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台灣庶民文化生活的通俗歌曲在結束日據時期的壓制後,一度綻放光芒。但好景不常,在大陸變色,國民政府遷台後,由於種種政治上的因素,台語通俗歌曲再度受到打壓,致使台語歌曲創作呈現停滯,直到七〇年代,我國退出聯合國,本土意識抬頭,台語通俗歌曲開始出現轉機……
今年是日本投降第五十周年、也是台灣變成中華民國的一省後滿五十年。本文將有系統的簡述介紹由日本統治五十年後台灣通俗歌曲的發展史。文中,「台灣」指「台灣地區的台灣話」、以閩南語爲主。通俗歌曲乃指一般大衆所喜愛的歌曲的口水歌。
戰後新契機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此年亦是台灣創作歌謠時期的開始。當時一般民衆都抱着很大的希望來迎接新時代的來臨,台灣歌謠作詞(曲)家們也相信從此以後不再担心日本的壓迫而無法自由的創作。民國三十五年〈望春風〉的作詞家李臨秋在遭受失戀的打擊後寫下〈補破網〉一詞,並由王雲峰譜曲後很快地在市面上流行起來。不過由於當時國民政府正遷移到台灣,同時大陸共產政權欲侵犯台灣,種種政治上的不安定,使得政府密切注意台灣人民的一切活動。〈補破網〉一曲被以「意境太悲哀」爲理由而遭禁唱,此後有關當局繼續禁止幾乎所有的閩南語歌曲,如第一代的〈雨中鳥〉、〈雨夜花〉等,連當時才出爐不久的〈燒肉粽〉等也慘遭禁唱的命運。
壓迫與阻撓
光復初時可以說是台灣歌謠的黃金時代,從日本留學歸國的,如楊三郞、吳晉准等都曾在日本正式的歌謠學校求學,作品都帶有濃厚的日本風格。其中楊三郞的〈望你早歸〉、〈秋風夜雨〉、〈港都夜雨〉,吳晉准的〈關子嶺之戀〉,許石的〈安平追想曲〉都很受大衆歡迎。此外如洪一峰的〈思慕的人〉、〈淡水暮色〉等至今仍廣受大家歡迎。不過好景不常、台灣歌謠以後就慢慢的沒落,改由閩南語塡詞的日本歌曲所取代。到了五〇年代,以閩南語唱的台灣歌謠幾乎是絕跡了。在日治時期,當時民衆爲抵抗日本政府的禁令與種種壓迫,不唱日本歌曲而偷偷唱我們自己的歌;光復後「回到祖國的懷抱」,應該是無任何壓迫,是開始自由創作的時候,但爲什麼台灣歌曲反而趨向沒落呢?究其因,約可由下列數點探討。
一、政府忽略閩南語的推廣
政府遷台初期爲了推行國語,無意中便忽略閩南語的保護與輔導。政府常常給予國語電影相當大的經濟補助,但對閩南語片從未補助過,致使閩南語片的質與量慢慢減少。而早期以依附於電影而生的閩南語歌曲在失去此重要宣傳媒體後,便因缺乏管道,而無法打進社會大衆,進而失去市場競爭能力,在此惡性循環下,閩南語歌曲的新創作就慢慢減少到消聲無跡。
二、政府的各種規定限制閩南語歌曲的正常發展
當時的廣播電視法規定「每一家電視台限制播放地方方言歌曲二首,且每一首歌曲不能超過五分鐘」。這項規定實施以後閩南語歌曲失去了打歌宣傳的機會,無法在市場與國語歌曲競爭。在沒有市場、沒有發表機會,即意味失去商業利益的情況下,唱片公司就不再邀請作詞(曲)家創作任何作品。新作品就慢慢減少。
三、政府禁唱許多閩南語歌曲
因爲大部分的閩南語歌曲都是悲調,尤其是日治時代的歌謠,因爲流行歌原本就是反映時代環境,日本統治時期台灣人的心理本來就非常悲哀,而有關當局在不瞭解台灣此特殊政治背景的情況下,便斷然採取禁止的手段是非常不明智的。例如禁唱〈燒肉粽〉只爲其歌詞內有「無頭路」一句話。一般大衆或愛好音樂的民衆因爲沒有機會聽優良的閩南語歌曲,便慢慢失去對閩南語歌曲的興味。唱片公司就不再製作,而作詞(曲)家也就沒有機會了。
四、唱片公司爲節省費用採用日本歌曲
五〇年代台灣的唱片公司爲了節省費用,大量的使用塡寫閩南語歌詞的日本歌曲,如至今仍爲大衆熟知的〈悲情的城市〉等,結果有能力的閩南語作詞家在不願意配合,就沒有收入的情況下祇能屈就,作曲家也紛紛失業,純粹的閩南語歌曲就因此絕跡。作曲家有的改行,如吳成家、陳達儒;有的只好退休依賴兒女扶養,如周添旺、李臨秋等;無法改業、無人依賴的則只能長期生活在貧窮中結束了他們的生命,如作曲家蘇桐和姚讚福。
五、民衆對現實的不滿變成懷念過去
政府遷台初期因爲許多政令並不完善,引起一般民衆的不滿。這些人把對現實的不滿轉換寄託在過去,進而懷念日治時代。於是反而開始接受日本統治時期,被強迫學習但不接受的日本歌曲。
「台灣歌曲的黃金時代」就在這諸多限制下草草結束了,反過來塡寫閩南語歌詞的風氣則日趨盛行。在此時期成功的塡寫閩南語歌詞家有葉俊鱗、文夏等,雖然他們的功過時有爭論,但是不管如何,在當時惡劣的環境下他們對閩南語的保存與推行盡了心血,此貢獻不能完全否定。這時期的歌曲有〈夜半路燈〉、〈中山北路行七����)、〈南都夜曲〉等。
台灣歌曲的黃金時代雖在後天環境不良下草草結束,但在其末期値得欣慰的是六〇年代初期,中視「金曲獎」節目的出現。此節目鼓勵了許多作家創作,如〈爲什麼〉、〈西北雨直直落〉、〈送君珠淚滴〉等現在普及流行的名曲。只是當時時機未到,閩南語歌曲尚不成氣候,因而閩南語歌曲的中興還是沒有成功。
復興時期的來臨
一九七一年,我國退出聯合國後本土意識變濃厚,先有本土文學、後有本土音樂,雖然不太成熟,但大學生開始唱「自己的歌」。楊弦等人創作了「現代民歌」,校園有「校園歌曲」。但遺憾的是這些「自己的歌」、「現代民歌」與「校園歌曲」中並沒有閩南語的歌曲,閩南語歌曲在當時的大學生心目中沒有一席之地。「自己的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只是西洋歌曲的翻版,雖然如此,意思是達到了。
接著,民間許多愛好台灣民俗音樂的人開始推出許多民間技藝與音樂。恒春的陳達也終於在筆者與衆人的努力下出現而受社會大衆的歡迎。以往對台灣歌謠不聞不問的大專音樂敎授們也開始硏究或演唱台灣通俗歌曲;許多流行歌手也開始灌錄閩南語唱片而且銷售甚佳,復興台灣歌謠的時代就此來臨。其先驅爲李臨秋與筆者的〈相思海〉。此曲於電視「蓬萊仙島」節目中由李靜美首次演唱發表,而此曲作者李臨秋的正式出現亦引起社會的關心;之後在侯世宏製作,由李季準主持的「蓬萊仙島」與筆者陸續介紹從來沒有受大衆重視而沒落的邊緣台灣老作詞(曲)家,台灣歌謠復興就此開鑼。年輕一代的林文隆、簡上仁等也開始創作閩南語歌曲,而近年更有年輕一代的洪榮宏、沈文程、江蕙等也出相繼出籠。從來不唱或不會唱閩南語歌曲的歌手或聲樂家也開始練習閩南語歌曲。〈心事誰人知〉在夜市文化的發展下成功的突破電視的禁制,廣受群衆的歡迎,此事鼓勵了許多老一輩,並且激勵了年輕一代的作詞(曲)家。在戒嚴令消取,不合理的電視法規也廢除後,作詞(曲)家可以完全自由的從事創作,閩南語歌曲正邁向一個新的黃金時代。
目前台灣歌謠面臨唯一的困難是閩南語字的問題,因很多閩南語尚無法用漢字寫出來、也無法統一,須賴政府與民間共同檢討並解決。
文字|林二 台灣歌謠著作權人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