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曲折空白的《蘭陵王》,為什麼偏要形塑成大格局的國族史詩?即使鋪陳了失去母愛的潛意識之欲,編劇仍要費力補白,同時觀眾如我,也早能預期結果。面具的想像很多,或許蘭陵王的悲劇,是源自他對自己的厭惡與不喜;本來一樁家庭悲劇,硬要框在國族格局,一方面加重了製作成本的負擔,一方面也可惜了表演。
春美歌劇團《蘭陵王》
8/19 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即使不熟春美歌劇團的戲品路數,單看《蘭陵王》的海報,衝著主角郭春美那雙憂鬱陰柔的眼神,都教人好奇地想走進劇場,一「親」芳澤。
我導過幾齣歌仔戲,也評過歌仔戲,被戲迷們罵到臭頭、不堪,是臭到頭頂蚊蠅飛舞的那種;這次,我還是要「干犯眾怒」,為這個從野台出身、努力打拼的歌仔戲團,說幾句能留下記錄的話。
音樂設計有新意
從開場的〈水灣灣〉一曲,編劇佈下主角蘭陵王高文恭曲折身世委於戀母情結的主題,並在導演的結構下,從感情心事、國政武功與君臣妒羨等方面,勾勒蘭陵王的人物形象。不過,就從這首曲子開始,我那種想和主角「談戀愛」的心情便跌入谷底──就跟好不容易要跟男友步入禮堂了,卻沒想到在拜堂時,他竟主張和我未來婆婆同住一個屋簷底下……這可叫人如何是好?
先不理我的失落。幾段唱詞如〈羅幕翠〉的「有所思、日日望,怕是夢醒一日空」,不僅足以媲美詩詞,也清楚點出背景呈現的宮廷倫理。又如〈倍思反〉,像極了熟悉的〈都馬調〉,幾乎是綜合幾種曲調而寫就的新曲。郭春美於劇中演唱的〈大調〉動人眩目,即使我不認為她的嗓音應該這麼高亢;老臣斛律光唱完〈七字雜念〉後的過門間奏,層次相當好聽,容易給人想像的畫面,而這個主題變奏也不斷變化衍生於每場的曲子和對話之間。坦白說,這是我聽過──不論我看過多少歌仔戲──最動人精采的變奏曲。而第七場開頭陣仗儀式的節奏,再轉〈江湖調〉的設計實在漂亮──聽多了的戲迷們可能覺得沒啥了不起,但我仍佩服音樂設計對弦撥樂器的處理,是不是大提琴起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慰紅妝〉一曲中寫道:「歷歷往事難得追…」,聽到這樣的歌詞時,我就想起過往觀賞的幾齣像是服用金庸筆下「豹胎易筋丸」的歌仔戲,硬是要扭曲方言台語,模仿普通北京話的語法和邏輯。歌仔戲的氣質儘管不是小家碧玉,但也絕非效仿京劇描繪的那種語言風格,愚忠愚孝的劇情,我們還要歌頌幾回?!就如我認為郭春美的嗓音柔腸多情,硬要她拉開嗓門像京劇武生那樣高亢,我不敢說不好,而是,少了情話綿綿真的就可惜多了。
家族悲劇硬框在國族格局
這齣戲的編劇嘗試勇氣可嘉;只是有幾場似乎是為了主角換裝,硬是把蘭陵王出場表演的主線,轉向描繪北齊王如何壞、老將軍如何死忠與三花奸臣如何惡劣的篇幅,沒有穿插適當的劇情──也就是事件──以自然鋪演。結果,結局稍嫌草率,似有窮弩之末,偏讓蘭陵王在倉皇間失去他倚賴的面具,不理這樣的劇情動作與前面的鋪陳如何矛盾衝突,又讓蘭陵王白白站在原地接受三道聖旨賜死。其實,三道聖旨的設計,加上舊情人來賜酒的劇情,多少挽救了結局的不足,像是加了極重的配料,設法讓人得以回味。不過,身世曲折空白的《蘭陵王》,為什麼偏要形塑成大格局的國族史詩?即使鋪陳了失去母愛的潛意識之欲,編劇仍要費力補白,同時觀眾如我,也早能預期結果。面具的想像很多,或許蘭陵王的悲劇,是源自他對自己的厭惡與不喜;本來一樁家庭悲劇,硬要框在國族格局,一方面加重了製作成本的負擔,一方面也可惜了表演。
無論如何,還是很佩服這樣一個地方劇團,如此傾全力拼一齣年度大戲。因此,失落歸失落,就像已經答應嫁了,還是會喜孜孜地跟著老公走。誰教戲迷們就是這麼愛小生呢!
文字|傅裕惠 劇場導演、劇評人、台大戲劇系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