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戏剧学会经过了一年多的筹备,得到了文建会、教育部、妇联会及国家剧院等单位在经费上及场地设施上的援助,请来了美国纽约大学的施罗尔和施南茜(Lowell Swortzell, Nancy Swortzell)两位夫妻档教育剧场的资深教授,在国家剧院举行了从八十一年十二月十二到三十日为期三周的「教育剧场硏习会」,开国内教育剧场之首页。
这次的硏习会内容分公开演讲、工作坊和排练、演出三部份。我有幸参与了全部演讲及大部份工作坊和排练,觉得很値得介绍一下,以为国内对教育剧场有志趣者参考。但在介绍内容之前,先借施教授在演出节目单上的一段话来说明一下教育剧场(Theatre in Educa-tion,简称T. I. E.)是什么:
简单地说,这是以学校(指中小学)及社区观众为对象、有特定教育目的的剧场,它较常处理的题材为当代的家庭与社会问题,也可以设计来帮助学校中的课程教学。但是,最常见的是用来处理我们急切关怀的问题,例如儿童虐待、吸毒、歧见、种族问题、性别歧视、住屋、劳资关系、权力与公正、生态、爱滋病等。也可从历史中取材设计,使我们更了解文化遗产和历史事件与现在的关系。在每个设计中都应去说服观众:人类的行为与制度都是由社会活动所形成,而社会活动是可以改变的。
在实施上,教育剧场结合传统的剧场技巧、现代的心理与教育原理和实践方法,创造出一种「学习媒介」,给观众「感情和理性上直接的冲击」。
下面拟分别简介演讲及工作坊的内容。
一、公开演讲
公开演讲共分五次,由两位教授同时在台上轮流讲述。第一场的讲题为「教育性剧场/戏剧槪论」,重点为教育剧场在西方的发展史略和基本理论,以及介绍可供当代教育剧场演出的地点(如公园、社区活动中心、教堂、庙宇、艺廊、图书馆、博物馆、古迹地、学校等)。然后是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除了有一场因时间不够外,每场都保留一刻钟左右给听众提问题。)
第二场为「课堂剧及教育剧场简介」,介绍英国及美国一些著名的教育剧场的演出团体,并以几个剧本为例说明演出形式。最后略说编撰故事和即兴发展的方法,例如似为教育剧场所特有的「坐针毡」(hot-seating)和「论坛剧场」(forum theatre)等。前者为演出时某一演员单独坐在场中以剧中角色身份回答问题;后者为观众介入戏内来互相讨论。这时要特别注意的是:领导者所预先设计的问题必须有很好的发展潜力或可能性,而不会引入死胡同。
第三讲「剧本与教育剧场」谈到几类不同的剧本,每类都举了几个例子。大槪地说有原创剧本、改编剧本、纪录性剧本、地方性历史剧和专为教育剧场写的剧本。当听众问到创作与改编如何区分时,施氏说很难,例如莎士比亚的许多剧本,故事内容都非原创,但一般人都不认为莎剧为改编剧。在这一讲中特别値得注意的应是:教育剧场的剧本在本质上不会有「定本」。编剧有时候只是将导演和演员共同发展出的素材「加工」,作成合理有效的建构;也有指定题材由编剧先写好剧本的。但不论是那一种,「剧本」只是提供一个演出的架构,演出者应视地方、观众、时间的不同而变更部份内容,使之更能与观众产生互动的教育功能。这次演讲的尾声是介绍十多本教育剧场的参考书,将会附录在本文之后,以为读者参考。
第四讲比较特别,大致上为介绍工作坊的发展步骤:如何从决定题材、收集资料到形成戏,并由参加工作坊的部份学员做抽样式的现场示范表演。
最后一讲为第四讲的延续,以这次工作坊的发展为例,说明整个教育剧场的制作方式。通常有下列几个步骤:㈠演员先到演出学校和老师沟通,或训练老师如何做配合性的工作。㈡到校演出(观众最好在五、六十人左右)㈢老师依演出内容在班上讨论、扮演、或透过艺术与文学之创作尝试,使学生对剧中问题产生更深更广的了解与兴趣。㈣演员回校和学生共同作半天的活动,进一步教导学生相关智识及经验。㈤对整个工作的总评估。根据以上的说明,我们这次的硏习工作坊只做了从资料收集、整理、即兴发展、完成剧本到演出和观众的对话,和到学校演出不同。
演出不能没有经费,所以这一讲也提到了募款的问题:例如向谁去募?怎样着手?
以上只是五次以开演讲的要点,下文将记述十次工作坊的过程以及我认为値得注意的地方。
二、工作坊
工作坊共十个晚上,每晚三小时。第一步是共同决定演出题材,通常需要相当长的讨论才会确定(约一周以上)。我们没有这个时间,所以由策划小组事先决定演《安公子,安否?》,工作坊开始时只做练习式的题材选择的讨论。整个工作坊的进行方式是由南茜带领学员做各种即兴式练习和发展,罗尔在旁记录整理,形成剧本。
当然,每晚的活动由暖身开始。南茜虽用了不同形式的暖身及节奏训练,但限于本文篇幅,以下只选记和剧本创作与演出有关的较重要的部份。[方括号内的文字是我的加注,以辅助说明活动之动机或目的。]
第一晚(12/18):
1.认识四位新朋友──互相做自我介绍。
2.依相同之出生月份、脚(鞋子)的大小、胃口的大小等分组。
3.学员分为六组,每组组成一个家庭,并各创作一个「和睦家庭」和「不和睦家庭」的「画面」(tab-leau)(见照片)。
4.两人一组,互相说一个他或她的朋友对某件事物上瘾的故事,然后再各自把刚才「听」来的故事转述给大家(原来「说」的人可在一旁补充或改正)。
[以上练习的主要目的在培养互相认识、合作、信赖,使大家能融成一个「整体」(ensemble)。练习3、4同时具有诱导学员们进入安非他命问题的功能。]
第二晚(12/13):
1.全体学员手拉手联成一条长「绳」,然后移动「打结」,到结越来越多而紧得不能再紧时,再设法「解」开,恢复开始时的状态。
2.壁上人物:在墙上挂了两个人像,一个为吸安者,一个为非吸安者,由学员为两人命名并在旁边写下吸安者的各种吸毒原因和理由,非吸者的拒吸原因和理由。
[练习1仍为融成「整体」的方法之一;练习2为用集体即具的方式来编集《安》剧资料。]
第三晚(12/14):
1.团体性信任练习[仍为「整体」融合的方法。]
2.三人即兴:毒贩诱惑吸毒者及不吸毒者,不吸毒者走开或拉吸毒者同走。
3.全体分组成四个家庭,确定每家姓氏及各人扮演角色(如父母子女等)。
4.南茜暗中指定每家一人之特定身份(如贩毒者或吸毒子女)。
[正式开始将各家「导」入吸安问题。]
第四晚(12/15):
1.放映《自由的烙印》(Brand of Freedom)录影带。[教育剧场纪录带,内容为一美国黑人逃往美国去追求自由的经过。影带分剧本之演出、学生的讨论、和演员回校和学生共同探讨剧本所示之相关问题三部份。]
2.「坐针毡」练习:扮演吸安者接受「家庭」成员及别家成员之问题及责难。(见照片)
[录影带介绍教育剧场之整个过程;[坐针毡]之即兴活动可逼使人物对吸安做更深入广泛之探索与了解。]
第五晚(12/16):
1.四家分别从上一次的练习进一步做集体即兴之创作,例如父母发现子女似在吸毒而子女则否认。
2.「坐针毡」:继续用它来发展角色。
第六晚(12/17):
1.放映《如何教儿童编写剧本》之录影带。
2.「论坛剧场」练习。
[以上「坐针毡」和「论坛剧场」之练习,均可帮助演员对扮演人物及吸安问题之深入了解,并确知他们已搜集之资料是否完备。同时,可帮助他们建立正式公演时面对观众问题之信心。]
第七晚(12/18):
1.各家分别写下五个将来观众很可能会向他们提出的问题。
2.寻求「希望」:如何帮助家中吸毒分子?(如向宗教、医生、戒毒中心等单位求助。)
3.「混乱」练习(Chaos):各家问题与冲突之爆发,而「乱」成一片。
第八晚(12/19):
1.第二晚「人结」的进一步练习:各人闭上眼睛。
2.和睦家庭/不和睦家庭「画面」练习。
3.「希望」的继续寻求。
第九晚(12/21)/第十晚(12/22):
各家(组)剧本已大致形成。这两晚边排边改,使剧本更趋成熟。
接下去休息两天,然后正式开始排戏、彩排,于二十九及三十日正式公演。
三、演出
《安公子,安否?》原定对外演出两场,但因索票观众太多,所以安排许多戏剧系学生来看二十八日的彩排。演出共分三段:第一段(场)为「和睦家庭」──向观众呈现四个家庭的和睦「假象」。第二段为「不和睦家庭」──四家发现家里有人吸毒而大乱。第三段为「寻求希望」。
剧场采开放式:四个家庭分坐在表演区的四边;观众也分为四区,分坐在四家后面。当每一段(场)演完时,演员回身和该区的观众对话。观众可依剧情向剧中人提出问题或建议(见照片)。
结语
戏剧的教育功能并不始于教育剧场。中外古今的许多剧场演出,除娱乐的作用外,或多或少都带有某方面的教导功效。在台湾已「问世」颇久的儿童剧场也是教育剧场的一环,但似未积极加入教育的阵营。我们一方面固然须急起直追,但必须先培养足够懂得如何去「追」的人。最好的方法之一是先将教育剧场的槪念与方法正式列为师范教育的必修科目,并视现有的人力由部份学校先行试办,然后加以有效地推广。
我国古圣贤将「射、御、书、数」排在「礼、乐」之后,很値得大家注意。教育当局应对现在的教育制度与方法加以全面的评估,并予以改进。戏剧在我国似越来越得不到实质上的重视,不论从礼、乐的古训或现代教育的理论看,都是一种文化上的近视与损失。
教育剧场参考书目
Barker, Clive. Theatre Games. London: Methuen, 1977.
Boal, Augusto. Games for Actors and Non-actor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Bolton, Gavin. New Perspectives on Classroom Drama. London: Simon and Schuster, 1992.
Brecht, Bertolt. Brecht on Theatre.(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John Willet)New York:Hill and Wang, 1964.
Bruner, Jerome. Arts of Meaning.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Chapman, Gerald. Teaching Young Playwrights. New Hampshire: Heinemann, 1991.
Jackson, Tony, Editor. Learning through Theatre, the International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in press).
Landy, Robert. The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Theatre and Drama. Westport(Conn.), 1982.
O'Neill, Cecily and Lambert, Alan. Drama Structures. London: Hutchinson, 1982.
Slade, Peter. Child Drama. London: Univ. of London Press, 1954.
Swortzell, Lowell, Editor. International Guide to Children's Theatre and Educational Theatre. Westport, 1990.
Way, Brain. 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 London: Longman, 1967.
文字|黄美序 淡江大学西洋语文研究所教授
「教育剧场」较常处理的题材为当代的家庭和社会问题,每个题材设计都应去说服观众:人类的行为和制度都是由社会活动所形成,而社会活动是可以改变的。
剧场演出采开放式。每一段演完时,演员回身和该区的观众对话。观众可依剧情向剧中人提出问题或建议。
相对于国外「教育剧场」的发展,我们一方面固然须急起直追,但必须先培养足够懂得如何去「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