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力維耶.杜伯的《牧神》做了四個新的版本,把尼金斯基當年的醜聞變奏、諧擬、重現,建立一個廿一世紀的牧神美學。(Patrick Sagnes 攝 「舞在八月」舞蹈節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巨星的動人丰采 胖子的牧神美學

2008柏林「舞在八月」舞蹈節

今年歡慶二十周年的柏林「舞在八月」(Tanz im August)舞蹈節,知名舞團與大牌編舞家雲集,歷史經典與狂飆創意齊聚。旅德作家陳思宏躬逢其盛,特地為本刊介紹此次舞蹈節中的三檔精采舞作,有美國後現代舞蹈大師崔莎.布朗的經典重現,顛覆舞者刻板形象的胖子編舞家奧力維耶.杜伯的新版《牧神》,以及加拿大近年備受矚目的戴維.桑皮耶充滿挑釁的《溫柔一點!該死的!》。

今年歡慶二十周年的柏林「舞在八月」(Tanz im August)舞蹈節,知名舞團與大牌編舞家雲集,歷史經典與狂飆創意齊聚。旅德作家陳思宏躬逢其盛,特地為本刊介紹此次舞蹈節中的三檔精采舞作,有美國後現代舞蹈大師崔莎.布朗的經典重現,顛覆舞者刻板形象的胖子編舞家奧力維耶.杜伯的新版《牧神》,以及加拿大近年備受矚目的戴維.桑皮耶充滿挑釁的《溫柔一點!該死的!》。

對於愛好表演藝術的人,夏天的柏林其實少了很多樂趣,因為很多劇團音樂放暑假,就算有表演,在沒空調的夏日劇院看表演實在讓人提不起興致。但是今年歡慶二十週年的「舞在八月」(Tanz im August)則是夏末的驚嘆號,各國知名舞團齊聚柏林,從八月十五日到卅一日,每天都有各類精采舞作上演,觀眾熱情回饋,每一場舞作開演前都有許多向隅的觀眾拿著「我要買票」的字卡在劇院外徘徊。

這個德國最大的舞蹈節今年大牌編舞家雲集,擔任開幕表演的阿喀郎.汗(Akram Khan)、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奧力維耶.杜伯(Olivier Dubois)等接力演出,另外還有許多正在竄出的編舞家作品。大師作品贏得十多次的謝幕,新銳編舞家的作品就水準不齊,柏林觀眾嚴苛出了名,看不下去中場走人是小事,謝幕時大聲發出喝倒采聲的情況也不少。我今年看遍大小舞作,發現看大師就是去享受成熟的舞蹈語彙,看新銳編舞家就是去看創意,因為這些很可能都是明日的巨星。以下,我就挑幾場特別受歡迎的表演來介紹。

編舞傳奇回顧展:崔莎.布朗

我第一次親眼看到崔莎.布朗的作品,是在二○○六年德國卡賽爾的第十二屆「文件展」(Dokumenta)。在這個每五年舉辦一次的藝壇大盛事裡,布朗做了一個名為《森林底層》Floor of the Forest的大型裝置作品,舞者在衣服與繩子交織而成的懸吊空間裡即興舞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這次布朗來參加「舞在八月」,帶來五個作品,從一九七一年的《堆積》Accumulation到二○○三年的《現在式》Present Tense,一次讓舞迷們回顧布朗精采的編舞生涯。

布朗崛起於上個世紀實驗劇場、舞蹈風起雲湧的六、七○年代的紐約,她在一九七○年成立了「崔莎.布朗舞團」(Trisha Brown Dance Company),以後現代的風格重塑現代舞,影響舞壇深遠。當晚的第一個表演作品是布朗的經典舞作《堆積》,當年是她親自上場獨舞,現在則是由年輕女舞者擔任。《堆積》簡短極簡,舞者的身體擺出簡單的手勢隨著音樂擺動,隨著音樂慢慢增加律動,不斷重複的肢體動作構成布朗此後作品的母題(讀者可在http://tw.youtube.com/watch?v=Q9BZ0hi2g6Y看到這支舞)。其實看布朗的舊作以現在的眼光看當然有點難瞭解為何她的舞作在七○年代的紐約是非常前衛的,但是當年她把日常生活當中最普通的人體動作挹注到舞蹈當中,在尋常公寓的屋頂上、博物館的外牆上跳舞,在現代舞史上舞出許多精采的篇章。

當晚的最後一支舞《現在式》,布朗以約翰.凱吉(John Cage)的鋼琴作品來編舞,身穿繽紛舞衣的舞者在舞台上以幾何的抽象排列,讓舞者在拉抬、伸展當中與凱吉的琴音配合,上了年紀的布朗以優美沈穩的肢體繼續建構她的美學。現年七十二歲的布朗在謝幕時親自上台接受觀眾的熱烈掌聲,一個從狂飆的紐約七○年代出身的傳奇舞者從自己的歷史作品當中走出來,讓今年的「舞在八月」多了許多向大師致敬的溫暖氣氛。

胖子的牧神變奏曲:奧力維耶.杜伯

燈暗之前,舞者還未出現在舞台上時,觀眾的腦裡如何勾勒即將映入眼簾的舞者?是如同這次在「舞在八月」裡演出大為轟動的德勒斯登「塞帕歌劇院舞團」(Dresden Semperoper Ballet)那些高挑俊美、身材比例完美的芭蕾舞者嗎?

奧力維耶.杜伯一走上舞台,事先沒做過功課就買票進場看表演的觀眾一定會傻眼:眼前這個胖子是走錯房間了嗎?是不是後台的工作人員啊?等一下,這個短腿的胖子還給我在舞台上脫光衣服!──我要退票!

大學讀的是外語系的杜伯,很晚才決定要進入舞蹈界,但是因為身型肥胖,起步又晚,一路受到的挑戰可想而知。但他決定以他自己的身體發展一套新的舞蹈劇場美學,一路與許多舞團合作,終於在二○○七年,他以作品《為了全世界所有的黃金》Pour tout l’or du monde得到了法國「戲劇評論工會」(Syndicat de la Critique)頒的評審團大獎,表彰他在舞蹈界的成就,一個以身體推翻所有傳統舞者形象的舞者,在舞壇找到位置。

這次他在「舞在八月」總共推出兩個作品,一是《為了全世界所有的黃金》,另外一個就是剛在今年的亞維儂藝術節登場的《牧神》Faune(s)。看《牧神》之前,不做點功課是不行的,否則大概就會覺得舞台上一個不會跳舞的胖子在那邊惡搞還暴露下體。一九一二年,芭蕾傳奇蘇俄舞者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在巴黎推出以德布西《牧神的午後》為音樂的芭蕾作品,描述半人半羊牧神遇到仙女的故事。但是舞作一推出就引起了風暴,因為舞台上的牧神很明顯地拿仙女的絲巾,做出類似自慰的舞蹈動作,當時的巴黎報紙筆戰不斷,是舞蹈史上很著名的醜聞之一。

杜伯以這段歷史為藍本,在自己的《牧神》做了四個新的版本,把尼金斯基當年的醜聞變奏、諧擬、重現,建立一個廿一世紀的牧神美學。第一個版本是電影,在黑白電影的語言裡,牧神變成渴求青春男體的怪叔叔(杜伯飾),仙女們變成網球場上四個俊美的法國男生,怪叔叔偷窺露出六塊腹肌的男生們打網球,後來跟其中一個男生買了穿過的球衣,在賓館裡做著自慰的動作。短片後,電影銀幕拉開,穿著緊身古典舞衣的杜伯在舞台上先來一段「經典」的歷史重建,在古典的氣氛與德布西的音樂裡與仙女們再現當年震驚舞壇的作品,當然還有牧神與絲巾的自慰暗示動作。然後古典的景片撤下,杜伯就在舞台上開始換裝,變成一個發出怪聲音、舉止瘋狂的牧神,還穿上高跟鞋神態怪異。熟悉尼金斯基的舞迷都知道,尼金斯基在一九一九年精神崩潰,被診斷出有精神分裂症後,一生從此與瘋狂共存。杜伯在舞台上時而裸露、時而朗誦尼金斯基的日記,穿著高跟鞋的段落也是以尼金斯基做過的事為底本,整個舞台就讓他盡情展現瘋狂,從現代電影、經典重現到最後的諧擬,杜伯重新建立了一個新的舞蹈美學,證明舞蹈不是總是要「美」,短腿大肚的胖子也可以跳舞。杜伯的美學充滿戲謔的張力,現場不少觀眾直接起身走人,在這個舞台上怎麼裸露怎麼惡搞似乎都很難引起醜聞的年代,杜伯的美學成功地建立小「醜聞」,謝幕時熱烈的掌聲與噓聲一起為他的美學做見證,新的牧神是個胖子,讓你看不下去但又很想看下去的胖子。

杜伯胖子在謝幕後與觀眾對談,一派輕鬆地面對各方質問,有種豁達的胖子哲學。《牧神》現在國際邀約不斷,尼金斯基的醜聞沒被遺忘,新的胖子牧神準備在各地讓更多觀眾起身走人。

挑戰視覺尺度的戴維.桑皮耶

在歐美舞台上看到裸體根本就是司空見慣,但是看完戴維.桑皮耶(Dave St-Pierre)的赤裸新作《溫柔一點!該死的!》Un peu de tendresse bordel de merde!,我彷彿被巨浪給拍打過,久久無法起身。《溫》是來自加拿大蒙特羅的卅二歲年輕編舞家桑皮耶關於現代烏托邦的三部曲之二,他這幾年成為加拿大法語區最受矚目的編舞家,以作品裡的大膽裸露與豐富的肢體層次聞名。

一開始,舞台上有一群戴著金色假髮的赤裸男舞者,跟觀眾揮手互動。很快地,這個「互動」演變成混亂的場面,這些男舞者衝破鏡框舞台,開始在觀眾裡「作亂」:滿場飛奔尖叫、爬到觀眾席的椅背、坐到觀眾的大腿上,開始整晚毫不停止挑釁觀眾的舉動。同時,一群女舞者開始拿起高跟鞋開始互砸,暴力的程度簡直就是真的打架。而這個大亂的場面不是只有幾分鐘,而是持續了非常久,我一直在想「夠了吧!」,但是一直都不結束,後來發現這就是桑皮耶的挑釁,要衝撞觀眾的視覺一分鐘哪夠,十分鐘太短,搞個卅分鐘還不過癮。例如一個女舞者面對一個男舞者跟一塊蛋糕,她問觀眾:「我該選這個男人還是這塊蛋糕?」觀眾當然鼓譟叫她選男人,但是,她卻「選」了蛋糕。她在舞台中央開始用下部去跟蛋糕做出性愛動作,這個女舞者與蛋糕的片段持續許久,直到女舞者整個身體被蛋糕、巧克力包覆,然後她問觀眾:「誰要這塊蛋糕上的櫻桃?」

出聲要櫻桃的觀眾接過櫻桃,也接下了無盡的孤獨。整齣舞作充滿了舞者口中滔滔不絕的語言、赤裸的身軀、看似胡鬧的場面、往自己臉上用力摑掌的舞者,所有所有的元素都讓我感到非常孤獨,不見溫柔,就是荒謬之後,荒蕪。

最後,舞者們拿出水罐往自己身上澆,直到整個舞台充滿水,然後脫光衣服的舞者開始在舞台上瘋狂游泳,這一游,又是許久許久。

《溫》在今年的「舞在八月」大受歡迎,不過這種尺度大膽的舞作進台灣劇場的機率大概很低,立委可能會開記者會,警察會衝入劇場抓人。跟我一樣很愛這種挑戰視覺的舞迷可以去youtube看一下排練時的片段與導演訪問(http://tw.youtube.com:80/watch?v=JrA9QYrc8V4),順便期待台灣面對藝術時能更開放,或者說,更溫柔一點。

「舞在八月」除了我介紹的這三齣,當然還有很多精采的其他作品,例如來自法國南錫的「洛林芭蕾舞團」(Ballet de Lorraine)以作曲家Simon Stockhausen的音樂作品為本的作品《頌歌》Hymnen,則是一場以舞者身上的顏色來做象徵的精采舞作。舞節二十週年風光落幕,展現的高人氣讓主辦單位有信心,明年的八月會讓更多舞迷瘋狂。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