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

「臺北數位媒合平台」轉型 開啟數位藝術新篇章

文字|吳岸樺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1/21
臺北數位藝術媒合平台2024階段性成果展開展記者會中,與會來賓體驗薛祖杰作品《安妮意識》。 (臺北數位藝術媒合平台 提供)

為持續支持推動數位藝術之政策方向,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於113年4月委託營運期滿,轉型為「臺北數位藝術媒合平台」,持續培育優秀數位藝術家,並擔任數位藝術國際鏈結的橋梁。「臺北數位藝術媒合平台」於8月啟動首次數位藝術優秀計畫媒合申請,經過嚴格審查,最終有9件獲得正取資格,2件為備取。獲選的藝術家及藝術團體將進駐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空間進行創作,並藉由此平台進行國內外交流與推廣。為展示媒合計畫的最新成果,平台於11月20日至11月24日舉辦「數位感性—臺北數位藝術媒合平台2024階段性成果展」。

數位感性—臺北數位藝術媒合平台2024階段性成果展

 

「數位感性—擊體共鳴」演奏會

2024/11/21 14:00-15:30

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1樓展場

 

國際交流分享講座&沙龍

2024/11/22  15:00-17:30

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1樓大廳

 

展覽

2024/11/2223  11:00-17:00

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1樓展場

 

Showcase

2024/11/24  13:00-17:30

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1樓全區+2樓錄音室

「數位感性」是一個將數位技術與人類感官體驗結合的嶄新概念,旨在探討科技如何影響人類對世界的感知、情感反應及記憶的構築。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科技不僅是工具,更是媒介,幫助我們重新定義感官的界限,並創造出全新的情感共鳴。本次成果展由計畫主持人謝杰樺、施香蘭以前瞻性的策展視角,呈現台灣數位藝術在全球語境中的新面貌。透過媒合計畫中獲選的藝術家及藝術團體作品,展覽將探索人類感官的解構與重組,並逐步呈現數位身體與感知的輪廓。

此次展覽的作品涵蓋了年輕數位藝術新秀與活躍的中生代藝術家,呈現多元的創作主題。從趙亭婷的《Kingdom:數位王國下的生物》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探討,到薛祖杰的《安妮意識》,探索人類創造似人之物的動機與意識,展現藝術家對當代議題的深度思考。黃詠仁的《deBias: Phase and Cognition》關注當代社會中的資訊焦慮問題,而莊衿葳的《電波訊號:昏迷父親連線對話》與洪翊博的《Ai師父》則將當前最具話題性的AI技術融入藝術創作,探索AI虛擬人與真人之間的互動,重新定義技術與藝術的合作關係,推動數位藝術的多維對話。

本次媒合計畫所選的創作作品,展現了數位科技如何賦予人類的慾望、記憶片段、身體自覺與影像敘事新的形態。優秀的藝術家以創作再造感官體驗,藉由科技激發情感的新層次,讓觀者在數位身體的映現中重新審視過往的情感與記憶。此外,平台亦積極與學界合作,成果展期間將邀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廖海廷助理教授及其3名學生,帶來「擊體共鳴:臺藝大音樂演奏跨界探索」演奏會,融合擊樂、電子音效與視覺效果,展現跨領域的數位藝術創作。藉由這樣的合作與演出,媒合平台希望能激發更多未來數位藝術新星的創作潛力。

此次「數位感性」成果展不僅展示了台灣數位藝術的最新成果,也透過數位科技重新定義了人類的感官與情感邊界。透過多元的展演、講座與交流活動,邀請民眾一同探索數位世界中的身體知覺、情感延展與記憶重組,開啟科技與人性之間的對話。期待本次展覽能激發觀眾對科技與情感連結的深層思考,並為數位藝術創作開啟新的可能性。所有活動均免費參加,詳情可上臺北數位藝術中心粉絲專頁查詢。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