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50周年
-
人物點描
我舞故我在 台灣舞壇的開拓者蔡瑞月
她,走過台灣光復以來的社會變遷;她,投入過台灣五十年來的藝文趨勢;一生對舞蹈的熱愛與堅持,她爲舞蹈奉獻了一切。
-
人物點描
第一苦旦──薪傳公僕──廖瓊枝
光復後,五〇、六〇年代,歌仔戲在民間演出興旺。在生活驅迫下廖瓊枝趕上這一波高峰,在頻繁的演出和廣播錄唱中,鑄鍊唱、做不凡的曲藝演技。然而,實際生命情境的苦,才是她的唱腔特色──被譽爲「台灣第一苦旦」的辛酸底蘊。一九八八年廖瓊枝獲頒「民族藝師薪傳獎」,在此之前她奔波於敎戲示範講演,在此之後她更是披星戴月不辭奔敎,可以說是個全職全勤的歌仔戲薪傳公僕。今年六月四日,已有數年成績的「薪傳歌仔戲團」正式開館成立,廖瓊枝推出她自編自導的歌仔戲《寒月》。她不曾入過學校,卻能編寫劇本,並且嘗試將童話故事《灰姑娘》改編成歌仔戲《黑姑娘》供小學生演戲。今年四月,秀朗國小即已首演了這齣戲。苦旦苦辛的一生因演出歌仔戲而得存活,也爲了薪傳歌仔戲的命脈而撥雲見日。
-
人物點描
開啓台灣音樂發展之門 兼融現代與傳統的許常惠
一九五九年前台灣音樂界發展是緩慢而漸進的,雖陸續有張福興、陳泗治、郭芝苑、呂泉生等人的努力耕耘,但仍要到一九五九年許常惠自法國留學歸國,以新穎技法、觀念爲國內音樂環境注入新泉,培育無數優秀作曲家;其後所發起的民歌採集,更豐富而保存了台灣珍貴傳統音樂。由創新至傳統,在許常惠幾十年的努力、影響下,台灣音樂正逐漸顯現出豐富多采樣貌。回顧台灣音樂五十年發展路,處處可見許常惠用行動寫下的眞實見證。
-
光復50周年
表演藝術50回顧
五十年,不過是歷史長河的一瓢,但對台灣這個孤島來說,政治變化的詭譎與坎坷,一路行來竟是風、是雨。 「表演」是生活的投影,「藝術」是智慧的累積,五十年的表演藝術史讓我們看到了,這一代人刻鑿出的文化軌跡。 在台灣脫離日本統治五十年的今天,我們企劃了「縱墨觀史」及「人物點描」兩大單元,從七月起依序推出,探向台灣近史發軔的「一九四五」,細索其中沈澱的經驗與智慧。 念舞事五十 四〇年代台灣舞壇的四旦一生是誰?五〇年代興起的舞界全民運動民族舞蹈比賽,盛況又是如何空前?而六〇年代至九〇年代,如何從西潮狂流中退歸本土?半世紀的舞步,急緩輕重自成韻律,它的毎一步皆落在台灣脈動的節奏上。 黃花依舊笑春風 把量傳統戲曲的生命韌度 貼著歷史走,寄藝於人身的傳統戲曲、偶技,這五十年正也是顚沛流離,在政治及社會的潮弄中萎、挽,萎、挽。大陸劇種和台灣曲劇本是一脈同源;「資」優班的不巧由資所囚,放牛班的兀仍在野地生滅。台灣光復五十年了,顚與沛依然在權威地篩瀝。誰爲東方不敗呢?一把売仔絃輕吟一段歌仔七字調: 淸早起來啊鬧猜猜 店主起來啊掛招牌 坐在店中直等待 候等客官從這來 客官從這來 從統一口徑到百花齊放 五十年的台灣劇場 台灣近五十年來的戲劇活動,幾乎和五十年來的台灣社會發展、官方政治活動緊密的結合成「生命共同體」。 光復初期至五〇年代,由於大陸失據的傷痕,加上「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的鼓勵,台灣的舞台出現了四百種以上的「反共抗俄」劇。 六〇至七〇年代,因爲西方思想的逐步傳入、李曼瑰的大聲疾呼、政府釋出新演出場地劇場界開始求新、求變。 八〇年開始到今天,隨著政治緊箍咒的法力漸失、參與劇場活動的演出者與觀衆日漸增加,台灣劇場界呈現著一幅多元且活力四射的景象。 從軍民一心的同力「反共抗俄」,一直到今
-
縱墨觀史
舞過半世紀,讓身體述說歷史 回顧台灣舞蹈五十年
九〇年代的台灣舞蹈界在世界舞台上已佔有一席之地。然而,這條路是踩著什麼樣的舞步走出來的?從四〇年代開始,十年一節奏,我們回溯這裡落下的每一個脚印,與汗跡。
-
縱墨觀史
戲裡乾坤大 大陸主要戲曲劇種在台灣的發展
一九九四年,國民政府撥遷來到台灣,行囊中的黃金、文物國寶已先一步運抵,而扎根於民間的地方戲曲劇藝也尾隨著草鞋、步鞋、槍桿一步一哼唱地流亡到台灣,京劇、豫劇、崑曲等傳演不輟。異地的絲弦、異地的鑼鼓點子,敷演(衍)出怎樣的劇相心聲?
-
縱墨觀史
向反共抗俄的方向前進 光復〜五〇年代
光復初期的台灣戲劇活動,雖然稱不上盛況空前,但都有很大的企圖心。到了五〇年代,戲劇界篳路藍縷的開創出一個新的局面。雖然有些作品有淪爲執政者工具的傾向,但就當時的社會情況而論,確有不少人是發自內心的表現他們的看法。
-
縱墨觀史
尋找屬於中國的「果陀」 六〇〜七〇年代
六〇年代的台灣,在經濟開放的空間裡,得以同時面對這新的世界的思想革命;我們可以說六〇年代是西方思潮襲捲的時代,但更是中國現代戲劇重新思考發展方向的發動時代。
-
縱墨觀史
除了勇敢、大膽,有沒有原創? 八〇〜九〇年代
八〇年代的台灣劇場活動是一股社會新興動力,它在一個嶄新的社會環境裡,展現了活潑生動的創造力,它與台灣社會的脈動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
縱墨觀史
多元參照,異彩紛呈 近代台灣音樂發展反思
處在「世紀轉換」的當口,對台灣半世紀來音樂歷史的發展做整體性的反思,確是一種歷史的現實的需要。在對傳統音樂的繼承,對外來音樂的借鑒及對民間音樂的吸取上,它的整體面貌和歷史走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受到至深且鉅的影響。如何評估本世紀以來台灣音樂的成就和不足?如何設計它的未來藍圖?在臨近世紀末的時候,有了半世紀的實踐和理論的積累,這種檢討和反思,當可得出較成熟的結論。
-
縱墨觀史
衰微與復振
二十世紀,尤其戰後,是人類文化史上最急遽變動的時代,「傳統」一詞在多數發展國家中早已成爲落後的代稱,而身爲其間一員的台灣自也不能例外,「覆巢之下無完卵」,五十年台灣漢人傳統音樂的處境變遷,一言以蔽之,即是一頁從興盛走向衰微的滄桑史。
-
縱墨觀史
沒落抑或誤解 台灣原住民音樂五十年來發展問題之探討
在對台灣原住民音樂內在的組成、結構及運作系統沒有充分的瞭解之前,任何談論所謂的變遷與發展,都可能只是不同立場的一種考慮與觀點,其中許多看起來似乎具有歷時性意義的現象,其實往往是與本質無關的。
-
縱墨觀史
一條漫長艱辛路 台灣通俗音樂五十年
反映台灣庶民文化生活的通俗歌曲在結束日據時期的壓制後,一度綻放光芒。但好景不常,在大陸變色,國民政府遷台後,由於種種政治上的因素,台語通俗歌曲再度受到打壓,致使台語歌曲創作呈現停滯,直到七〇年代,我國退出聯合國,本土意識抬頭,台語通俗歌曲開始出現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