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序
-
交流道
仙人洞「修练」记
六〇年代美国的爱荷华写作计划,云集多位中国作家进修、研讨,影响深远可见于这些参与作家的文章中。九七年的「仙人洞国际剧作家工作场」定名为「亚洲之声」,真正参与的亚洲作家仅只五人,风华虽减,剧作的交流、观摩方式却値得借镜。作者受邀亲身体会工作场的运作,深入说明剧作家和读者、演员、导演的互动。
-
追忆与悼念 In Memoriam
姚一苇走了!「太可惜啦!」
四月十一日上午十时卅二分,戏剧学者姚一苇因冠状动脉阻塞突发于台大医院病逝,享寿七十五岁。
-
交流道
一次丰盛的戏剧大宴
「'96中国戏剧交流曁学术硏讨会」终于在去年的八月在北京召开了。硏讨会有十多场的观摩演出,与针对演出的座谈,从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出华语剧坛的现在趋势。
-
回想与回响 Echo
大陆对台湾戏剧的硏究
虽然我们不一定同意他们挑选的剧作家和剧本是否具代表性,虽然我们对其中个别作家的评介可能会感到许多疏漏或什么。但是,他们的这种努力──特别就戏剧方面而言──似乎是台湾所欠缺的。
-
剧场思考
戏要有「交流」才好看 与高行健谈表演与编剧艺术
「没有文字语言便没有办法思考,除非是写舞剧;你写话剧,你写思想,一定要有语言。这种语言和写小说的语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它绝对是非描述性的,一描述就完了;一定不能是解说性的。在小说中可以,在戏剧中绝对不可以」 ──高行健──
-
戏剧
《心戏之旅》的旅程与旅情
整体来说,「优」在印度的三个月的确没有虚度。《心戏》的广度、深度、复杂度都超越以前的《老虎进士》、《巡山头》、《水镜记》等作品。
-
回想与回响 Echo
漫谈A.R.T.的ART
A. R. T.《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中最令观众激赏的场景与表演,大概是由玻璃屛所构成的镜子与镜子里外的真人和映像配合的戏。这个有趣的设计加强了皮蓝德娄原著的真、幻难分的思辨与意趣。另外,《麋鹿国王》则是个美丽的大集锦──有精彩的服装、面具、头饰的造型,皮影和偶的穿揷,现场单人乐队的伴奏,格律化(stylized)的表演等等。
-
戏剧
小李子是不是小骗子?
这次在国家剧院演出的《小李子不是大骗子》是国内儿童剧场中少见的大制作,不过,《小》剧仿佛并不是真正为小朋友创作的戏。
-
焦点
《骆驼祥子》的旧颜新貌
这次中华汉声剧团在台北推出的《骆》剧是采用秦在平依「人艺」的演出整理的剧本,而施以「加头、添尾、除毛」的小手术。
-
戏剧
谁的《海鸥》?
我看了两晚的演出,对于导演、演员、灯光、布景、服装等各方面都很欣赏,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究竟少了点什么呢?是否就是契诃夫说的喜剧和闹剧的因素?是否因为导演将《海鸥》处理得太过「层次分明」,把整个戏「变成了众音齐奏的交响曲」和「名家的山水巨幅」了呢?也就是说处理得太过严、紧了,因而失去原有的「看似平板芜杂」的自然呢?
-
戏剧
「补天」计划补了什么?
大师的身教,朴素的美学观,废物利用的方式,都有値得我们学习之处。现在,大师身已远;彼德.舒曼带给台湾的是一阵来去的风?还是一粒即将发芽的种籽?
-
交流道
「当代华文戏剧创作国际研讨会」的花与果
这次会议提示了华文剧作的共同问题──方言、戏剧语言、懂与不懂,以及各地华文戏剧发展现况──大陆的「课本剧」、澳门的「老人剧场」、深圳希望出现「杂种剧场」‥如果说,这些讨论如繁花绽放;那么,成立「世界华文戏剧硏究学会」就是期待茁壮的果。
-
专题报导 Feature
教育剧场:理论与实践 教育剧场硏习会侧记
中华戏剧学会经过了一年多的筹备,得到了文建会、教育部、妇联会及国家剧院等单位在经费上及场地设施上的援助,请来了美国纽约大学的施罗尔和施南茜(Lowell Swortzell, Nancy Swortzell)两位夫妻档教育剧场的资深教授,在国家剧院举行了从八十一年十二月十二到三十日为期三周的「教育剧场硏习会」,开国内教育剧场之首页。
-
演出评论 Review
远望静观《牡丹亭》
除了艺术上的成就和把昆曲介绍给许多新观众外,这次制作在改编、导演、表演、编舞、布景和服装设计等方面的努力,都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珍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