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謝杰樺

相關文章 15 篇
  • 蒂摩爾古薪舞集《去排灣》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以身體為量器,為台灣舞蹈記錄時代樣貌

    回推至關鍵的1991年,台灣社會在此前後的10年間,不僅走過股市萬點崩盤的谷底,歷經民間抗議房價飆漲自主發起的無殼蝸牛運動;以及隨之而來的野百合學運,促動國會改選、憲政改革,奠定了台灣今日自由、民主、開放的基礎。

    文字|張欣怡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謝杰樺

    肉身經驗是人類最珍貴的資產

    作為一個非典型編舞家,謝杰樺有著建築與舞蹈創作的雙重背景養成,而貫徹這兩項興趣的,則是他對人類肉身與空間的互動關係。

    文字|Stella Tsai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叁式:透過跨域協作、共創,加速刺激成長(上)

    叁式是個奇妙的團隊,很難一時定義他們在做的到底是什麼,就連叁式的官網都以「哎,這是一個難以簡短回答的問題」,來說明他們的服務項目。的確,從金曲獎到劇場表演,從手機app到台灣設計展,叁式的合作案橫跨了表演藝術、科技藝術、娛樂產業、互動科技與設計策展,每個案例都十分亮眼,更曾被稱作「台版teamLab」,這些成果,比起明確的團隊定位,都更能定義叁式是什麼。也因此,叁式究竟是如何跨足這麼多不同的領域,又是如何在10年間成長為如此活躍的團隊,就令人十分好奇。

    文字|吳孟軒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謝杰樺X安娜琪舞蹈劇場《永恆的直線》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技╳機器╳人 是哲思隱喻

    科技與機器,在當代劇場中常作為舞台背景或氛圍塑造的功能性運用,但對編舞家而言,還能發展出更多深層與寬廣的思考與路徑:如《黃翊與庫卡》中的機器人舞者展現表演性,或如蘇文琪創作中以宇宙大爆炸來延伸、探問人類存在的哲思隱喻,又或如南韓藝術家鄭錦衡《油壓振動器》瓦解了人機之間的主體界線

    文字|吳孟軒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永恆的直線》中,煙與人共舞。
    舞蹈 謝杰樺暌違四年推新作

    《永恆的直線》 讓「煙」跳出死亡的樣貌

    早在二○一五年爸爸的心臟手術後,謝杰樺開始思考何謂死亡,但創作醞釀期甚長,直到去年付諸實行,新作《永恆的直線》呈現了他對科技、意識、死亡、道德的種種想像。在此作中跳舞的是煙,煙成了有形狀、表情、個性的主角,在光與影像的共舞中,魔性一般的煙,述說著死亡的難以看透

    文字|吳孟軒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追》融合現代舞與高空懸吊,並結合升級動態捕捉技術,圖為舞者徐立恩演出的〈迷〉片段。
    跨界 即時互動多媒體劇場《追》

    藉科技讓表演自由 追尋自我的永恆課題

    繼二○一五的《路》之後,白鷺鷥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持續跨界的藝術追求,將與一票明星創作者推出全新創作《追》。《追》的實驗精神來自於藝術與科技的交會,透過懸吊裝置、感應裝置結合光學感測、VR定位感應等動態捕捉技術,舞者更自由地展現;演出以〈尋〉、〈迷〉、〈殉〉三段故事建構,看似各自獨立,實則串起對當代社會的觀察,探討該往何處去、該如何自處等生存本質大哉問。

    文字|張慧慧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左起)謝杰樺、廖若涵、王昆穎設計的世大運開幕式讓人驚豔,圖為三人應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之邀在青年論壇中分享世大運經驗。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5:世大運、植劇場,表藝界跨足不同舞台

    邁出黑盒展神通 劇場人才驚豔四方

    表演藝術人才濟濟,今年更透過兩大事件備受矚目:一是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的開幕式,由劇場人士操盤,並由三位藝術新生代統籌掌舵,耀眼成績讓世界都看到;另,由資深導演王小棣領軍的「植劇場」,帶著多數出身劇場的成員,製作系列精采好戲,也得到金鐘肯定。劇場人走出黑盒,以團結精神與秀異才華走上更大的舞台!

    文字|蔡侑霖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開幕演出的著裝排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年輕城市大無畏 展現面對轉變的勇氣

    八月將在台北田徑場揭開序幕的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幕表演由三位年輕藝術家:豪華朗機工的林昆穎、安娜琪舞蹈劇場的謝杰樺、台南人劇團的廖若涵領頭策劃,分別名為〈活力島嶼〉、〈匯聚台北〉、〈世界部落〉的三個表演片段,將主題聚焦在台灣、台北,接著連起全世界。

    文字|陳茂康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 編舞家謝杰樺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舞家

    謝杰樺 不斷提問 放舞自由

    在現今台灣舞壇中,具建築與舞蹈雙重背景的謝杰樺,作品強調以理性邏輯辯證作為創作出發點,讓他顯得分外獨特。近年作品高度關注權力關係的謝杰樺,新作《去自由》則聚焦於編舞家與舞者既拉鋸又合作、既控制又脫逃的互動關係,他透過不停對舞者提問,討論如何從關節與四肢的組成、骨骼與肌肉的對應關係、重心支撐的物理原理等概念,組織出一個個動作和舞句;也將編舞家與舞者的溝通模式,重新形成一個相互往返的動態過程。

    文字|吳孟軒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邱素貞與謝杰樺,兩名不同背景卻各自歷經生命轉折的北藝大舞蹈創作研究生,合作雙人舞展「自画  痕」
    舞蹈新訊

    「自画 痕」聯展 邱素貞、謝杰樺的舞動人生

    一位是睽違十四年後,毅然回鍋校園進修的邱素貞,一位是從建築系轉至舞蹈創作的謝杰樺,兩名不同背景,卻各自歷經生命轉折的北藝大舞蹈創作研究生,合作雙人舞展「自画 痕」,舞出對生命的追尋及熱愛。 踏出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後,邱素貞歷經教書、跳舞、生子,血液中的舞蹈因子從未停歇,渴望將自己的蛻變過程透過成熟的身體傳達出來,毅然報考研究所,挑戰近四十歲的體力負荷極限。作品《月下獨》借用太極導引旋轉概念發展肢體動力,《石縫中的草》探討男女力量特性差異、《圓舞曲》則著重音樂與動作關係,製造群舞如雲海翻騰的流動感。 出身建築的謝杰樺,作品《灰階混亂》關乎直線、斜線、幾何與數列,將身體的所有元素拆解再建構,刻意排列組合製造「混亂感」;《習作一》則從自身經驗出發,詮釋轉換生命跑道的奇妙經驗。(鄭淑瑩)

    文字|鄭淑瑩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我們》開放舞者的想法,由編舞家與舞者共同創作。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安娜琪舞蹈劇場

    《我們》 舞者一起創造的「健達出奇蛋」

    手電筒、大積木、大魚缸、各色顏料安娜琪舞蹈劇場這次動用了許多個性強烈的元素,融合為新作《我們》。事實上,從作品名稱與多元的材料選擇就揭示了這是一個像「健達出奇蛋」一樣的作品,對編舞家謝杰樺來說,這是一個新的嘗試,打破了過往編舞家由上而下給表演者具體指令的創作方式,而是更上一階,以兩年來的肢體訓練轉化舞者的身體質地,並建構作品的龍骨,開放舞者的想法,共同匯聚創作。 全作分為幾個段落,都是從這群謝杰樺口中「很吵、意見很多」的舞者們所發想的。《我們》開啟了編舞家與表演者更多的溝通,也讓過去較少獨立編創的舞者們有了「離線」的機會,從第三者角度觀看各自的選擇會牽引出什麼結果,「當然也有如果是我可能會不去玩的元素,可能因為製作起來太繁雜,或我覺得很多人用過了,但大家呈現出的結果蠻出乎意料,相當不錯。」 值得一提的是謝杰樺的身體訓練。建築專業背景,邏輯清晰,他談起《我們》是從都市規劃舉例,這幾年對身體訓練的嘗試同樣從「結構」出發,拆解舞蹈動作的「形」,從追究「如何動」重新認識關節,認識每個運動的身體單位,讓身體運動找到更細微且多元的組合方式。這部分也將在今年舞蹈秋天的新作《去自由》中有更完整的呈現。

    文字|張慧慧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1.	陳雪甄 2.	林信宏 3.	蔣禎耘 4.	林宜瑾 5.	梁瑋芸 6.	李尹櫻 7.	蔡佾玲 8.	楊乃璇 9.	陳宜君 10.	黃彥文 11.	謝杰樺 12.	游書珣 13.	周東彥 14.	方意如 15.	姚尚德
    即將上場 Preview 戲劇+舞蹈 十五齣創意新作

    新人新視野 點燃創作青春烽火

    由兩廳院與國藝會共同策劃「新人新視野」系列,十月底開始在兩廳院登場,接連五個週末,由八位戲劇新秀、七位編舞新秀輪番上陣,推出十五齣創意新作,展現新世代的創作思考。

    文字|廖俊逞、周倩漪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 舞蹈空間資深舞者董怡芬、鄭伊雯編創的《10號線》。
    藝術節 第十六屆皇冠藝術節

    奇花異朵各繽紛 三十世代殺出新血路

    去年因著創作者年齡、資歷,偶然成就了藝術節「殺出純熟好手新血路」的主題,今年擬定策劃方向時,皇冠索性也循此脈絡,邀請四組創作者:舞蹈空間資深舞者董怡芬、鄭伊雯,「安娜琪舞蹈劇場」團長謝杰樺與新加坡新典舞蹈工作坊,詩人導演劉亮延與新團體狂想劇場,分別演出精采新作。

    文字|鄒欣寧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葉名樺
    即將上場 Preview

    七組人馬輪番上台 競展身體新點子

    展現新世代創作能量的「新人新視野」匯演,將從十月底展開,由舞蹈人率先登場,分別以「與私密絮語」及「身體進行式」兩檔,包括李國治、陳維寧、楊乃璇、林宜瑾、黃彥文、葉名樺與謝杰樺等七組編舞家上陣演出。

    文字|周倩漪|林侖靜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陳錦誠。(許斌 攝)
    焦點專題 Focus 平台之一: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友善的補助環境 幫藝術家起跑

    成立已屆十五年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迄今已補助了一萬件民間藝文計畫,可說是現行的常態性創作補助機制中,最方便的申請管道,對大多數的藝術工作者而言,想要申請補助,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國藝會。國藝會執行長陳錦誠表示,國藝會創造的是一個友善的情境,幫助藝術家提出申請,也針對第一次申請補助的藝術家及個人,降低審查標準和門檻,讓他們相對容易地進入國家補助機制中,藉此得到正向的鼓勵。

    文字|廖俊逞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靖嵐:用腳底板抓緊節拍,踩在音樂的震動上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