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聲男高音
-
音樂
古樂演繹的當代困境與和解可能
近幾個月來,有幾位知名的古樂演奏家陸續訪台,帶來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鋼琴獨奏與歌劇選粹等不同形式的演出。其中有幾位的唱片錄音是我的心頭好,但他們的現場演出卻並非總是精采,有些讓我深深折服,有些則令我敗興而歸。細細思索後,發現這也許不僅僅關乎我的個人偏好,而是和他們的共通點古樂演繹有著密切關聯。 古樂演繹,或稱「歷史資訊演奏」(Historically-Informed Performance),是一種詮釋樂曲的系統性方法。相對於華格納以降的浪漫主義和主觀性演繹,古樂藉由學術考據或使用歷史樂器等方式,推敲出與樂曲時代相應的演奏風格。目前古樂演繹已是樂壇主流,在歐美有成熟的學院體系,也發展出了複雜的派別、方法論與理念,即使對於同一首作品進行古樂詮釋,不同古樂家之間的呈現也不會相同。 那麼,一樣是古樂演繹,這些差異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為何有些讓人快心滿意,有些則令人失望?是否因為古樂演繹存在某些偏誤或衝突,從而導致演奏實踐的困境? 其實,這篇文字也是藉著近期演出,叩問古樂運動至今的現狀與疑難。雖然古樂運動的風潮主要始於60年代,然而其中許多價值觀念早已有源遠流長的淵源:例如斯特拉溫斯基與托斯卡尼尼(Arthur Toscanini)所代表的客觀主義(Objectivism)、20年代的新即物主義(Neue Sachlichkeit)甚至是浪漫主義時期興起的「忠於原作」(Werktreue)等觀念。儘管這些觀念曾在80、90年代受到學界的激烈批判,也被多數古樂家摒棄不用,然而透過本文所探討的數場古樂演出,我們不難發現,上述的議題至今仍與古樂運動深深糾纏著。 客觀主義的幽靈:佛斯特 首先是小提琴家佛斯特(Isabelle Faust)與鋼琴家梅尼可夫(Alexander Melnikov)的二重奏演出,演奏3首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他們的《克羅采》(Kreutzer)錄音是我最喜歡的版本之一,非常嚴謹地遵循樂譜指示(讓Oistrakh以降的上世紀浪漫演繹皆盡失色),採用古樂器般的音色與句法效果,鮮少個人化的觀點,卻仍有飽滿的表現力與連貫性。可以說,他們摒除個人視角而完美呈現樂譜的客觀性力量,正是他們的錄音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假絕代 華麗轉「聲」
西洋古典音樂史上,炫技的名家與明星歌者以十九世紀的協奏曲與歌劇作品為最,這類曲目講究大編制、大場面、炫技等要素,在當時蔚為風潮。即便在今日,這些十九世紀的音樂作品仍是舞台上歷久不衰的經典,而演繹這些作品時展現的驚人技藝,也使之成為古典音樂中的明星。然而但回到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歌劇及協奏曲的起點,協奏曲尚未發展為炫技取向,器樂獨奏家自然少了些明星光芒,那麼最早的古典音樂明星,應該屬於閹伶了。 電影《絕代艷姬》重現當時閹伶的風華,卻也描述在光鮮亮麗外表之下的殘酷。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不人道的方式終究成為歷史,但在近半世紀古樂興起,巴洛克歌劇再次復興重回音樂舞台,閹伶雖然無法重回舞台,卻讓假聲男高音異軍突起。媲美閹伶的極廣音域及精緻唯美之嗓音,來自法國的菲利普.賈洛斯基(Philippe Jaroussky)即為當代之翹楚。趁著這位巨星的到來,我們近身了解他的魅力、邀請國內假聲男高音李文智與音域相近的次女高音翁若珮對談,並且揭開閹伶的神秘面紗,讓您一探絕代的真聲假聲,如何華麗轉「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天籟男聲 跨性別的無限魅力
假聲男高音的崛起,與「閹伶」的曲目有直接關係。原本為教會服務的「閹伶」,在十七世紀初歌劇興起時,一躍成為娛樂產業中的明星,許多歌劇作曲家紛紛為他們打造華麗詠歎調。十八世紀後閹伶風潮退燒,但在十九世紀後半又掀起對巴洛克的好奇,於是「假聲男高音」順勢崛起,成為當今歐洲樂壇在演出巴洛克聲樂作品時的第一選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假聲男高音
賈洛斯基 閃亮的王子 當代的豔姬
天使般的純淨歌聲、魔鬼般的眩人技巧,現年四十二歲的假聲男高音菲利普.賈洛斯基,以精湛歌藝征服各地樂迷的耳朵。音樂學習起步較晚的他,因緣際會遇到伯樂與優秀的老師,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讓原本尖銳、細小脆弱的高音慢慢增厚、圓潤,終成今日舞台上閃亮的王子、當代的豔姬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新專輯介紹
天籟之音 穿越古樂美聲
天使般的純淨歌聲、魔鬼般的眩人技巧,現年四十二歲的假聲男高音菲利普.賈洛斯基,以精湛歌藝征服各地樂迷的耳朵。音樂學習起步較晚的他,因緣際會遇到伯樂與優秀的老師,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讓原本尖銳、細小脆弱的高音慢慢增厚、圓潤,終成今日舞台上閃亮的王子、當代的豔姬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聲!假聲?男生!女生?
「我高中時吹小號。」 「我高中時吹長號。」 「我從小被『逼』著學鋼琴。」 「我從小乖乖學鋼琴。」 「我小時候唱童聲,女生聲部人少,媽媽就安排我去補人。」 「我則是哪裡缺聲部,就去哪裡支援。」 「我當兵時是海軍樂隊,練習室後面就是艦艇引擎,長時間在那兒練小號,也把我的肺活量練得大一點。」 「我記得後來在美國念書,他有一次穿海軍出來,那根本就是《蝴蝶夫人》的男主角平克頓!」 一位是假聲男高音,一位是次女高音,李文智和翁若珮自小共通的地方還真不少都是聲樂家、都進琵琶第音樂學院(Peabody Institute)進修、一個畢業後另一個轉到同一位老師名下學習。在專業領域上,兩人因為音域的關係可能互搶角色;在私下,年長與年輕不是絕對,而是認識已久才相認的遠房阿姨與外甥。他們的舞台故事與其是對談,卻更像信手拈來的人生,讓我們更貼近歌劇世界。那一搭一唱、一笑一顰,宛如看見當年在教會裡,那兩個隨時伸出援手的美麗天使。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假聲男高音的天才十問
都說假聲男高音與「閹伶」有關,到底什麼是「閹伶」? 為什麼會有「閹伶」這一行?跟中國的太監有什麼差別? 要成為一個好的閹伶,有什麼條件呢? 每一個男生都可以訓練成為假聲男高音嗎? 在現代,為什麼還要聽假聲男高音搭配古樂器演出呢? 趁著假聲男高音賈洛斯基與阿塔瑟斯古樂合奏團即將到訪,我們特邀國內知名假聲男高音李文智開講,帶我們認識這音質獨特、技巧超凡又跨越性別生理藩籬的歌唱藝術
-
特別企畫 Feature
「粹金之聲」 穿越華麗的巴洛克
由假聲男高音賈洛斯基、柔音提琴家Christine Plubeau、長頸魯特琴家Claire Antonini、大鍵琴家Yoko Nakamura等多位古樂演奏家組成的阿塔瑟斯古樂合奏團,可說是歐洲最紅的巴洛克樂團,演出曲目幾乎涵蓋所有巴洛克作曲家的器樂曲及聲樂與器樂的樂曲。這回與賈洛斯基聯袂訪台演出「粹金之聲」音樂會,將演出拿手的巴洛克樂曲,包括台灣罕見的韋瓦第與韓德爾歌劇中的詠歎調。
-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假聲男高音
安德瑞斯.修爾 重溫莎士比亞時代的美麗與哀愁
斯文帥氣的外型,悠揚溫潤的嗓音,德國假聲男高音安德瑞斯.修爾的演出讓許多古樂迷心醉不已。將於六月中與有廿五年默契的搭檔魯特琴琴演奏家卡拉馬佐夫訪台,修爾將帶來五百年前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藝術歌曲與民謠,淡淡的英式憂鬱,將讓樂迷有不一樣的古樂體驗。時間是讓生命醞釀醇香的重要因素,藝術亦然,在修爾的心中,音樂或者藝術,擁有一種昇華人心的力量,他期待藉著音樂,讓人能省思在自己的人生中投資「時間」的重要性,以蛻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賈洛斯基 魅影假聲唱出傳奇
來自法國的假聲男高音菲利普.賈洛斯基擁有可以媲美閹聲歌手的超廣音域及超級技巧,音質輕亮乾淨,在國際間獲獎無數。這次他將率領古樂團中的翹楚──威尼斯巴羅克樂團來台演唱韓德爾與同期對手波爾波拉的作品。名家、名團、兩位作曲家的擂台賽,加上多首未出版作品,讓這場音樂會未開始,就營造了傳奇的氛圍。
-
焦點專題 Focus
關於假聲男高音的天才10問
什麼是假聲男高音?什麼是閹聲歌手? 假聲男高音一定是要唱很高嗎? 講話聲音很低的人可以學假聲男高音嗎? 對於「假聲男高音」這一行,相信許多人都十分好奇,一個大男人能唱出如童聲或女聲的音質,總是讓人驚奇不已。五月的「絕代美聲音樂會」中,將有假聲男高音聲樂家李文智的演唱,趁此機會,本刊也請他為讀者釋疑,天賦美聲來自何處?
-
企畫特輯 Special
弓弦之間— 探問土地與人的文化底蘊
人是文化的載體,人之所以會創造出什麼樣的文化,又取決於什麼地形、氣候、土壤養育出什麼樣的人。因此,人因地理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文化也因為地理環境的差異而有不同,音樂當然也在這個邏輯當中。透過這樣的思維,NCO在南藝大教授歐光勳的策劃下,推出「音樂地圖裡的胡琴世界」音樂會,試圖透過地圖的解析,聆聽各地的特色胡琴樂器與樂曲,進而探問琴音背後的人文底蘊。
-
名家訪談
迷路原是爲花開
如雪萊(P. Shelley)、布雷克(William Blake)的一些詩,是超越性別的限制,它直指本性,訴諸人心中的浪漫情譬懷。這最好用一種沒有性別暗示的聲音媒介來表達,譬如說假聲男高音。像法國詩人魏蘭(Verlaine)、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的詩,非常抽象,非常我說不上來
-
音樂
「假聲」初體驗
李.瑞金的聲音輕柔乾淨,可能更適合錄音,然而在國家音樂廳的大廳中,則顯得單薄而缺乏穿透力。他似乎也感受到這個大廳給他的壓力。
-
焦點
誰在那邊唱歌 不同凡響的高男高音(countertenor)
在男聲歌唱技術的演進上,「男高音」是近兩百年來才發展完成的產物。「高男高音」Countertenor則在過去幾百年內歷經興衰,直到本世紀才又重獲重視。但直到近代,聲樂學家對Countertenor的定義及解說仍衆說紛紜,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