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表演藝術,絕對不能只是光憑才情與熱情,
搞票房絕對不可玩票,而要專業。科特勒這本書
在台灣不嘵得可以賣出幾本,但是如果身處表演藝術界,
卻忽略了這本書的存在與效用,那在別的地方
要繳的學費可能會更多。
也許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或者因爲大衆對藝術活動的新鮮感降低,今年台灣的表演藝術產業似乎不太景氣,也弄得圈子裡的壓力有些沈重。
表演藝術其實說起來也一樣是種產品和服務,旣然在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下運作,就不能完全怪罪政府支援不夠,也不能埋怨大衆品味不高。只要是賣座不佳,殘酷的現實就會一一浮現:觀衆爲什麼不來?下次會不會進場?該付的錢在哪?還能不能做下一場?一起創作、演出和工作的朋友會不會相繼掉頭而去?
表演藝術從業人員通常出身藝術的敎育背景,或是基於個人興趣而投入這個行業,因此比較欠缺經營的概念或行銷的經驗。但是管理與行銷卻關係著創意能否傳達與演出能否得見的問題,如果少了這個環節,藝術家和藝術團體可能都還得寂寞好一陣子,才能等到知音、獲得奧援。
大家當然期待有一些可資參考的書籍或是課程,可以讓表演藝術工作者提升自己的管理與行銷技能。可惜情況常常不是那麼容易,把藝術和行銷結合起來,而且能談出一番道理與學問,又能舉出例證的,卻是寥寥無幾。
所幸「遠流」最近出了一本《票房行銷》,非常値得參考。作者科特勒(Philip Kotler)和雪芙(Joanne Scheff)眞的把行銷裡頭所強調的基本要素和區隔、目標、定位(Segmentation, Targeting, Positioning, STP,第五章)和產品、售價、通路、促銷(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4P,第十章、第十三章)很巧妙地用在表演藝術產業上。並且對行銷傳播(包括公共關係、媒體往來、危機處理,第十五章)、行銷計畫/預算/執行/控管(第十七章)都能深入探討。即使當成一本行銷學的書來讀,都能從中得到完整的行銷概念,用在別的行業也有許多相通之處。
Kotler是全球管理學界推崇的行銷專家,他擔任美國西北大學Kellogg Business School的敎授。這本書跟Joanne Scheff合著,她也是美國學界在藝術管理方面的專家,曾經擔任舊金山交響樂團、芭蕾舞團的顧問,跟美國表演藝術界關係密切。他們兩人聯手在去年出版這本原名《只剩站票》(Standing Room Only)的書,自然不同凡響。
其實文化產業的產値非常龐大,表演藝術演出、視覺藝術展覽和博物館經營在美國已經是將近四百億美金的數字,其中有許多行銷與管理的法則陸續沈澱下來。許多類似的書在一般主要城市的大型書店也能找到,像是The Business of Music(Sidney Shemel & Wil-liam Krasilovsky), Muse and Market──Exploring in the economics of the arts(Bruno S. Frey & Wemer W. Pom-merehne), Money for Performing Arts(Suzzane Neimeyer)等,對表演藝術界來說,都是重要的工具書。
台灣的表演藝術仍然需要建立一套自己的行銷論述,從科特勒的《票房行銷》開始,希望有人投入表演藝術產業經濟的硏究與寫作,好讓藝術家可以更專心創作,而行政/行銷人員可以一個做後勤,一個當尖兵,攻下表演藝術的市場疆域。
投身表演藝術,絕對不能只是光憑才情與熱情,搞票房絕對不可玩票,而要專業。科特勒這本書在台灣不曉得可以賣出幾本,但是如果身處表演藝術界,卻忽略了這本書的存在與效用,那在別的地方要繳的學費可能會更多。
文字|黃志全 資深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