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鄉.種籽》中來自舞踏、南管等各種不同背景、國籍的演員,提供自己身體及原鄉的故事。圖為排練現場。(差事劇團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香港導演何應豐來台執導

《吾鄉.種籽》 回溯身體與原鄉

差事劇團新製作《吾鄉.種籽》特邀香港資深編導何應豐來台執導,他從香港與台灣類似的人民遷徙背景出發,對「鄉」的概念提問,讓來自舞踏、南管等各種不同背景、國籍的演員,提供自己身體及原鄉的故事。

差事劇團新製作《吾鄉.種籽》特邀香港資深編導何應豐來台執導,他從香港與台灣類似的人民遷徙背景出發,對「鄉」的概念提問,讓來自舞踏、南管等各種不同背景、國籍的演員,提供自己身體及原鄉的故事。

差事劇團《吾鄉種籽》

11/11~16  19:30

台北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山城劇場

INFO  02-23645124

香港導演何應豐去年為莫比斯圓環公社執導《空凳上的書簡》,今年則應差事劇團藝術總監鍾喬之邀,以「城市化如何扭曲本質身體」為概念,在四月和六月分別舉行了工作坊,從中摸索出「鄉」的主題,與台灣演員共同發展出新作《吾鄉.種籽》。

流動演出  探尋身體與原鄉

《吾鄉.種籽》以寶藏巖為地景,採流動方式演出,對何應豐來說,是前所未有的經驗。「這樣的模式在香港幾乎不可能,根本沒有空間。」何應豐提出假設命題:五百年之後,我們會如何記得這塊土地?從未來回過頭看,「鄉」又是什麼?來自舞踏、南管等各種不同背景、國籍的演員,提供自己身體及原鄉的故事,回溯人作為一個種子,落地生根之前的原貌,排練每天都隨著演員生長,「時事也有影響,台灣的食安問題和香港的占中都和『鄉』有關,不可避免。」

台灣與香港在遷徙的歷史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國共內戰讓許多人來到台灣或香港,人口增加、經濟繁榮,但文化也歷經突變。「我出生在香港但我父親來自大陸,對他來說,『鄉』永遠不在香港,這裡只是暫時居所,甚至很多香港人都是這樣認為,沒機會賺錢就離開,家永遠在別的地方。」很多香港人雖然心底仍掛念著出生的這塊土地,但因長年旅居外地,時空距離讓他們更難理解香港處境,「也因此,許多人無法理解這次年輕人到底在抗爭什麼?」

「經濟問題是我們這代人搞出來的,我們把所有事都和錢與投資連在一起,現在社會有了問題,每個人都不能推搪責任,大家都要負責。」他說,「我們這代人窮,父母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想挑戰什麼都行,但現在的父母覺得自己很棒,覺得年輕人不懂事,他們當然要尋找發聲管道,當然會有抗爭。」他認為,這些問題都跟「鄉」有關,我們刻意隱藏身體,忽略本質,「為了方便管理,我們把身體用單向度處理,把經濟發展當作政商焦點,精神層面的問題就出現了。」

雨傘與石頭  伴隨儀式演出

演出有幾個重要道具,譬如雨傘與石頭,前者是香港抗爭運動的象徵物,後者則代表人的原始動力,「一把傘可能是保護自己的工具,一個願望,更是向心的意義。」演出由儀式所構成,沒有平鋪直敘的劇情,甚至邀請觀眾分享自身故事。「我不要只是宣傳賣票,好像把票賣光就很厲害。我不要成為藝術生產線上的一個產品,做的卻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何應豐笑說,「觀眾多不代表成功,觀眾少也不打緊,世界依然持續流動,我還是得繼續建築自己的生命。我相信,認真把想做的做好,世界就會不一樣。」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