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閃亮的明星舞者
在國際舞壇綻放耀眼光芒—許芳宜
被美國媒體譽為「瑪莎.葛蘭姆接班人」的巨星級舞者許芳宜,今年將帶著八十歲的葛蘭姆舞團來到台灣演出,完成她多年的心願;而身為首席舞者的她,也將有更多時間留在台灣展露舞技,並尋訪更多舞蹈的新視野。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值得期待的編舞家
原生的巨大創作能量──布拉瑞揚
布拉瑞揚真正從林懷民傳承的,毋寧是不凡的藝術家氣度。從二○○四〈星期一下午2:10〉到二○○五〈預見〉,他的作品格局恢弘,結構奇特,多焦點調度大膽,畫面變化豐富,節奏張馳激烈,而最難得的,莫過於情感表達的深沈。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受矚目的創作趨勢
跨界焰火,兩檔重量製作延燒—— 林懷民+蔡國強 & 中法合作《洛神賦》
「跨界合作」的藝術創作不新鮮,要看怎麼跨才好玩!今年台灣表演藝術界最令人矚目的跨界創作,一是華人爆破藝術家蔡國強將與雲門舞集合作,在雲門秋季公演舞台上搞爆破,二是兩廳院與法國布赫居文化中心聯合製作、漢唐樂府與法國表演藝術界合作的古典樂舞戲《洛神賦》。這兩組跨界創作,會衝撞出怎樣的火花,令人期待!
-
舞蹈
《狂草》為「行草三部曲」畫下圓滿句點
《狂草》以獨特的方式遊走於狂野奔放和輕柔纖細之間,有時候舞者似乎靜靜聆聽著自己的內在,有時候又爆發出狂野的跳躍與急速的旋轉,並且肢體交錯彎曲。舞蹈動作主要奠基於太極導引與武術的動作上,整體上卻是遵循西方舞蹈的原理充分運用舞者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特別在軀幹部位的使用上,比起最高難度的西方舞蹈形式更淋漓盡致。
-
其他分類
藝壇動態
《敲星擊月》紀錄朱宗慶打擊樂團二十年成長歷程 為慶祝創團二十歲,朱宗慶打擊樂團將一路走來的擊樂經驗集結出版,由資深文化新聞工作者于國華為樂團撰著編輯《敲星擊月─擊樂明星的成長紀事》,另有影像專輯DVD《擊樂畫像─朱宗慶打擊樂團20周年精選DVD》,將一九八六年創團至今的點點滴滴,以影像方式呈現。在這張專輯中,新象文教基金會創辦人許博允說:「朱宗慶打擊樂團是台灣文化生命力的代表。」;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則說:「如果沒有朱宗慶打擊樂團,我是不會演《薪傳》的!」念念不忘朱宗慶打擊樂團替雲門舞集《薪傳》一作配合演出的情景。(廖俊逞) 國美館「紙風車繪本館」打造全世界前所未有「情境閱讀空間」 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與紙風車劇團合作,突破過去的經驗,以裝置藝術的觀念設計、結合戲劇與故事的情境、以繪本閱讀為主題,在國美館中設計了「紙風車繪本館」,去年十二月廿四日下午二時開幕,為期一年。不但是個世界性的創舉,更是台灣推動創意產業新創意。用載滿「九輛十五噸卡車」的裝置景觀,八大主題區、約一百五十坪情境空間,打造一個讓小朋友愛上閱讀的童話王國。(田國平) 文建會「2006文化走春」 六大主題體驗文化新故鄉 文建會近年來推動社區再造、設置地方文化館、整修老建築,加上歷史古蹟建物及公共藝術空間景點,讓「地方文化」成為文化風潮。今年年節長假,文建會再度舉辦「文化行春」活動,彙整全台灣二十一縣市及北高兩直轄市,共計五百四十五個參訪點,舉辦「藝文展演」、「文化家族」、「活力社區」、「公共藝術」、「歷史建築」、「風味美食」六大主題活動,讓民眾年節返鄉也能感受人文活力,了解並體驗各地文化工作者打造的新故鄉。 「2006文化行春」活動日期從一月二十八日到二月八日。地圖及活動手冊二十萬冊可在統一超商、縣市文化局、鐵公路車站、航空站、高速公路休息站取得,或至網址查詢下載http:// spring2006.cca.gov.tw。(鄭淑瑩) 更正啟事 1. 本刊第158期p.58上方圖
-
戲劇
流浪的藝術家 搬演生命的獨腳戲
林懷民將文化獎獎金捐出成立「流浪者計畫」,獎勵年輕藝術家到海外從事「貧窮旅行」。極體劇團(今年更名梵體劇團)的傅子豪與瘋狂劇場的王瑋廉已流浪歸來,與吳文翠、胡心怡,設定好遊戲規則,各自以「在路上」的主題,廿五分鐘的獨腳戲,分享他們的旅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南管化身時尚
王心心 要做南管音樂舞劇的品牌領導
「誰說南管不能跟『現代』畫上等號,這次的『王心心作場』就是一個好的開始。」王心心說,南管在古代是時尚,在現代也可以是時尚,多方面的跨界嘗試,還有定位清楚的票房策略,是讓南管歷經千年依然如新的活命丹。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向新觀眾 傳統變時尚
發動老祖宗的柔性政變
傳統不能不老,但傳統可以不死,把傳統文化當成一座取之不竭的活博物館,傳統便能歷久而彌新。當傳統舞台風光不再,傳統藝術仿如發動柔性政變,一走傳統戲曲的現代化,一是結合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兵分兩路,從明華園到當代傳奇劇場,從雲門舞集到國光劇團,從漢唐樂府到霹靂布袋戲,塑造了台灣當代藝術既傳統又時尚的經典面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能量奔騰在《狂草》
林懷民 以書法之名 錘鍊雲門國際化的勁道
近幾年來,林懷民讓雲門舞者學習太極導引、拳術與書法,並從而發展出「行草三部曲」,致力於創新身體與舞台的新語彙,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要台灣表演藝術「領導品牌」的雲門舞集,也能成為世界級的「領導品牌」。
-
專欄 Columns
三道精緻舞蹈大菜 從藝術經典出發
三齣來自不同國家的舞團作品,創作靈感不約而同源自音樂、繪本、文學等經典作品,分別從音樂之父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好萊塢名導提姆.波頓(Tim Burton)的《牡蠣男孩憂鬱之死》The Melancholy Death of Oyster Boy繪本,以及二十世紀的匈牙利作家Geza Csath傳奇生平中,發掘獨特的精神元素轉化為舞作題材,頗有「向大師致敬」的惺惺相惜意味。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藝術人看台新獎,期許無限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雲門舞集《行草貳》為第二屆台新藝術獎藝冠獎得主。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對台新藝術獎表示肯定。 我覺得台新藝術獎在台灣藝術界已經樹立了代表性,也有相當的影響力。尤其是在藝術觀察和評論部分,做得非常好,台灣向來缺乏長期藝術觀察與評論,嚴格說來,這是台灣的媒體失職,台新以民間企業的角色,出來擔負這樣的任務,非常了不起,長期做下來一定會對台灣藝術評論的環境產生更大影響力。 我對台新藝術獎有三個期許,第一是希望獎項持續下去,讓台新藝術獎歷史再悠久一點,更有影響力。第二是經費再多一點,更希望其他企業也能跟進。第三是藝術觀察與評論的部分可以再多撥一些經費,這對台灣藝術環境會有很大的幫助。 劉守曜(舞蹈空間舞團團長) 舞蹈空間舞團《再現東風》入圍第二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 我對台新藝術獎非常肯定,包括對傑出藝術作品的肯定與長期評論的建立,有些應該是政府出面做的,現在卻由企業取代政府來做,這相當不容易。 另外十大藝術新聞的選拔,台新也建立了自己的機制,目前雖也有北藝大在做,但學者和民間可以再多一些角度,可以做更多元的呈現與對照。 我覺得台新藝術獎可以利用現有資源,做更大更多的事情,例如台新的觀察團和評審團長期觀察台灣藝術界的生態與各種藝術創作,這應該可以留下更多記錄,如果這些評論文章未來可以定期集結出書,相信會對創作者的自我關照,與跨界的相互瞭解有很大幫助。 過去表演藝術界和視覺藝術界彼此並不熟悉,透過台新藝術獎的設置,現在表演藝術界有管道更瞭解視覺藝術的創作者的創作風貌,對於推動跨界合作有很大幫助。像這次施工忠昊為《柳.夢.梅》設計的舞台裝置,也是本屆入圍的《迷宮中的朝聖施工忠昊個展》的展覽內容之一,就是跨界合作的好例子。 紀蔚然(創作社編導) 紀蔚然的《嬉戲 who-ga-sha-ga》入圍二○○四年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 我個人肯定台新藝術獎的存在,但卻覺得例如台新藝術獎此類獎項,對台灣的表演藝術實質幫助有限。主要是台灣的藝術人口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跟賈寶玉說再見
紅樓夢答客問
二○○五年春天,雲門即將演出第一千五百場, 推出經典舞劇《紅樓夢》,這是《紅樓夢》第四度上演, 雲門宣佈,這也將是《紅樓夢》的封箱演出。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醫生和舞者的冬日之歌
情商在羅曼菲的北投家中進行這場對話,因為她是侯文詠的好友,許芳宜的老師,在這個圈中好友熟悉的空間裡,其實更像是一場聚會。 醫生的專業是盡量減少身體的損壞,舞者的專業則在盡量增加身體的極限,醫生透過死亡認識生命,舞者卻可能以生命詮釋死亡。這一場對話,醫生對舞者的好奇,似乎多於舞者對醫生的好奇,醫生作家侯文詠侃侃而談的時候多,芳宜則一邊在思考中反覆挑戰原本的答案。侯文詠曾經說過,人生最重要的是問問題,答案反而是其次;侯文詠對許芳宜提出的身體問題是:究竟是什麼讓你支撐下去?「我覺得芳宜是個很『不守分』的舞者,那種決心不是表現在她的動作或表情上,但是就是可以感覺到,她要超越那個『分』的企圖。」 距離上次芳宜回台灣約有八個月,目前是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的她,才在今年一月成為美國舞蹈雜誌「2005年二十五位最受矚目的舞蹈工作者」之一,同時成為當期雜誌的封面,在紐約成為舞評人指定要看的舞者,但芳宜說:「我真的很喜歡跳舞,但我也真的很想回家。」 這其實是侯文詠與舞者對談的第二次經驗,上一次是和羅曼菲,在不斷和癌症對抗的過程中,越來越充滿生命熱力的她,在這場對話進行時,舒適地靜坐一隅,她在上次和侯文詠的談話中說:「我想要當一棵樹,因為樹的根是很深地扎入地面,可是在樹枝的部分卻又是很自由的。」一棵大樹才有安靜自在的潛能,同時協助新的枝枒繼續開展。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青春當道
人說英雄出少年。因為年少,所以可以浪漫、可以衝撞,可以以一當十,可以青春無敵。 大家都在找接棒人。手拿棒子的不一定想交出棒子,但新時代的新問題,需要新人摸索新的解決方法,讓他們有機會摔跤,有機會得意,有機會發出噪音,有機會奔馳。而這個機會應該越早越好。 幾 年前,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曾對台灣主要創作者年齡層偏中壯年,提出人才危機的警訊,人才荒不僅令人慌,人才老化可能令人更慌。藝術這一行,「術」是技術 的經驗與磨練、「藝」是美學的創新與修行,都需要消耗青春,消耗勇氣,消耗哪吒三太子胸中的一股熱,然後倖存了,才能找到藝術裡的「達文西密碼」。 這幾年雲門有雲門2,優劇場有U2,表演工作坊有外表坊,兩廳院的「新點子」、「樂壇」新秀系列,多少都是在給年輕人新舞台的想法。 這 一期青春當道,我們找了六位令人眼睛一亮的六年級劇場創作人。他們漫遊於MV影像、虛擬網路、電玩文化,周星馳語言、好萊塢電影、日本漫畫,他們談大眾文 化的時候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樣子,他們談無厘頭的語言有一種理直氣壯的態度,有人擁抱歷史,幻想和關漢卿談戀愛;也有人崇拜史蒂芬史匹柏,幻想選課單裡有史 教授的課;當然,他們還有個共同的心願:都希望藝術道路上擁有「免於金錢恐懼」的自由。 和他們可以對照的是在本期「藝次元曼波」裡的兩位兩 岸當紅的劇場青年導演─台北的黎煥雄和北京的孟京輝,前者的詩意劇場風格是幾米繪本最佳的舞台版打造者,後者諧謔與獨特多變的劇場形式,使得他的劇場在北 京往往是年輕人最「in」的話題。我們在MSN上舉行對談,當年用作品衝撞體制的憤怒青年,如今以「假溫和的犀牛」自嘲,這場對談有許多令人莞爾前中年期 心聲。 還有,別忘了,三月初的重點大戲,貝嘉舞團的《波麗露》。辦公室裡的問卷調查發現六年級世代已經不太有人知道這齣在二十多年前讓年青人熱血凝聚,歌詠青春的性感作品,還有人問:「這是咖啡廳的名字嗎?」算了,算了,那就帶著爸媽來看吧,至少我們是這麼長大的。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第二屆「青創會」將於二月起舉行 為了讓台灣的表演藝術節目精益求精,持續培育編創人才可說是不可忽視的一環。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建弘文教基金會合作舉辦的「表演藝術青年創意人才工作坊」(簡稱青創會),今年邁入第二屆,由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與洪建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擔任計畫主持人,將甄選廿五位青年藝術家參與,隨著卓明、林奕華、汪其楣、黎煥雄四位導演進行創作工作坊活動。活動預計自二月四日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展開,目前已截止報名,入選名單將於一月十八日公佈。(莊珮瑤) 「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開張了 舞台演出稍縱即逝,只能靠影音紀錄留存,但對現在與日後的研究者來說,一個豐富而完整的表演影音資料庫,真的是不可或缺。有鑑於此,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副教授、也是創作社劇團主力編導的周慧玲,決意投入台灣現代劇場與表演的影音資料收集,歷經一年多的策劃籌備,成立了「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www.eti-tw.com)。這個資料庫已於去年十一月下旬開張,目前已取得上百筆影音資料,完成第一期的工程,大家不僅可以在此搜尋創作者或劇團資料,還能觀看劇場經典演出一分鐘;如果想看到演出全貌,請向中央大學「戲劇暨表演研究室」借閱。(莊珮瑤)
-
舞蹈
在高處領略生命之孤絕
延續《斷章》中藉由群舞重複性動作的積累而產生的節奏性張力,《在高處》更進一步以舞者強烈的身體語言「吶喊」出當代靈魂最深的恐懼在人群中面對自我絕對的孤寂。於是不止一次,舞者們聚攏舞台中央,面對觀眾,雙手抓膝,不可自抑地劇烈抖動著四肢與軀體
-
台下傳真LETTER FROM AUDIENCE
哀傷「風景」的漸行漸遠
《在高處》並不是一支「好看」的舞蹈,因為「唯美」與「和諧」並不是編舞者的企圖,「真情」與「對比」反而是整支舞的基調。一開場,快速閃爍的鎂光,已告訴觀眾強烈的反差,分成五段的作品,伴以冷熱交替的音樂,為視覺服務吶喊、輕彈。撕裂的表情、拉扯的肢體,跌落坐起,用最賁張的熱血在冰冷的佈景前,冰火共存。觀眾的背脊不禁拉直,離開椅背,將腦兒懸掛高處,看完三十分鐘的舞作。 《在高處》潑灑戲劇張力 相信習慣看雲門跳舞的朋友,一定會對這突如其來的「跳法」感到驚愕。我個人認為舞蹈本來就不是講故事的好工具,但是它的煽情功力卻是一流,伍國柱把這樣的戲劇張力潑灑得狂野不羈。難能可貴的是,以一群專業舞者用非舞蹈慣性的身體,來完成整支作品。 在前四個段落中線索清晰可尋,形式完整,結構穩固。較遺憾的是,結尾持手電筒的表現手法,稍嫌突兀無力,如果與開場時的強烈閃光呼應,將使手電筒的微光更顯憔悴,畢竟音樂與身體所能製造的對比與衝突,皆已招數盡出,若要以燈光作結,何不首尾映照,讓大幕漸下的過程中,遮斷不停閃爍的鎂光,豈不妙哉有力? 前面提到用舞蹈講故事並不討好,但是林懷民總是能用身體舞文弄墨。特別是以作家陳映真的小說發展成舞蹈組曲,這並不是一般編舞者願意嘗試的方向。相信大多數觀眾對陳映真先生並不熟悉,林老師以其文章入舞,自然是基於其自身的背景與感動,轉化以自己熟練的工具─舞蹈再現。《陳映真‧風景》讓我們在七十分鐘內再度重溫這塊土地上與我們骨肉相連的情愫,再次嗅到台灣的悲,台灣的俗,還有台灣人認命的甘草性格。適時出現的輕鬆幽默,像火柴燃燒一樣地短命,安慰深不見底的歷史悲情,也讓喘不過氣的觀眾獲釋鬆眉,展顏微笑。佈景投影的應用也恰如其分,色調淡雅,微略失焦的搖曳,不致吞沒舞者的細緻表現。 《陳映真‧風景》寫實與舞蹈隱喻取捨不易 其實以林老師的老練與殊榮已無須再錦上添花,但我認為在動作語彙上,《水月》之影,導引之勢,仍呼之欲出,教人很難不有所聯想,動作設計上落入舊作的框架內,顯得與本齣舞作,稍嫌不融。另外,春美女子樂隊不跳舞還好,一跳舞便顯得優雅有餘,土俗不足,當赤腳的現代舞已成古典制式傳統,建議不如讓女子樂隊寫實地穿上廉價的白布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人間天堂裡的芭蕾舞者
在湖光山色、一大片天藍水藍包圍下的的蘇黎世城,三十餘萬居民享受著人間天堂般的美景;而隸屬於歌劇院的蘇黎世芭蕾舞團舞者,就在這樣的美好環境下,享受她們摯愛的舞蹈!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那些跳探戈的日子
那些跳探戈的日子, 夾著戰爭年代的陰影, 瘦楞楞的,憂戚的生命, 在瑟縮的冬日裡唱著馬撒永眠黃泉下, 山路上來的台車,來去著召不回的愛情與救贖, 激情正濃的沙灘上,夜開始降下。 林懷民的《風景‧陳映真》是繼八○年代的《我的鄉愁我的歌》之後, 找尋當代台灣人的時代面容的「鄉愁」之作, 當「陳映真」的時代已遠,林懷民卻要大家記得 這位文學巨人所寫的台灣歷史群像。 那些跳探戈的日子,底藏著時代裡的謙卑與理想。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繁華之後
雜誌社有時候會收到偏遠地區學校的來信,希望我們能夠贈送一些過期雜誌,來充實他們經費幾近乎零的圖書室,這樣的來信,常讓人心疼又著急。 在我們把這個情形告訴了菁霖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王雲幼之後,討論出了一個資源結合的點子。除了我們贈送過期雜誌外,由基金會提供經費,我們至少在第一波可以提供三十六所偏遠地區,特別是原住民學生比例多的山區學校,未來一整年每個月都可以收到最新出版的《PAR表演藝術》雜誌。 貧窮常是一種輪迴,因為接受資訊與知識的機會少,角落的聲音便越來越微弱。一九九八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葡萄牙作家薩拉馬戈,赤貧出身,作品便經常關注社會弱勢與時代訊息脫節所帶來的生活落差,他寫詩,寫小說,也寫兒童劇劇本,最近一次接受訪問時,更鼓勵成年人多看童話:「若能強迫成人多閱讀童書,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在電話上採訪完人在大陸深圳養病的陳映真,作家聲音緩慢但清晰如鐘,他在電話上提醒,我們這個時代,在繁華街道之後還有一條後街,隱藏著一群也創造了這社會的財富,卻一直沒有受到關注的人們,在後街裡生活著。 什麼是美好?分享與尊重,薩拉馬戈與陳映真說的都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同一件事。 製作這一期雜誌時,不僅風雨交加,而且還五味雜陳。一方面,在林懷民與陳映真作品所重疊出的「後街」人影裡,康樂隊喇叭手的蹣跚還在腦海中趦趄未離;另一方面特別企劃「日安,法蘭西」談的卻是人世繁華的一面;所幸,兩廳院九月安排的法國劇場系列,在作品本質上都並不喧囂。在各種文化的交互碰撞,思潮的辯論與顛覆之後,方塑造了今日我們所知的華麗,優雅與鮮銳的法蘭西藝術面貌,在介紹節目的同時,我們也特別邀請了作家辜振豐從點線面勾勒出法國當代文化的發展歷程。 另外,則是溫馨雋永的音樂劇《真善美》,在二次大戰裡,女主角瑪麗亞和七個孩子如何用善良的眼睛面對殘酷的時代,這齣四年級的流行,五年級的民歌,六年級的童謠,證明了藝術的真善美可以如何突破世代,引起普世的同情與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