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比新版《動物園》 探討人際隔閡疏離
當年果陀創團推出阿爾比的《動物園的故事》,一舉成名深獲回響;四分之一世紀過去,導演梁志民再以此劇為劇團慶生,演出阿爾比親自改寫的○八年版本,以兩幕戲營造對比;並由實力派演員金士傑、顧寶明、姚坤君擔綱主演,令人期待。
當年果陀創團推出阿爾比的《動物園的故事》,一舉成名深獲回響;四分之一世紀過去,導演梁志民再以此劇為劇團慶生,演出阿爾比親自改寫的○八年版本,以兩幕戲營造對比;並由實力派演員金士傑、顧寶明、姚坤君擔綱主演,令人期待。
可以亮麗、可以憂鬱,可以豪放也可以溫柔賢淑這就是姚坤君,劇場中的百變女王,卻也是學生眼中教學卓越的表演老師。從理工科轉到舞台表演,姚坤君Follow her heart堅持自己的選擇,但理工科的分析訓練,也讓她在表演的實踐與教學上找到系統性的方法,一路走來,證明了自己的選擇
劇場,常常是男性編導的天下,但不可否認的,在台灣的劇場發展中,我們總是可以看到亮眼的女演員,讓觀眾留下銘心印象。從早年傳統戲劇舞台,到實驗戲劇、校園科班訓練,不同背景、不同路數的女演員,把台灣劇場的光譜渲染得繽紛多姿,而她們也在舞台,打造了屬於自己的Her/story
《QA》由蔡柏璋自編自演,並找來實力劇場演員姚坤君、黃士偉跨刀演出。全劇敘述結構如電影蒙太奇般,回憶和現實流動穿插,時空則隨著主角展開過往人生的追尋,從台北、倫敦到柏林。蔡柏璋說:「人類之間應該有更多共同性存在,我們對很多事情的提問是共同的,所以我一直想寫一個故事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連結在一起,傳達人類相通的情感。」
新編的《閹雞》在劇終前展現了一個戲劇情節的高潮將末,使得最後的場景潺動著感人的餘韻,而部分觀眾或許能從導演每個場景的轉換、布幕的升降與音樂的出入,感受到這樣徐緩的節奏與某種寧靜的本質。單就劇場呈現來說,已能令人滿足。
在文本的演繹上,導演呂柏伸忠實保留林摶秋所留下《閹雞》兩幕六場的情節之外,返回張文環小說的全盤架構,加強以原著小說女主角月里的角色鋪陳為主要脈絡。鑒於時代的隔閡,他擔心以現代觀眾的欣賞,是否難以接受、不易理解劇情的進展。於是,他委請國內知名編劇王友輝額外增加序曲、尾聲兩場,企圖還原並突顯原著小說當中女主角月里的那份追求情慾自主的毅力和決心。
記錄姚坤君演繹《求證》的過程 《演員功課》 姚坤君著 書林出版 如何成為一個好的演員?演員的基本功課是什麼?演員要透過什麼樣的技巧與練習,才能真正細膩且深刻地詮釋劇中人物?這些問題不僅是想要從事表演工作的年輕學子,希望獲得解答,成熟演員也必須在面對不同文本時,不斷地自我探索與詰問。綠光劇團前年推出David Auburn的《求證》Proof,吳念真說,這是一個絕頂聰明的劇本,這劇本是成就了劇作家、爽了觀眾但絕對可以整死演員。劇中女主角姚坤君,將演出過程詳實紀錄成《演員功課》一書,透過解讀文本結構,深入分析角色的內在世界,並以實例說明演員詮釋角色時,如何透過各種練習克服表演障礙,提供演員表演時的重要提醒與參考。(廖俊逞) 攝影家許培鴻的人生大戲 《牡丹亦白》 許培鴻著 相映文化出版 青春版《牡丹亭》巡演近百場,文學家白先勇從古典召喚出的這股「美」的力量,淋漓盡致地展現崑曲藝術,同時也將崑曲帶到歷史新高點。攝影師許培鴻在白先勇的大力支持下,歷經三年的創作累積,萃取出一份最細緻的後台創作。這本影像集,每張獨一無二的照片都是感動,台上台下,從小演員到主角,從化妝到貼片,從舞台搭設到拆台,從演出到閉幕,每個畫面背後都蘊藏著許多故事。許培鴻自述,如果每張照片都代表著一齣戲,那麼後台也同時進行著許多戲碼,活生生的戲。而三年,不算長,但是三年記錄一部戲,那可是一部人生大戲。(廖俊逞) 寫他人也寫自己,桑塔格的精神自傳 《土星座下》 蘇珊.桑塔格著 陳思逸、陳耀成譯 麥田出版 集評論家、小說家和舞台劇導演於一身的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被譽為是美國最重要的文學家,這不僅僅是由於她的聰明才智,還有她作為一
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二度執導《馬克白》,捨棄第一版充滿東方元素、形式化表演的風格,決定回歸寫實風格,因為「莎劇被留存到當代,即意味其共鳴度是高的,無須在地化,且搬演本身就是一種詮釋」。全劇由五名演員來演繹所有角色,將主軸放在男人與女人的角力中。
《手牽手紀念日》改編自好萊塢劇作家法蘭克‧基羅伊(Frank D. Gilroy)的舞台劇本The Only Game In Town,曾拍成電影,由伊麗莎白.泰勒、華倫.比提領銜主演。這回由名編導吳念真動手改編,由羅北安執導,姚坤君、王維明主演,把場景從賭城搬到高雄,搬演一場熟男熟女的滄桑愛戀。
百老匯熱門劇碼、曾被改編成電影《證明我愛你》的劇作《求證》Proof,將由綠光劇團首度搬上台灣舞台。故事描述一位數學家與其小女兒間錯綜的情感,全劇結構緊密,將由柯一正與羅北安執導,姚坤君擔綱女主角。
那是一九八一年秋天,我走在巴黎六區的哈斯派依大道上,從學校要搭地下鐵回家,我低著頭走路,不經意抬起頭來時,我看到,我當下便確定是你,只有你才有那樣的一張臉,你已在戲劇界變成像神一樣的人,貝克特先生?
翻譯改編的中文版演出裡,導演刪除了台灣觀眾可能較為不熟悉的名詞和部分史實,更捨棄了語言詩意的風格,採取較為口語的方式,企圖讓不熟悉契訶夫的觀眾能夠「聽懂」。然而,過於口語甚至俚俗的語言模式,犧牲了角色的特殊氣質與戲劇時空背景的特定指涉,有時候不免讓人錯愕,「契訶夫」的味道因而流失。
李立亨認為紅樓劇場「一有表演,就像個馬戲團,讓人著迷於把新鮮的想法立體化。」不過,台灣沒有批判性的政治劇場,台灣觀眾娛樂的選擇很多,演員劇場個人呈現的文本內涵不管有多批判,有多辛辣,大概都比不上現實生活裡的媒體報導與立法院亂象。李立亨期待有人能砸下大錢,以更強、更大的製作能力與預算,來測試台灣多元劇場的可能性。
美國表演藝術工業嚴謹,自有人才供需,所以早有一套制式的教學做法傳承,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遵循一套「好用的公式」。台灣的工業鬆散,觀眾要求不高,市場需求小,因而有許多導演人材不是流失,就是在原地徘徊。但是即使一開始沒有招牌響亮的導演老師主導校園製作,單純以演員角度考量的劇場創作,其實不難發現創意的「奇蹟」與「生機」,學問在於如何引導而已。
語言,本是一個演員所用以呈現其表演的重要元素與工具,但台灣演員卻普遍呈現了語言駕馭能力的欠缺,問題出在哪裡?又該如何解決?本刊特邀本身即是專業演員、亦是表演老師的林如萍、陳惠文與姚坤君,在戲劇學者周慧玲的引言主持下,從她們的表演與教學經驗出發,闡述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如何「循序漸進」進行劇場表演人才的養成過程,是從校園到業界都普遍感受到的共同問題。而有心培育下一代表演者的老師們,無論是著重具體技術的外在指點,或是強調自我覺察的内在養成,對於所謂的「專業」表演教育理想,也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不妥協的教學態度。
台大戲劇系講師姚坤君,是目前劇場界備受期待的實力派演員。從土木科系出身,到半路出家栽入戲劇天地,從接受學院、舞台專業訓練的洗禮,到現在嘗試不同表演型態的挑戰,姚坤君以演出與教學經驗雙管齊下,充實自己,也造福學子。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