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栢優座

相關文章 13 篇
  • 不管是敘事內容或表演身體的「家」,不管是進行某種歸返或逃離,可能都是編導演許栢昂面向自身的「回應」。
    戲劇

    歸返與離家的練習

    栢優座始終著力於一種「動態」的方式去「嘗試」逼近某種樣貌,從《那頓飯》來看,便是一種「歸返與離家的練習」而此處的「家」是戲曲,作為一種原初,也回應情節。但,誠如《那頓飯》將家慢慢解構與重組後,覺察到家的多元,也就是從原生血緣到組織家庭的不同可能;由此出發,是否該去想像或建構其欲前往的方向或出口,以及所要表現的美學呢?年夜飯之後,是該迎接新年了。

    文字|吳岳霖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2019新點子實驗場」宣告記者會現場,所有參與團隊合影。
    焦點專題 Focus

    創造另外一種觀點與聲音

    以前分為「劇展」、「舞展」、「樂展」的新點子系列,從今年開始統合為「新點子實驗場」,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視之為「兩廳院內在的叛逆人格」,「我們不求它一定要票房大賣,叫好叫座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劉怡汝表示,「而是該去質問我們到底有沒有勇氣,去做以前不敢想的、不敢做的,並期待參與其中的藝術家們,能在這裡創造另外一種的觀點與聲音。」

    文字|陳茂康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劇中充滿著對講機聲、槍聲等具有當代意義的象徵,演員在台上穿的卻是具有強烈古典意義的「水田衣」、「開氅」。
    戲曲

    當代戲曲「實驗」的再思考

    從《惡虎村》的文本中,栢優座找到屬於當代人觀看作品的眼光,將人物一分為二的自我詰問補足了人物的種種形象與可能,不過也正如紀慧玲於其評論中所言,「文本探究得並不夠徹底,一切念頭只在黃天霸腦內小宇宙運行,缺少交互辯論或實際衝突。」未來若有機會再演,在修編劇本上或許可以更脫去原劇之束縛,多刻畫人物之間的情感、彼此之間的衝突,並將線性敘事結構打碎之餘,重新思考科諢情節與主要敘式情節的安排,或許會更大有可為。

    文字|林立雄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正在動映有限公司《美男子竇蓮魁》
    即將上場 Preview 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

    戲曲青年沒在怕 挑戰經典就是狂

    來到第四屆的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依然以戲曲為基底,讓年輕創作者展開天馬行空的想像,推出四檔分別為歌仔戲、京劇、豫劇、客家戲等不同劇種的作品,挑戰經典加以變造,無限延伸各說各話,還以為戲曲LKK?你真的落伍了喔!

    文字|廖俊逞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導演的荒謬來自形式,狀似說演相聲的兩人,使盡力氣說廢話,邊演邊娛樂自己也娛樂觀眾。
    演出評論 Review

    哀悼戲曲 虛空一場

    栢優座版《椅子》雖說荒謬,卻更多是譏諷與奚嘲,華麗演繹,不惴不懼。虛空的反面其實是過度認真,如果再犀利些,對戲曲的嘲弄再刻意些,這一堂荒謬底深沉的悲哀就更巨大,睇視著的觀眾也才會冷直了背,暗自愧慚吧。

    文字|紀慧玲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椅子》由許栢昂與黃宇琳夫妻同台演出。
    戲劇新訊

    栢優座《椅子》 戲曲程式轉譯荒謬劇作

    一對老夫妻,滿台空椅子,看不見的客人。一九五二年,法國劇作家尤涅斯柯(Eugene lonesco)寫下了《椅子》Les chaises,以荒謬筆法,直探人生的虛無本質。今年,致力於戲曲實驗的栢優座,以東方戲曲語彙轉譯西方荒謬劇作,代表台灣參加鈴木忠志發起的「亞洲導演競賽」。導演許栢昂說,上世紀五○年代,尤涅斯科提供了荒謬的覺察,直至今日,我們是否可以用同樣的文本,找出荒謬人生中的秩序或是依然無奈的共性? 栢優座的《椅子》,以戲曲作為表演形式,透過程式化的語彙、象徵的符號,靈活寫意地碰觸人心真實。許栢昂認為,戲曲是生活樣態的美化與提煉,自成一個審美體系;戲曲的虛擬美學,有更多可運用象徵的手段,寫意的表演程式、自由的空間觀,及以身體作為主要表述手段的特性,能夠強化劇中戲劇行動的荒謬性,同時又能合理化荒謬的戲劇動作。《椅子》由許栢昂與黃宇琳夫妻同台演出,兩人將以行當為表演基底,建構類型角色,面對不存在的客人,自由運用身段功法,在生旦淨丑不同行當之間任意轉換。

    文字|廖俊逞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李清照私人劇團《燕青》
    即將上場 Preview 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

    年輕人「玩」戲曲 三劇種一新耳目

    讓年輕劇場工作者公然「玩」戲曲的「青年戲曲藝術節」,今年邀來栢優座、文和傳奇戲劇團、李清照私人劇團三組團隊,分別瞄準京劇、客家戲、歌仔戲三劇種,讓戲曲與現代劇場玩在一起,或老戲、經典重詮,或人物角色穿越時空,讓當代戲曲突破你的想像

    文字|廖俊逞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 《半世英雄.李陵》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翻轉題材與形式 戲曲Young出新視角

    春天展演新氣象,戲曲也不落人後!台北大稻埕戲苑推出「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邀請1/2Q劇場、李清照私人劇團、栢優座與風神寶寶兒童劇團,透過年輕創意的發揮,分別以崑曲、歌仔戲、京劇,或經典改編或歷史新詮,翻轉題材與形式,春日新「藝」,盡在其中!

    文字|廖俊逞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 EX-亞洲劇團《婚姻1/2》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傳統當底有好料 小劇場端創意好菜

    近年來積極嘗試跨界合作的國光劇團,邀請資深劇場人王友輝策畫「小劇場.大夢想」系列演出,透過戲曲題材的顛覆、重組與新詮,以及戲曲元素的吸收、消化與融合,接棒敲響時代新聲。特別邀請EX-亞洲劇團、栢優座,以及年輕編導與國光劇團合作,讓傳統與當代劇場持續對話,激盪出嶄新的火花!

    文字|廖俊逞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 《獨、角、戲—吉嶽切》以拆解方式重新說了「角兒」與京劇這件事。
    企畫特輯 Special

    他者凝視下的自我重組

    《獨、角、戲吉嶽切》並沒有陷入夫子自道的傳統敘事方式,有別所謂「現當代戲曲」、「小劇場京劇」,《獨、角、戲吉嶽切》並沒有一個先占有的故事脈絡,用形式或文本不斷去碰撞;而是回到與自我對話位置,將京劇客體化、陌生化,成為被討論對象。

    文字|紀慧玲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 國光當家花旦朱勝麗擔綱主演王友輝編導的《青春謝幕》。
    即將上場 Preview 王友輝策展「小劇場.大夢想」

    現代劇場向傳統取經 戲曲開拓當代視野

    致力於戲曲現代化的國光劇團,今年策劃「小劇場.大夢想」系列演出,由資深劇場編導王友輝擔任策展人,邀來三缺一劇團、栢優座和國光劇團,擷取京劇元素帶入現代劇場,也開展傳統藝術的當代思維和視野。

    文字|廖俊逞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 許哲彬的《0920002012》。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時空與記憶的新世代表述

    今年的兩廳院新點子劇展,四檔節目中有三檔節目由七年級編導出馬:許哲彬的《0920002012》以手機建構世代的記憶,透過一則寓言般的通俗愛情故事,延伸探討溝通失效的末日光景。楊景翔的《據說有戰爭在遠方》在通俗的敘事架構下,通過劇本段落的重複、倒轉,探討現代人集體失憶的現象。廖俊凱的《逆旅》改編郝譽翔的自傳小說,透過作者書寫父親的流亡身世,探問離散的歷史,質疑國家機器的宰制。

    文字|廖俊逞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 出身京劇科班的許栢昂、黃宇琳,創立了「栢優座」劇團,以平台角色自許,從事京劇、曲藝及現代戲劇的創作與推廣。
    焦點專題(二) Focus 創立「栢優座」 自許為創作推廣平台

    許栢昂、黃宇琳 不忘初衷打造京劇未來

    出身京劇科班的許栢昂、黃宇琳,眼見劇校學弟妹們對未來的徬徨,決意挑起傳承的擔子,創立了「栢優座」劇團,以平台角色自許,從事京劇、曲藝及現代戲劇的創作與推廣。「創新不是革命,是最初信念的傳承與延續。」栢優座創始團長許栢昂說,「台灣京劇界是我的家,我做這些是因為我愛我的家人、愛這門藝術」

    文字|李晏如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上)

  • 北京

    沉浸式戲劇在主旋律的另一端召喚疫後人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

    李秀珣與不受既定想像束縛的「石岡媽媽劇團」
  • 上海

    上崑以全本《牡丹亭》迎接解封後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