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焦元溥

相關文章 18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焦元溥

    以寫作思維擬定音樂教學策略

    數個月前,「故事 X 聆賞 X 生活 | 焦元溥的 37 堂古典音樂課」(以下簡稱37堂課)的訊息一出,立即引發樂壇關注。線上的模式授課、課程的長度與時間、學費募資等等,都讓愛樂者萌生好奇心。殊不知隨著時間的流逝,能把握的機會愈少,預購的優惠從每週調漲逐漸升回原價,參與學員數竟也急速狂飆超越5,000人,一舉創下台灣藝術文化類線上課程銷售佳績。若說音樂有撫慰人心的力量,那麼在飽受衝擊的疫情期間,這循循善誘的智識傳遞不也像是滋潤人心的久旱甘霖?

    文字|李秋玫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 《遊藝黑白》
    藝@書

    黑白琴鍵後 鋼琴家的音樂人生

    從二○○七年出版至今,樂評人焦元溥的《遊藝黑白》再度增訂出版,從上下集兩本,到一套四大冊,除原有卅位鋼琴家濃縮與更新內容外,更添加了五十三位鋼琴家及一位大提琴家,總計收錄一百零六篇訪問、一百零九位音樂家。焦元溥說:「我只挑『我喜愛』和『我有問題要問』的鋼琴家。」受訪鋼琴家的剖腹回答,構築了精采的歷史,也讓此書成為最有用的音樂工具書。

    文字|李秋玫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演員王耀慶
    音樂 NSO樂.劇《皮爾金》

    一人演出廿二角 樂與劇交融的挑戰

    劇作家易卜生的原創詩劇、作曲家葛利格的劇樂,讓《皮爾金》成為挪威的樂劇經典,並且衍生出許多不同的表演形式。NSO這次的製作重新改編中文劇本,並邀演員王耀慶一人分飾劇中廿二位角色,搭配合唱團與獨唱者演出,音樂和戲劇並重,可說是一次精采的挑戰。

    文字|施金農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 「小說與音樂:格雷畫像和歌劇魅影」講座主講人焦元溥。
    音樂新訊

    精選樂曲 解碼小說《格雷的畫像》與《歌劇魅影》

    音樂與文學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類型,前者是音響的組織,後者則是文字的組合。然而此兩者卻有一種共通性,那就是聲音的展現。自古以來,音樂配合詩詞歌賦來延展其意義,而文學也透過吟誦的方式讓韻律在齒頰留香。天才譏諷的英國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畢生唯一一部長篇小說《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文辭絢麗、意象新穎,是極少仍廣受歡迎的十九世紀唯美主義小說。法國作家勒胡(Gaston Leroux)以巴黎歌劇院為背景寫出《歌劇魅影》Le Fantme de l'Opra充滿想像,看似不合情理,卻又融入真實世界。成為諸多影視作品與音樂劇創作的題材。 上述兩者皆引用了不少音樂作品,後者更與歌舞劇密不可分。為此,NSO「焦點講座」第三場,由音樂學者焦元溥規劃,選出多首與兩部文學作品對應的音樂,並邀請女高音林慈音、NSO首席李宜錦與鋼琴家陳昭惠同台,讓蕭邦《G大調夜曲》、古諾歌劇《浮士德》的〈杜勒王之歌〉、〈珠寶之歌〉及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的〈艾兒莎之夢〉等,共同解開小說、甚至作家埋在懸疑文字中的密碼。

    文字|李秋玫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焦元溥(左)與嚴俊傑(右)開心交換禮物,不改吐槽與關心。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吐槽中,不停轉動的友誼

    樂評人與音樂家,一個評論一個被評論,看來好似是對立關係,但對認識已經十五年的焦元溥與嚴俊傑來說,卻是「互相漏氣求進步」那頗有默契又相輔相成的牢固友誼。兩個人從當年的相識,聊到二○○二年那一回嚴俊傑參賽、焦元溥當觀眾的那場柴科夫斯基音樂大賽,以及近期兩人正在做的事與體會心得。兩人互送的禮物也不改「鬥嘴鼓」作風,玩笑與期許兼具的心意,盡在其中

    文字|陳茂康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當電影遇上爵士》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當電影遇上爵士》出版 陳榮彬用電影重寫爵士樂史 與電影具有最深厚淵源的,是哪一種音樂類型?答案是:「爵士樂。」高談文化最近出版《當電影遇上爵士》,由資深爵士樂迷陳榮彬執筆,透過不同類型的 電影,重新「改寫」或者「詮釋」爵士樂的歷史。這本書以獨立的電影為單位,但排列的邏輯則是按照爵士樂的歷史發展,每一種爵士樂的類型會提及三、四部電 影,作者希望讀者可以將這本書當作「爵士電影院」,透過電影來了解爵士樂的內涵,讓閱讀跟聽爵士樂,都成為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廖俊逞) 樂評人焦元溥出書三大冊,勾勒出二十世紀演奏風格變遷 樂 評人焦元溥集結十餘年來所發表的樂評文章精華,於七月出版《經典CD縱橫觀系列》新書,共分為三大冊,主題分別為:「歷史進展與詮釋變化」、「典型影響與 典型轉移」、「樂曲解析與學派特性」,詳細勾勒出二十世紀演奏風格變遷的過程,是華文世界第一部呈現音樂詮釋史觀的版本比較專著。 甫 取得美國佛萊契爾學院(The Fletcher School)法律外交碩士的焦元溥,今年才二十七歲,他自十五歲起發表樂評、論述與散文於《表演藝術》、《古典音樂雜誌》、《CD購買指南》、《聯合 報》、《自由時報》等平面媒體;內容涵蓋音樂作品分析、詮釋討論、鋼琴演奏技巧解析、音樂家訪問、國際鋼琴大賽報導與文學創作,發表過的樂評字數已逾一百 二十萬字。(鄭淑瑩) 《唐美雲胭脂紅》出版,書寫唐美雲梨園人生 繼去年在國家 戲劇院推出年度大戲《無情遊》的唐美雲歌仔戲團,今年九月又在國家戲劇院推出《人間盜》,每年一部公演的慣例不曾間斷,今年已是第七個年頭了。歌仔戲小生 唐美雲自小生長在歌仔戲世家,父親蔣武童是「戲狀元」,與布袋戲大師李天祿是結拜兄弟,母親唐冰森是著名小旦;她的表演訓練紮實,經歷過歌仔戲由盛而衰的 時代,在奔波四地的野台戲生涯裡,除了要面對現實的經濟問題外,也要裡頭的夾縫中求得舞台藝術的綻放。新書《唐美雲胭脂紅》,由唐美雲口述,陳艷秋撰 寫,收錄許多劇照與生活照,描寫歌仔戲由極盛到極衰的時代以及唐美雲梨園生涯的點點滴滴。(田國平) <stro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 《樂之本事》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讓夏蟲知道冰的滋味

    樂評人焦元溥的新書《樂之本事》,嘗試為古典音樂門外漢解答各種「天才」問題,不但讓這些「夏蟲」也能了解「冰」的滋味,還要讓門內人點頭稱是。作者聆賞音樂範圍之廣,親身接觸當代音樂名家之眾,還有對音樂以外的閱讀與知識之博,在字裡行間顯現無遺,讓這本書的「含金量」可說相當驚人。

    文字|吳家恆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NSO「愛聽秋墳鬼唱詩:音樂鬼故事」

    推薦「推廣型音樂會」的確很奇怪,不過這真的是一看節目名稱就引起我極大興趣的音樂會,然後再看看可能的曲目及演出者,更是令人想一聽究竟了。以鬼故事為 主題,多半需要幾分膽識,一來你並不曉得作曲家當初寫這些「鬧鬼音樂」是否有其特別用意,甚至怨念(像咱們東方傳統音樂,很多都有招魂的功能),會不會演 奏到一半突然出現譜上沒有的音樂,那可真嚇人。二來,若是選的這些鬼音樂本身沒那麼嚇人,那該要如何自圓其說呢?主講者焦元溥的導聆功力自是不在話下,而 他開出的希罕曲目及演出組合也足以擺平像我這樣重口味的傢伙,例如李斯特為鋼琴與朗誦所寫的鬼新郎傳說《蕾諾兒》,例如張艾嘉+嚴俊傑的組合,都頗令人興 奮。雖然鬼月早就過了,但誰曉得,鬼樂其實常常出現在你的CD唱盤裡!

    文字|冉天豪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策劃主講人焦元溥。
    音樂新訊

    「愛聽秋墳鬼唱詩」 聆賞古典樂的「鬼腔鬼調」

    鬼故事,總蘊含著人們無限的想像力,不但古今中外人人愛聽,在藝術中,也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不斷表現著。為此,NSO音樂諮詢焦元溥特別以音樂與文學的連結,規劃一場以「鬼」為主題的講座音樂會,在農曆鬼月過後一起迎接西洋萬聖節。 作曲家如何以音樂詮釋鬼魅?焦元溥選了舒伯特的《魔王》、華格納的〈期限已到了〉選自《漂泊的荷蘭人》、伊撒意(E. Ysae)的《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及李斯特的《雷諾兒》共四首作品為例,將作曲家的手法抽出、彈奏與解說。如此一來,什麼樣的音階和調性代表陰暗?什麼音響、音程與旋律來代表魔鬼與地域?那種陰冷悲涼、不寒而慄的效果究竟如何表現?都將一一在音樂會中剖析。特別的是,為了讓觀眾貼切了解音樂與文字的巧妙交錯,焦元溥顧及音樂速度與押韻,選擇將《雷諾兒》的文字翻譯為中文,除了精雕細琢之外,更邀請了演員張艾嘉前來擔任本曲的朗誦角色。 雖然這場講座音樂會只是在演奏廳進行,但演出人員卻是「鑽石組合」,除了主講及朗誦之外,還有小提琴家李宜錦、男中音王凱蔚加上鋼琴家嚴俊傑。最不可思議的是,演出者對講座音樂會重視的程度讓他們竟提前兩個多月即開始排練。三百多人的小廳就像是個溫馨的小聚會,而沙龍形式的鬼故事更適合一同促膝聆聽。

    文字|李秋玫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看,跳舞的人

    那一夜,我在兩廳院廣場,滑輪板高高飛過藍色琉璃瓦。一場極限競賽的盛會吸引了數萬人在酷夏的夜晚裡,隨樂音搖擺吶喊。廣場一角,忽然響起和舞台反方向的集體掌聲與喝采,兩廳院階梯旁,眾人圍著一位獨自跳舞的人,那是一位穿著夏威夷衫的老先生,一位六○年代的嬉皮,正跳著九○年代的嘻哈舞步。 我很喜歡那個晚上沸騰的搖滾樂聲裡,那個不斷旋轉的銀白頭髮,他不斷變換舞步,彷彿身體裡有一雙翅膀。這個一個人的舞會裡,最後只吸引來兩個伙伴,一個咯咯直笑的四歲小女孩和一名敞開手臂的流浪漢。 其他人都不跳舞了,都只是看跳舞的人。 我回到辦公室裡,案上正在處理訪問《幸運兒》導演黎煥雄的稿子, 訪問中黎煥雄說:「你的自由,由你的恐懼來決定,那對翅膀就是內在恐懼的具現。」如果是這樣,剛剛那個廣場上,大部分的人都失去了翅膀,他們選擇了不害怕,沒有從群眾裡出走,沒有離開身體去冒險。於是,都只是看跳舞的人。 這個晚上,我又再翻了一次幾米的《幸運兒》繪本,書裡的最後一頁圖,是柏油路與斑馬線黑白分明的畫面,那個充滿暗示性的白色方向箭頭攫住我的視線。是的,幸運兒講的不是幸運,而是方向,你決定往那裡走,就決定了路上不一樣的風景。 我們在這一期的《幸運兒》的專題企畫裡,試著走出一貫製作的模式,《幸運兒》的故事,在現實裡可以有怎樣的延伸: 告別十年空少生涯,毛遂自薦進入電影圈的趙文瑄; 拋開法學世家傳承,勇敢追求指揮家夢想的焦元溥; 放下西北大學碩士,打造國片賣座新紀錄的李耀華。 他們不當人人稱羨的「幸運兒」, 在人生道路上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勇敢尋找自己身上的新翅膀, 也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新天空

    文字|盧健英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 焦元溥與俄國大提琴家顧德曼合影。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法學世家走上指揮之路

    焦元溥 青年轉業飛往音樂天空

    出身法學世家,甫自美國佛萊契爾學院取得法律外交碩士的焦元溥,其實最大的夢想是「要當一名優秀的指揮家!」,十五歲就開始發表樂評的他,現在更想進一步報考歐洲音樂學院修習指揮,對他而言,音樂才是他真正想走的路!

    文字|鄭淑瑩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 波哥雷里奇
    藝號人物 People

    保持自我,才是人間最艱困的挑戰

    鋼琴家波哥雷里奇給人的印象常是驚世駭俗,離經叛道。與波哥雷里奇相處七天,樂評人焦元溥認為,他忠於音樂,忠於自己,他的叛逆正來自於他的忠實於音樂,他的駭俗則來自於他的忠實於自己。「他關懷的核心仍然是音樂,而且只有音樂。他對樂曲的深入研究,更讓人嘆為觀止。」

    文字|劉名正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藝號人物 People

    台上台下,秀出真實自我

    來自法國的知名鋼琴家提鮑德,以精湛的技巧與詮釋揚名世界樂壇,十月初時應國家交響樂團之邀,在「馬勒系列」第二場「愛在雲端中」音樂會中,與樂團演出李斯特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除了琴藝過人,提鮑德的時尚品味與優雅舉止,也為人津津樂道,屬於偶像級的鋼琴家。樂評人焦元溥早在提鮑德訪台之前,特地到法國波爾多進行專訪,為本刊讀者挖掘出許多提鮑德琴鍵下的秘密。

    文字|焦元溥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鋼琴家鄧泰山
    音樂

    防空洞裡的鋼琴王子

    二十五年前,來自北越的鄧泰山,擊敗波哥雷利奇,奪下華沙蕭邦鋼琴大賽首獎。曾在防空洞中練琴的他,「每天早上練琴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拿棍子把老鼠從鋼琴裡趕出來。」在睽違台灣十餘年後再度訪台演出,鄧泰山將帶來拿手的蕭邦曲目以饗樂迷。

    文字|廖俊逞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為蕭邦慶生 國內樂壇熱鬧滾滾

    三月一日是蕭邦的生日,適逢「鋼琴詩人」的兩百週年冥誕,國際樂壇從年初即展開一連串的慶祝活動。台灣樂壇從二月底開跑,系列的、單場的紀念音樂會,各路名家輪番上陣,講座、廣播也紛紛出籠,今年台灣也「非常蕭邦」!!

    文字|李秋玫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 焦元溥對音樂的執著與熱情,讓他展開了馬拉松式的鋼琴家訪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焦元溥 用熱情執著跑完音樂馬拉松!

    《遊藝黑白》其實不是我的著作,而是受訪鋼琴家的作品;我只是一個興奮又感動的見證者,把所見所聞的諸多故事記錄下來,讓那些話語能夠由聲音變成文字,留下原本該消失的美妙片刻從台北、波士頓、紐約、巴黎、波爾多、維也納、倫敦、莫斯科、馬德里、漢諾威、慕尼黑、柏林、漢堡、科隆、香港的餐廳、咖啡館、琴房、教室、旅館房間和鋼琴家客廳,到每一位愛書人、愛樂人的手上。 ──焦元溥自序

    文字|李秋玫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嚴俊傑
    音樂

    嚴俊傑 用琴聲捕捉戀人的騷動靈魂

    年輕肯學,謙虛又率真的個性,是現任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的指揮呂紹嘉給嚴俊傑的評語。而三年前在台灣開獨奏會,樂評人焦元溥對他表現記憶猶新,他說,在該場音樂會上,嚴俊傑以高超的技巧營造出奔放的幻想世界。此次嚴俊傑的獨奏會以「熱情、戀人、貝多芬」為名,年輕卻心思敏銳的他,要以琴聲讓樂迷感受同樣敏感卻又難以捉摸的貝多芬。

    文字|廖俊逞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樂來樂想》 焦元溥著  聯經出版
    藝@書

    《樂來樂想》 穿梭樂海串珠玉

    焦元溥的大腦儲存資訊的方式應該異於常人,才能把看起來不相關的事物串連起來。不妨試試看,你能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美國作曲家梅諾第的歌劇《電話》、巴黎聖母院管風琴師維爾奈的《西敏寺之鐘》和蘇打綠的《無與倫比的美麗》三首作品嗎?這種看似無稽但又言之成理的跳躍,正是焦元溥隨筆的一大特色。

    文字|吳家恆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

  • 其他

    聚焦長銷劇 PLAYground空總劇場4月開幕首推《小王子》音樂劇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靖嵐:用腳底板抓緊節拍,踩在音樂的震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