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黑夜白賊

相關文章 16 篇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家,「好久不見!」

    國族歷史如軸, 家族私史如卷, 家族書寫宛如一只座標, 作者攤開「家」這張航海圖時需要冒險的勇氣, 因為這是深掘家庭秘密的探險, 也是一趟開啟發現自我的航程, 旅程結束卻也是全然的新生。 在西方的舞台上,從希臘悲劇到當代戲劇, 劇作家無不從家族的崩裂探索時代的變更, 從最小的關注點影射最大的社會層面。 在台灣的劇場裡,劇作家紀蔚然的作品與時代亦步亦趨, 從九六年《黑夜白賊》起,掀起書寫家族的劇場作品風潮, 許多創作者紛以不同族群、不同世代、不同性別切入, 凝視「家」這個主題,且提供我們一個獨特格局視野的想像。 家,果真是人生舞台永遠的三稜鏡, 一個家族的故事搬上舞台, 似乎就折射出千萬家族的故事, 讓你看戲,也看到自己、以及你的家 家,「好久不見!」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紀蔚然認真表示:「會寫這齣想要探討的,是台灣社會討論很多事都是很制式的、淺薄的反應。」
    焦點專題 Focus

    脫去笑的外衣 憤怒依舊蠢動

    《拉提琴》不像過去的本子,潑辣直接,到底這齣戲是要說什麼?紀蔚然抽著菸,在沙發上側身而坐,一下子把右腿疊在左腿上,一下子又把左腿疊在右腿上:「戲裡的史文龍和劉三是台灣社會的兩個典型,我想探討的是台灣知識分子的困境。」

    文字|萬金油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簡文彬時代與紀蔚然障礙

    因為簡文彬,我們有機會重新或第一次,全面地、認真地認識馬勒。 馬勒的一生過得不順,在許多生命的重要時刻,不是遭逢家人過世的打擊,便是樂壇同儕的排擠,以及病魔過早的纏身;生前以指揮家之名獲肯定,死後方以作曲家揚名,他所處的年代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交替之際,在作曲家短短五十餘年的生命裡,對「末世紀」生死繁枯的疑惑,都寫在九部交響曲、外加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中。馬勒說:「我的時代終將來臨。」一句話裡,作曲家的寂寞與豪情盡在其中。 這一次的「發現馬勒」系列,號稱是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簡文彬超過十年的醞釀,這位近年來不斷端出「全套」系列挑戰台灣音樂會慣例的指揮家,也正透過一連串的節目規畫、曲目安排創造「簡文彬時代」。他不斷地思索樂團存在的本質問題,並試圖以實踐來尋找答案:「服務!為專業服務,也為社會服務。讓NSO成為是被社會需要的。」於是我們在音樂廳裡看到NSO與跨界藝術家的合作,我們也看到走出音樂廳殿堂,在太魯閣山腳下與樂迷共度的NSO。「簡文彬時代」的來臨,不只是復活了馬勒,一個勇於和社會對話的指揮家,也復活了樂團在社會裡存在的意義。 本來是為了「發現馬勒」而製作此期的專題,但「發現簡文彬」似乎成了採訪過程中另一個有趣的部分。這位不修邊幅,笑聲粗獷的青年指揮家沒有他所說的那麼「簡單」,在很多簡單的細節裡,讓人看到他的認真和仔細,他可以從書包裡掏出零散的紙頭,但卻在紙頭裡看到他無時無地對樂團管理的思考;他在回答問題時,是謹慎緩慢的,但一旦確定了,就會出現他充滿爆發力的手勢和語氣。 除了「簡文彬時代」之外,「紀蔚然障礙」是十一月台灣表演藝術舞台上另一個矚目的重點;這位台灣最「職業」的劇作家自一九九六年起以《黑夜白賊》開始他的「家庭三部曲」,隨著社會、時代的變化,在「家庭三部曲」裡陸續呈現了家庭價值從虛匱、背叛到崩解的時代狀態,十一月十八日起在國家劇院演出的終部曲《好久不見》,由馬汀尼執導,林強擔任音樂設計,「家庭三部曲」的完成,將標舉著台灣當代戲劇發展中被嶄新定位的「紀蔚然障礙」一道難以跨越的戲劇創作高度。

    文字|盧健英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無可奉告》以一群永遠「不具體表達」的人,進行語言的節奏實驗。
    台前幕後

    帶刺的語言

    關於創作,紀蔚然認為一個好作品必需要「帶刺」,也許立場不夠政治正確、也許論調不為人所接受,可是一個不帶刺的作品,就是一個甚麼都沒有的作品。一個作品若只想討好觀衆,就容易喪失自己的特色。他想看到帶刺的作品,也堅持寫出帶刺的作品。

    文字|黃麗如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通俗文化到舞台黑盒子

    家,劇場裡永遠的三稜鏡

    誰家的那本難唸的經,值得搬上舞台,演給大家看? 是易卜生那鬧婦女革命的《玩偶之家》?還是預告家庭價值崩解的《黑夜白賊》? 是把家族與國族鎔於一爐的《京戲啟示錄》?還是女人發聲的《記憶相簿》? 一個家族的故事搬上舞台,似乎就折射出千萬家族的故事,讓你看戲,也看到自己、以及你的家。

    文字|丁文玲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紀蔚然障礙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家的主題,如何從《黑夜白賊》的「代父」,到《也無風也無雨》的「弒父」,到《好久不見》的「無父」,做了完整的開展,而家這個主體也從(假)堅固、出賣(背叛)、以至於支離破碎;而人的存在掙扎,也從家庭的裂殼,社會的暴力,提昇到存在的層次。悲劇的陰影籠罩不去。多年前,偉大的跳遠選手貝蒙在奧運會中創下高懸的紀錄,後世難以打破,稱之為「貝蒙障礙」。我們則可以說,「家庭三部曲」已經構築了台灣現代戲劇史上的一道「紀蔚然障礙」。

    文字|江世芳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紀蔚然眼中所見的、幾十年來台灣家庭關係的變遷,每個人都成為一塊飄浮的碎片。圖為《好久不見》排練現場。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好久不見》中的萬語千言

    好久不見,是潘越雲唱過的一首歌,「讓一聲好久不見/代替我萬語千言」。有一天,紀蔚然這樣哼起來,因此有了一齣叫做《好久不見》的戲,那其中的人們,生活像一張快照,生命如同碎片,他們說起好久不見,心裡卻撇撇嘴,能不見就不見。《好久不見》,其中有那萬語千言。

    文字|許正平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繼《黑夜白賊》之後,紀蔚然延續「家庭」的命題,再度推出《也無風也無雨》,劇場界與觀衆的期待是可以理解的。
    戲劇

    破除「修身齊家」的千年魔咒

    在本地劇場充斥著關於情愛、身體、歷史的「大」論述的情況下,《黑》劇與《也》劇雖不足以挽回「家庭」這個命題被八點檔肥皀劇濫用糟蹋的情勢,但或許可以提醒劇場創作者與觀衆「以小見大」的可能。

    文字|陳正熙
    第73期 / 1999年01月號
  • 《黑夜白賊》藉著家庭中光怪離奇的事件,表現一個母親在一個家庭裡的樣態。
    劇場思考

    說「母親」,何必太沉重?

    當代台灣劇場的母女關係往往被塑造成親密仇敵,基調沈重,而且常不小心就流於討論,忘記了以戲劇的手法包裝。討論母女關係的戲,有輕盈的可能嗎?

    文字|黃麗如
    第110期 / 2002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複合風

    家族再聚,卻見分裂

    前兩部《黑夜白賊》與《也無風也無與》,皆從一個家庭開始,然後逐步呈現它的崩解。但在《好久不見》中,紀蔚然則選擇逆向操作。

    文字|傅裕惠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紀蔚然目前著手爲金士傑量身定做新戲《一張床四人睡》,由創作社製作演出。
    異人館

    揭自己的瘡疤 遊「戲」人生紀蔚然

    從《黑夜白賊》的父親僅剩「虛位」,到《也無風也無雨》的父親「蒸發」成謎,紀蔚然不僅自問,也遭受外界多方的質問,「一般劇作者都在揭露別人的問題,我則是揭自己的瘡疤。」不過他或許就是要藉著藝術作品,掀起令人瞥見都要驚訝不已的「衝突」內裡,才凸顯出他的「異色」風格吧?

    文字|蔡依雲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 紀蔚然編劇的《黑夜白賊》「是一齣有點通俗的反通俗劇。」
    台前幕後

    《黑夜白賊》的聯想

    《黑夜白賊》的前身爲一電影脚本。和屛風表演班與李國修擅長的劇種相較,雖不致南天北地,但在結構或基調上,卻有許多不同。編劇紀蔚然自己爲讀者寫下了有趣的搬演過程。

    文字|紀蔚然
    第44期 / 1996年06月號
  • 《黑夜白賊》的成績,令人對徐譽庭未來的導演作品充滿期待。
    新秀登場

    從「打雜」走向導演之路的徐譽庭

    屛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刻意栽培的女弟子徐譽庭,日前才以舞台劇正式處女座《黑夜白賊》,獲得許多肯定。從室內設計工作、劇團打雜、製作助理徐譽庭靠著持續的努力,一步步由學徒走向了導演之路。

    文字|黃德齡
    第47期 / 1996年10月號
  • 衣櫃在戲中有特別的指涉,但是象徵的「功能」還未竟全功。
    座談會

    家.祕密.通俗劇 《黑夜白賊》座談會

    紀蔚然編劇的《黑夜白賊》,由李國修所栽培的女弟子徐譽庭導演。在巡演的過程當中,一般認爲這是屛風表演班相當重要的製作。針對這齣以一宗珠寶竊案,逐步暴露出家族祕密的「『反』推理劇」,以下座談會的發言分別從劇本結構、製作及導演手法,進行了深度的討論。

    文字|周思芸、李立亨
    第46期 / 1996年09月號
  • 《黑夜白賊》的家庭成員,每人都像一座孤島般的寂寞。
    戲劇

    《黑夜白賊》的這些人和那些人

    劇中「陰陽怪氣」的老厝,潛伏著人性的弱點和秘密,開始時的各類水聲,祇是個預警,家裡的每個成員都像一座孤島,無法溝通,心事祇能向天和海訴說,於是一步一步邁向沈淪。

    文字|王亞玲
    第46期 / 1996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集傳統之大成,開未來之新端

    其實,所有開新端的作品,也並非完全抛棄傳統,毋寧是在旣有的成績上針對某一方面予以創建、革新。要想集大成,首先必須對過去的傳統有所把握才成。我們也有一個不薄的傳統,除了將近百年的現代戲劇之外,還有數百年的傳統戲曲及生命力依然旺盛的地方戲曲在那裡,再加上我國現代戲劇所繼承的那一個久遠的西方傳統,這一切加在一起,遠遠超過了西方的當代新潮。

    文字|馬森
    第45期 / 1996年08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

    李秀珣與不受既定想像束縛的「石岡媽媽劇團」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劉江濱與從小扎根的「新竹青年國樂團」、「竹塹國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