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三十舞蹈劇場

相關文章 28 篇
  • 相遇舞蹈節策展人吳碧容
    企畫特輯 Special

    走入華山 與舞相遇的三種方式 2018相遇舞蹈節

    由三十舞蹈劇場團長吳碧容策劃,將於三月下旬在華山登場的「相遇舞蹈節」,以三大主題「翻轉空間」、「議題關照」、「注目新人」,匯聚八組創作者,在重新出發的烏梅劇院,與觀眾「相遇」。而為了消弭行內外的隔閡,創造相遇的場所,舞蹈節也推出演前導聆、校園包場、工作坊等活動,建構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平等」,期待透過身體的體驗,讓觀眾理解舞蹈,也讓創作者接觸素人,養成溝通傳達的第一步。

    文字|張慧慧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編舞家一直緊扣著「人/偶」的單一主題:主旨、道具、motif——如西裝、現代生活,操縱/被操縱,甚至衣/物質的潛主題。
    演出評論 Review

    有趣的三十突破

    「三十」一向擅長戲劇性的經營、處理,這回也是:男角在台上與偶對應著,有著「三十」濃烈的戲劇感,但沒那麼「滿」。操偶師退下,男子於眾人矚目中開啟背幕的部分,是個很好的轉換。我們看到操偶人/舞者,已以西裝、衣架自懸在框架中,也成了衣/偶了!男角撥弄著懸吊的舞者/偶,如撥弄衣櫥內的衣裳、將它們排好。男穿上西裝,也試著作偶這種種旋繞著一個主題的鑽探、操弄,也是「三十」的一大特色。

    文字|鄒之牧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三十舞蹈劇場〈相似〉
    即將上場

    三十舞蹈劇場推出「一九九九夏季公演」

    爲尋求「處處是劇場」的可能,並延續上次製作「獨舞拾景」與空間的對話,此次三十舞蹈劇場企圖嘗試利用誠品藝廊的迴廊空間與展覽空間,來串連五支風格各異其趣的舞作。 此次「一九九九夏季公演」製作中,舞作〈相似〉首演於「六人創作舞展」,由舞者肢體的互相纏繞,緩緩交織出一連串的視覺驚奇。〈跳一點繩〉則爲「一九九八初夏的遊戲」其中的一支作品,輕鬆有趣的風格、節奏明快的音樂與特殊的舞蹈語彙,均獲得回響。〈汽球只有皮膚,而裡面一無所有〉運用特殊的電影剪接槪念爲其編舞手法,同時利用汽球製造不同的生活場景。 「三十舞蹈劇場」還將邀請編舞者周怡君編創一支新舞作;美國編舞家Levi Gonzalez也特地遠渡重洋演出。三十舞蹈劇場每次演出後都會舉行座談會,希望能拉近觀衆與表演者的距離。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80期 / 1999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三十舞蹈劇場《國歌四賦》

    三十舞蹈劇場此次推出以「國歌」為主題,邀集年輕編舞者顏鳳曦、譚惠貞、雲門獨舞者黃旭徽以及資深劇場音樂設計余奐甫與舞者謝文茹等創作演出《國歌四賦》,希望藉由年輕的藝術創作者透過肢體語彙及創作媒材,重新表達與思考國歌的意涵。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02期 / 2001年06月號
  • 身著鮮紅高跟鞋和褲裙的舞者,上半身多地板動作,高舉的高跟鞋群舞像嫵媚的控訴。
    舞蹈

    女人與狼 後現代的身體童話

    十八年來首次回台發表《紅帽.紅衣.紅舞鞋》,旅美編舞家余承婕拿出一身融會東西方身體的功力,與三十舞蹈劇場合作,編作這齣拆解童話符碼的作品。她在創作手稿寫道:「衣服、鞋子、帽子不過是角色扮演的外在符號。」余承婕敏銳地尋找,符號秩序外的身體和性別關係將是何種風味?

    文字|周倩漪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 《城市灰姑娘》是一段現代女人尋找內心自覺的舞劇。
    舞蹈新訊

    等待實現夢想的女人 三十舞蹈劇場《城市灰姑娘》

    擅長以知性思維詮釋女性經驗的三十舞蹈劇場,改編灰姑娘童話,將時空拉至現實城市,訴說一段現代女人尋找內心自覺的舞劇《城市灰姑娘》。蠻橫霸道的後母、姊姊角色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場更激烈的成就競賽,不斷地比高比美、比強比魅、比學歷能力,還要穿梭兼顧於家庭公司之間,身處芸芸眾生,女人的夢想就是什麼?何時能夠成真? 編舞家吳碧容與張秀萍當初挑上「灰姑娘」的文本改編,動機非常單純,想藉由這個麻雀變鳳凰的經典童話,反映社會媒體對於女性慾望的塑造。然而隨著舞作一路抽絲剝繭下來,她們發現灰姑娘的角色原型,講的就是自己及現代社會每一個默默無聞的女人故事不是天才,但卻一直很努力,等待機會、期望實現夢想的故事。舞台上或許沒有王子蹤影,但卻道足女人的心靈感受。(鄭淑瑩)

    文字|鄭淑瑩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 《逃亡2015》中,表演者所找尋的是逃脫現實世界的中介通道。
    即將上場 Preview 三十舞蹈劇場再「起飛」

    《逃亡2015》 自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向前眺望

    延續《逃亡2013》核心精神「將逃亡視為脫離某種處境的能量」,三十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暨編舞者張秀萍與韓國導演洪銀志及前衛劇場導演暨演員金玫廷共同創作,推出《逃亡2015》,將「逃亡」的行動視為「一股亟欲突破現狀的正向能量」,表演者在場上找尋逃脫現實世界的中介通道,「類似哈利波特中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

    文字|樊香君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 《局外人》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局外人》+《倫理學》

    向內向外 殊途同歸的自我探求

    「自我的存在」是許多編舞家孜孜矻矻的主題,三十舞蹈劇場今年所端出的年度製作《局外人》、《倫理學》也不例外。有趣的是,一少一長的編舞家各自發展,卻不約而同選擇了相似主題,分別向內與向外探求,而讓觀者產生不同層次的觀看趣味。 《局外人》向內,是新生代編舞家王怡湘從去年的三人舞《The Stranger》發展而來。更早則是追溯到法國求學時期所發表的獨舞,王怡湘自言,在法國自覺是局外人,但回台後,疏離感依舊,「我是一個內在充滿拉扯的人,也常覺得人做了很多選擇,但卻沒有意識那或許並不是自己的選擇。」講起話來如機關槍,語言似乎追不上她思考的速度,她不時跳躍、岔題,卻充滿力道,如《局外人》中所呈現的各種衝突、對峙,她說:「創作就像照鏡子,能覺察自己。」 《倫理學》則將存在的主題範疇擴大,討論個體與群體的對應關係,由藝術總監張秀萍與社會學背景的余奐甫共同合作,從舞蹈創作中少見的生硬論文式主題發展,「愈困難,我們愈要找出新的可能性。」幾乎像是「給自己找麻煩」的過程,難以拿捏的創作概念,卻也碰撞出異質而充滿新鮮感的火花。但「倫理」關乎生活的潛規則,要如何落實到動作的編排?他們從日常動作出發,比如在〈親密的威脅〉一節中,以捏、掐、揉等充滿挑釁的肢體,表現親密個體間的越界與侵略。

    文字|張慧慧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 林依潔編創的《祝你一路順風》。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負面題材 舞出新意

    被負面新聞和社會氛圍壓得喘不過氣而備感鬱悶嗎?看看三十舞蹈劇場的年度新作《逃亡》和《祝你一路順風》,編舞老將張秀萍與新秀林依潔,如何將內在鬱結和沉重的死亡議題編為舞蹈,透過強悍與詼諧的肢體語言尋找逃脫路徑或表現死亡的荒謬喜感,精神低氣壓或能在跳舞與觀舞中一一排除! 一整年未創作的張秀萍,面對長期充滿負面喧囂的社會氛圍,感到深沉的「悶」,不斷自問「我能夠做些什麼」的她,最後仍以舞蹈為行動,《逃亡》發生在象徵性的地下室中,一群人從禁閉、商議逃亡計畫,到最後落實行動,肢體語言充滿刻不容緩的力度,作品傳達的意念既有反思,也希望刺激觀者,「逃亡不是負面,而是正面的企圖心;離開是動機也是選擇,有了離開,改變才有可能」。 《祝你一路順風》是三十舞蹈劇場資深舞者林依潔首度獨挑大梁的作品,前身為二○一○年編創的小品《卡麥迪任務》。在輕鬆詼諧的調性要求下,為了創造強烈對比性,林依潔從沉重的死亡議題出發,期間不斷修改調整,最後創作出結合戲劇、舞蹈、雜耍等元素與濃濃黑色喜劇氛圍的《祝你一路順風》。

    文字|鄒欣寧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 《收集眼淚》以眼淚爲主題貫穿全場,舞者肢體和反射的波紋共同晃動,呈現出虛實相間的奇幻影像。
    台前幕後

    拿鞋子盛裝眼淚!?

    皆爲舞壇新生代的野草莓舞團及三十舞蹈劇場,將分別於耕莘藝術季演出新作,鞋子、眼淚、蘋果紛紛出籠,展現兩團編舞者的創意。

    文字|莊瓊花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光臨時間廊》設計迷宮式的光區,讓光束在劇場空間中玩遊戲。
    台前幕後

    在穿梭的光影中尋找「時間」

    《光臨時間廊》探討人們對時間的概念和意識,是三十舞蹈劇場創立兩年後推出的新作品。這次在黑盒子專業劇場中的嘗試,似乎又標示著三十另一個起跑點的開端。

    文字|謝韻雅
    第88期 / 2000年04月號
  • 《新—公主準備中》的〈櫃台〉的檳榔西施如玩具被展示,男性眼光建構出商品化的女體。
    舞蹈

    女體、自主、新風貌

    女性的自主與自我追尋之路,在紛亂切割的現代社會中將走出怎樣的風貌?即將演出的兩個舞作分別展現了風姿各異的詮釋:在《新公主準備中》,女人從外在的監視中掙扎脫逃,洗滌美貌的魔咒,並以變形的身體揭竿起義!《傾斜》則質疑性別形象背後的男性標準,透過女性多元角色的衝突與並置,於肢體的流動互換中,啟迪自由的可能性。

    文字|周倩漪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 《阿基米德的掌紋》中的雙人舞呈現不同的溝通關係。
    即將上場 Preview 三十舞蹈劇場《阿基米德的掌紋》

    發現線條的世界 探究溝通的身體

    三十舞蹈劇場新作《阿基米德的掌紋》由掌紋開始發想,編舞家張秀萍透過線條、手部動作、話語討論溝通、多變舞蹈肢體,織就一個鋪陳「探索」「發現」的舞蹈異想世界。

    文字|周倩漪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宓若思》延續以主題創作的模式,結合不同領域的創作群共同腦力激盪。
    台前幕後

    在鏡框與台框間遊走

    三十舞蹈劇場一直在各型實驗劇場開發創作展演,此次躍上鏡框式大舞台不只是一個新階段性的嘗試。如何提昇製作能力和嚴謹度,使創作有更高的完成度;如何吸納更多元的觀衆群,延伸在實驗劇場裡與觀衆的互動關係,都是三十即將面臨挑戰。

    文字|謝韻雅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 上舞展跳脫傳統鏡框式舞台,編舞者也充分利用空間來創作。
    台前幕後

    十種景緻

    仿宋元勾欄式的木質舞台,充滿一群跳躍的現代舞蹈精靈,「獨舞拾景」舞展分爲「上舞展」、「下舞展」兩階段呈現,不論在樓上或樓下,室內或戶外演出,皆考驗編舞者的創意。

    文字|徐開塵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獨舞》與《隙語》的女性舞者均試圖由細膩的動作,展現意識的自覺。
    舞蹈

    內外空間互爲對照

    上、下舞展在室內、戶外兩種截然不同的空間條件下,不同的視覺穿越層次,表現了舞台空間的多元深度。編舞者突破傳統舞蹈窠臼的用心淸晰可見,但若能更強化肢體動作間的聯結與美感,激發互動辯證的能量,這實驗性的步伐將走得更穩健。

    文字|格非
    第78期 / 1999年06月號
  • 《黑醋加太多》裡麥克風是重要道具,舞段也有不少由此發展而來。
    即將上場 Preview 編舞家張秀萍:「這是減法的舞蹈。」

    《黑醋加太多》 省思生活的「過量」

    張秀萍以黑醋為隱喻,由此影射常見的社會現象與人際關係,創作有點酸甜、有點滋味、有點刺激、有點會心的《黑醋加太多》,由三十舞蹈劇場演出,從外在的喧囂環境,到內心的細微感受,當「過量」充斥周遭,是否還有拿捏判斷的能力?

    文字|周倩漪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 編舞家吳碧容反芻過去兩年的生活經驗,以《舞│台》呈現對「舞台人生」的思考。
    即將上場 Preview 三十舞蹈劇場《舞│台》

    反芻生命歷程 吳碧容鋪展「舞台人生」

    經歷婚姻、生子、受傷,以及心儀的編舞家碧娜.鮑許過世,三十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吳碧容思索:跳舞、表演、創作之於自己,到底是什麼?進而領悟「因為舞台,所以作品存在;因為作品,所以生命不死。」反芻這兩年的生命經驗,吳碧容以《舞│台》搬演了一場抽象到具象、狹義而廣義的「舞台人生」。

    文字|鄒欣寧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收集眼淚》利用大型魚缸做爲象徵主題的裝置,再搭配編舞者對舞蹈空間的安排,構築出舞蹈的另一種風景。
    舞蹈

    跳出眼淚跳出窠臼

    這群受過學院派肢體訓練的編舞者們,在《收集眼淚》裡試圖將老方法和自身體會出的新意融合,雖然對議題的探討不夠深刻,卻能夠迎合新世代觀衆的口味,整場表演多元而好看。

    文字|王凌莉
    第85期 / 2000年01月號
  • 《相似》將統一、對稱所塑造的肢體美感,下了極爲優雅的詮釋及註解。
    舞蹈

    呈現生活新意象

    三十舞蹈劇場運用多媒材延展舞台時空,企圖在肢體動作與思考邏輯之間取得一個制宜的平衡點。

    文字|格非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上)

  • 澳門

    新興粉專「我不𠝹櫈」讓看戲觀眾大鳴大放

  • 戲劇

    劇場散步筆記:迷走在現場的觀察絮語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劉江濱與從小扎根的「新竹青年國樂團」、「竹塹國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