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華
-
大陸劇場
抵觸與互滲
在趨近世紀末的同時,九八年大陸劇場在現實的運作中,主流文化與大衆文化旣緊張對峙又暗中結盟,先鋒戲劇與商業戲劇旣相互對立又相互滲透。這種複雜的文化衝突與文化糾纏,正是舊的已去、新的未來的過渡時期的文化表徵。
-
交流道
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與「重」
中國旅程II(Journey to the East九八)演出已在元月二十五日落幕。張平、賴聲川、林奕華、林兆華、王景生、張獻、邱金海、蔡明亮、王純杰、黃柏武、魏瑛娟、榮念曾共十二位創作者,客居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依著「一桌兩椅兩名演員」的遊戲規則,各自交出了一齣二十分鐘的作品,除了邱金海因忙於電視劇後製作業未到場,其餘十一位導演均親自監督自己的作品上演,並參與演後座談。
-
焦點
飛到東京的《鳥人》
由北京人藝製作、林兆華導演、轟動大陸的名劇《鳥人》,即將登台。關於《鳥人》的內容,大陸作家陳祖芬如此詮釋道:「如果說芸芸衆生願意關在思維的籠子裏,那麼權威願意關在自己思維的籠子裏」(見本刊第八期《鳥籠中的人》)一九九三年春,日本第三代小劇場導演坂手洋二於北京見到此戲,大感興趣,於是回到日本製作了東京的《鳥人》
-
大陸劇場
是,或者不是 看北京人藝上演《哈姆雷特》
林兆華導演的《哈姆雷特》,側重點不是王室鬥爭,而是自我鬥爭──每一個人一生都要面對大大小小的自我選擇:To be, or not to be。從這個意義上講,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
大陸劇場
中魔的浮士德和發瘋的林兆華
在中國首次把歌德的《浮士德》搬上舞台,無疑是一次抗爭。不僅是劇組全體人員對冗長難啃的劇本發起的抗爭,也是對變化莫測的話劇市場和觀衆的需求所作的抗爭。──摘自《浮士德》演出節目單前言
-
交流道
小劇場的三方聚會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中旬,「'93中國小劇場戱劇展曁國際硏討會」在北京召開,台灣、香港有二十多位小劇場工作者參加這項活動。趁此難得的機會,林克歡邀集了兩岸三地小劇場工作者在「演劇硏究工作室」聚會座談。
-
大陸劇場
不拘成法 拔出流俗
舞台上,他把希特勒變成女人,他讓人人都是哈姆雷特,除了探索表演的多種可能性及文化的指涉性外,他的傳統寫實主義戲劇也有深厚的功力。
-
交流道
北京的「地下劇場」 關於牟森、「戲劇車間」及《彼岸》的演出
沒有宣傳,沒有新聞,沒有申請批准,沒有贊助,沒有門票,沒有樂捐箱,來自大陸各地的「盲流藝術家」,在北京開創了自主的劇場文化。來自台灣的楊渡,見證了這場動人的演出。
-
大陸劇場
化經典為前衛 《中國孤兒》與《趙氏孤兒》同台輝映
我國元雜劇作家紀君祥創作的《趙氏孤兒》,於五百年後由法國名作家伏爾泰據以創作《中國孤兒》,自一七五五年在巴黎正式上演以來,一直是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一九九〇年七月,在一項中國比較文學會上,林兆華導演首次將伏爾泰的「孤兒」引渡回到中國舞台上,他選擇兩個經典劇目的某些片斷,經過並列對校等前衛化處理,使兩劇各自固有的經典價値守則和藝術模式同時被顚覆、被肢解,在揚棄和重組中再造一個「物種」。
-
大陸劇場
鳥籠中的人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新戲《鳥人》
如果說芸芸衆生關在權威思維的籠子裡,那麼,權威也關在自己思維的籠子裡。這種自築鳥籠式的崇拜癖,從膜拜皇帝到創造偶像,流傳著,傳染著。《鳥人》中的三爺、丁保羅,是你,也是我
-
專題報導 Feature
人與木偶 北京上演《羅慕路斯大帝》
如果素以怪誕著稱的廸倫馬特還健在,看到中國人把他的怪誕發展到更怪更誕,會不會目瞪口呆,抑或是怪誕之怪誕如同否定之否定,負負得正?
-
專題報導 Feature
小圈子的荒誕熱 1991年大陸戲劇評點之一
一九九一年年初,中央戲劇學院的師生們接二連三地推出五台荒誕劇: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果陀》,尤涅斯柯(Eugene Ionesco)的《椅子》、《禿頭女高音》,哈洛德.品特(Harold Pinter)的《情人》、《風景》等。大陸從六十年代開始介紹荒誕劇,研究文章斷斷續續發表了不少,但搬上舞台的卻寥寥無幾,如此集中地搬演荒誕劇,可以説是破天荒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