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法國的假聲男高音菲利普.賈洛斯基擁有可以媲美閹聲歌手的超廣音域及超級技巧,音質輕亮乾淨,在國際間獲獎無數。這次他將率領古樂團中的翹楚──威尼斯巴羅克樂團來台演唱韓德爾與同期對手波爾波拉的作品。名家、名團、兩位作曲家的擂台賽,加上多首未出版作品,讓這場音樂會未開始,就營造了傳奇的氛圍。
賈洛斯基與威尼斯巴羅克樂團「魅力男聲」
4/19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在歷史上,男人首度超越低沉嗓音,跨進女中音、甚至挑戰女高音的音域——這些男人同時擁有巨大的肺活量和甜美的嗓音,即使被剝奪了生育的能力,卻補救了舊時保守的羅馬天主教不准女性在教堂演唱的禁令。從十六到十八世紀,閹聲歌手的魅力風靡了樂壇,樂迷對他們的瘋狂崇拜、嘶吼、傾倒,和現代的追星相比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雖然閹聲歌手只是一個時代的產物,病態的作為也已經不復存在,但是那美妙純淨的聲音卻不見得隨之消逝。只要經過正確的練習,假聲男高音也可以媲美閹聲歌手的超廣音域及超級技巧,來自法國的菲利普.賈洛斯基(Philippe Jaroussky),就擁有這種極度迷人、鬼魅一般的嗓音。
音質輕亮乾淨
賈洛斯基出生於一九七八年,原本在巴黎音樂院主修小提琴,有著良好的音樂造詣,並且也得過獎項。但卻在十八歲時,由一位老師啟蒙接受假聲男高音訓練,在三年後隨即一鳴驚人。儘管現年才卅出頭,卻已經是歐陸古樂壇中知名的聲樂家,獲得法國音樂獎的肯定,並數度在全國電視網做實況轉播。
「一開始發現他,是因為在網站上找曲目時,看到他的一些影片。」台灣旅美假聲男高音李文智當年在大英博物館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時,發現有些樂譜無法找到,很多手稿並沒有出版,卻反而搜尋到賈洛斯基的錄影短片。「第一個印象就是,他怎麼有那麼好的聲音、又唱得那麼好!第二個印象是,他的譜哪裡來的?」仔細欣賞之後,更為他的歌聲感到讚賞:「賈洛斯基的聲音既輕盈、明亮又乾淨,有這樣天生的質地,我只能說羨慕而已……在這個基礎上,他又練就了一些技巧,例如唱花腔時,他還訓練自己用橫隔膜控制自己的氣。天生的優勢再加上練習,使他有這麼優異的表現。」
名家率名團引人期待
的確,雕琢炫麗的歌聲又加上姣好的外貌,使得賈洛斯基擁有龐大的粉絲群。而大量的錄音,更使得他成為囊括各類獎項的大贏家。他的專輯《英雄》(韋瓦第歌劇詠嘆曲)在二○○七年一舉獲得金唱片又獲得金音叉獎、古典曲目的第十名,《音樂世界》雜誌「衝擊」獎,《國際歌劇》雜誌的「白金嗓音」獎及《留聲機》雜誌唱片獎。二○○八年則於德國慕尼黑獲得「古典回聲」獎、法國音樂獎,及二○○九年的坎城國際唱片展中獲頒「年度CD」。二○○九年的《愛情劇院》(以蒙特威爾第的作品為主)才剛發行就大為暢銷。幾個月後,收錄法國歌曲的CD《鴉片》同樣賣座。近年他也開始演唱作曲家未出版的作品,如約翰.克利斯倩.巴赫(J. C. Bach,巴赫最小的兒子)為假聲男高音所譜的一些如今已失傳的詠嘆曲,收錄在《甜蜜的火燄》,獲得金唱片獎。而至二○一○年,他已經四度在法國音樂獎中獲得「年度聲樂家」獎。
如今,他更將率領古樂團中的翹楚——威尼斯巴羅克樂團來台演唱韓德爾與同期對手波爾波拉(Nicola Porpora)的作品。名家、名團、兩位作曲家的擂台賽,加上多首未出版作品,讓這場音樂會未開始,就營造了傳奇的氛圍。除了熟悉的韓德爾外,對於曲目,李文智特別表示:「波爾波拉寫很多技巧性的東西,有時連女生都很難做到。要知道巴洛克的即興特色,樂譜並不會完整寫出來,因為當時作曲家都是寫給特定歌手,在了解歌手的特性及技巧下,留了廣大的發揮空間,因此沒有多少人能夠輕易挑戰這些曲目。」
韓德爾vs.波爾波拉 音樂擂台大PK
韓德爾與波爾波拉PK的起因,牽扯到一個家族的戰爭。一七三三年,韓德爾受雇於喜愛歌劇的國王,請他來皇家歌劇院主持,但國王與兒子的關係並不好,王子又不可能公然地對抗他,於是另外從義大利另聘高人組了另一個團隊在別的歌劇院打對台,那就是作曲家波爾波拉。
由於當時韓德爾脾氣暴躁又壟斷市場,曾將很多歌手氣走,所以當波爾波拉來英國時,韓德爾所有的歌手都跳槽到他這裡來,只剩一位女低音好朋友不好意思走。在那個連他最好的閹聲歌手Senesino也被偷的狀況下,導致韓德爾為了去歐洲重新找一批人,下個檔期還晚了半年才開始。波爾波拉來的第一年成績並不盡理想,所以第二年他請了自己的學生,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閹聲歌手法里内利(Farinelli,電影《絕代豔姬》故事即以他為藍本)加入救火。於是,每個週二、週六,英國便同時有兩個地方演歌劇,雙方互別苗頭。
按照這個情形,韓德爾該是死定了!而且為了要打敗韓德爾的關係,波爾波拉大膽地為法里内利寫了花腔技巧極為困難的作品,然而也許正因為太過炫技,觀眾聽久就膩了,票房不覺往下滑落。反觀韓德爾則漸漸回歸到音樂的本質,而非炫耀為主,因此保住了市場,贏了這場音樂的戰爭。(李秋玫)
參考資料:李文智博士論文The Italian Opera “War” in London, 1734-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