通常只有四週,到目前爲止他在國內導戲,也都是六週內完成。蔣維國相信演員需要消化、醞釀的時間,不由自主會去自行發展角色;而且,他嚴格遵守排定的工作日程,即使第一階段排出來的戲暫時「不成戲樣」,至少可讓演員明白每個角色的動作線索與基本情感,也爲整個戲拉出一個粗線條的框架,接下來才能進到修戲階段。以《莫》劇爲例,七月廿三日開排之後,短短十天就使戲的基本輪廓現形;八月初即進行上半場的整排,八月中旬是下半場的整排,接著細節修磨、著裝整排,九月六日就要正式首演。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其實,《莫》劇每天排戲的流程,不外暖身、宣告工作內容、說戲、排練,戲齡十餘年的王柏森卻以「睿智」二字形容蔣維國的導戲方式。他說,蔣維國帶的暖身方式很傳統,一點也不花稍,但是做得極致,很有效果;排戲時也是指令清楚,效率百分百。許多時候,導演看似領著演員玩遊戲,玩著玩著,等同即興發展,樂在其中的演員在三、五分鐘內便自然地達成導演預設的目標,過程淋漓酣暢。「有秩序、有計畫」是《莫》劇演員對蔣維國的一致印象,演過兩齣歌舞劇、首次與蔣維國合作的歌手左筠表示,以前排戲,要不靠著舞蹈的框框幫忙入戲,要不靠矇的,不曾像這次,一進排練場便看到明確的方向,「順著橋去走」便好。

「海派」作風

上海出身的蔣維國,有著開通隨和、雅俗共賞的「海派」作風。「很好。我同意。是的。好的。你可以試試。」排練過程中,經常可以聽到蔣維國即時肯定演員的表現,或這樣回答演員提出的意見。「太和善了!太仁慈了!」幾乎所有的演員都這樣感覺,導演則是輕輕搖頭,笑說:「可能是在英美國家學來的工作習慣吧,不時興導演罵人。」何況,上台見觀衆的人是演員,所以演員自己是有壓力的。蔣維國篤信,演員在舞台上終究是一個獨立的創造體,展現自己生發出來的東西,所有責任應屬演員自負,導演只能做到指點的地步。不過,也許是演員出身的關係,蔣維國除了是王柏森口中「懂得幫助演員的導演」之外,排練場邊總也常看到他戲癮發作的身影,示範演出得十分投入,甚至還被稱作萬能「利百代」。

在導演觀念方面,蔣維國指出,經驗性、系統性、科學性是導演養成的三種入手途徑。就比較理想的教育體系而言,必須擘畫一定的訓練方法與練習內容,分階段一一學會對表演空間的掌握、對視覺聽覺和畫面的經營、與演員溝通的方法、與觀衆關係的認知、文學的理解力等等。

從作品來看,蔣維國的導演概念具有明顯的問題意識,甚且可以說具有話題性。去年的《X小姐》將失憶的主角分由五個演員飾演,同時上台,凸顯撲朔迷離的徬徨不定感,是一個受到議論的實例。他也曾在英國執導《馬克白》,先以女演員飾演馬克白、男演員飾演馬克白夫人,在國王死後,男女兩人又互換角色;這種獨特的安排,也曾引起熱烈的討論。今年來台前夕甫於上海公演的《女人的最後一天》,蔣維國使用同一批演員分別演出同一齣戲的中文版、英文版「雙聲帶」,更是一個別出心裁的做法。

新官香江上任

蔣維國認爲,當寫實的表現手段有所不足時,或者文本內容無法引起觀衆興趣時,便需要一些非寫實的表現手段製造視覺形式,使之更明確、更強烈,達到足夠的溝通力度。同時,因應地域、合作對象的不同,蔣維國的工作方式與創作風格也有所調整,並運用其不同的專業訓練背景,透視異質文化的戲劇張力,豐富劇作的表現內涵。當他在西方導戲時,會刻意運用中國戲曲方法,將角色內在情緒予以視覺形象化;在東方導戲,則會相對加強西方的自然主義精神。

蔣維國演而優則導,身兼戲劇教育、劇場實務雙重資歷,如今又有新的生涯挑戰:在來自國際五十位應徵學者專家當中,蔣維國脫穎而出,即將走馬上任一個備受矚目的新職務──香港演藝學院戲劇院長。別具中西文化匯合特色的香港,應是蔣維國可以一展其東西方戲劇領域長才的大好舞台;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蔣維國將成爲兩岸三地表演藝術界人士目光集注的焦點之一。

 

特約採訪|楊美英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