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允睿《玛丽皇后的礼服》。(林铄齐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现象6:艺术创作陪伴,作品制作期拉长

乘著共制经济的网 活化创作与制作生态

今年的表演艺术舞台,有著「丰收」的氛围,因为几个令人瞩目的制作,都历经了二至六年的制作期,因为场馆或机构的长期奥援与陪伴,让作品得以酝酿发展,终至冒芽生长,甚至成熟茁壮。这股支持的精神与视野,松动了过去公部门补助与艺术家之间的僵固关系,也透过场馆机构多向连结与共制关系,编织出一张培育艺术家的网。

今年的表演艺术舞台,有著「丰收」的氛围,因为几个令人瞩目的制作,都历经了二至六年的制作期,因为场馆或机构的长期奥援与陪伴,让作品得以酝酿发展,终至冒芽生长,甚至成熟茁壮。这股支持的精神与视野,松动了过去公部门补助与艺术家之间的僵固关系,也透过场馆机构多向连结与共制关系,编织出一张培育艺术家的网。

今年是表演艺术的丰收年,这么说,不是以成果论,而是几个具讨论性的亮眼作品,均有短至两年长至近六年的制作期。上半年,由骉舞剧场陈武康与泰国编舞者皮歇.克朗淳合作的《半身相》,是在国艺会支持下开始「打开摩罗衍纳的身体史诗」三年计划中的阶段性创作,演出后引发大量讨论,也经历过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亚当计划」的展演平台与论坛交流。又如下半年台北艺术节压轴《地平面以下》,由黄翊工作室+历时近六年发展,集技术高度、美感高度与内容普世度于一体。戏剧方面,下半年颇受好评的《再约》,则发展自阮剧团二○一五年第三届「剧本农场」陈弘洋剧作。两厅院驻馆艺术家阶段呈现则有剧场导演Baboo执导冯勃棣剧作《神农氏》,以及音乐剧导演梁允睿《玛丽皇后的礼服》。

可以看见,上述作品无论尚处发展阶段或已臻成熟,创作者的实验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均被支持著。这股支持的精神与视野,似乎有意松动过去公部门补助与艺术家之间的僵固关系。以往多以年度作补助作为制作考核基准,补助规划未能考量团队未来与现况,团队不是咬牙亏本拿补助,就是放弃后机会渺茫。首演后的巡回重制机会,大约是在更拮据的状况下定生死。也就是说,无论首演如何,基本上昙花一现,花的前期培育与后期发展未被补助结构重视。

场馆带头  为僵固创作与制作生态重新塑身

约莫在二○一五年左右,几个场馆与机构的计划推行,试图朝创作培育与制作生态有机化的方向前进,除了松动上述僵固补助生态,也转化作品买卖思维。

以场馆为例,两厅院「艺术基地计划」自二○一五年起征选艺术家驻馆一至两年(注1),给予经费补助创作前期与生活津贴,更于二○一九年起扩大艺术家分层培育,开启「短期驻馆艺术家」、「Gap Year两厅院壮游」等计划,邀请艺术家参与场馆创意专案发想与剧场运作了解。以中台湾「艺术翻新基地」自诩的台中国家歌剧院亦在二○一六年开馆后,旋即开始首届驻馆艺术家的邀约与征选,布拉瑞扬即透过此机会进入阿里山布农族田野踏查,并创作《路呐》。在机构补助方面,国艺会自二○一五年起推出「表演艺术国际发展专案」,除协助团队在国际事务经营上的链结以外,亦提供两至三年制作期,支持让团队逐步发展创作。安娜琪舞蹈剧场与丞舞制作均透过此三年计划发展国际链结。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