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姆雷特》(国家两厅院 提供)
戏剧

47条染色体的《嗨姆雷特》 不是模仿,而是活著

2025TIFA 秘鲁广场剧团《嗨姆雷特》

2025/5/16  19:30

2025/5/17~18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秘鲁广场剧团(Teatro La Plaza)《嗨姆雷特》(Hamlet)的初始场景,是一段生产影片:一个婴儿正被从产道娩出,被接生、断脐、正式成为独立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并投入母亲的怀抱。而8名表演者们在这过程中陆续登上舞台,共同见证新生命的诞生。

对比被期待的新生儿,这些表演者实属于「不被期待」的唐氏症患者与智力障碍者。目前台湾平均每12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位是唐氏症宝宝,孕初期收到的各式产检资讯中,最被强调的即是唐氏症筛检。除了政府有补助的初期、第二期唐氏症筛检,也有非侵入式但较昂贵的NIPT(非侵入性胎儿染色体检测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还有最为准确、却最为产妇犹豫孕中期是否要进行,须穿入肚腹的侵入式羊膜穿刺检查。「如果检测异常到底该怎么办?」在进行这些筛检时,皆能看到已成形、且有心脏跳动的胎儿,生与不生,在产前即为一个庞大且令人不安的议题。

《嗨姆雷特》(国家两厅院 提供)

当唐氏症者说出「To be, or not to be」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从产前到产后,都围绕著唐氏症患者与其家人。也让秘鲁广场剧团的编导切拉.德.费拉里(Chela De Ferrari)在遇到剧场前台工作、却梦想成为表演者的唐氏症患者海梅.克鲁兹(Jaime Cruz)后,终于找到制作《嗨姆雷特》的切入点。

在一年的共创排练与工作中,7位唐氏症患者与一位智能障碍者共同展现了「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sity)的可能与能动性。原著《哈姆雷特》的文本与8名表演者的生命形成互文,让「To be, or not to be」成为提问轴线,挑战与唐氏症相关的既有刻板印象,重新诠释哈姆雷特对于存在的核心疑问,并企图开展出边缘者的生存空间。

这也使得整个共创工作如同一个研究案:为探究唐氏症及其他智力障碍,了解这些族群所面临的现实,剧组进行了不同访谈观察,并与专家、秘鲁唐氏症协会等机构建立联系。之后再回到排练场研究与分析莎剧文本,让演出与原作的关系,不仅停留于叙事文本,更深入意义的概念核心。

不同过往哈姆雷特多由一名技艺精湛的演员扮演,《嗨姆雷特》中则由8位演员共同完成,在保留个体声音的同时,也将其转化为一个集体的诉求。这样的选择亦与崇尚效率与生产力的现代社会形成对比,除了为每个表演者搭建出独特的议题场景,更借由智力障碍者实彰显了另一种生命可能:个体未尽的问题能在集体中被分担、解决。

凝视聂光炎广告图片
《嗨姆雷特》(国家两厅院 提供)

在剧场中场重新肯定神经的多样可能

编导费拉里在演出节目单中揭露自己曾经觉得应该消除唐氏症:「然而现在,我深信这个世界因唐氏症人士的存在而更加美好,多样化的认知世界使我们更加丰富。」

演出中,表演者直面所有提问,跟著主角哈姆雷特幽默且诚实地一起探寻自我认同、质问缺陷与能力的关系,并真实地展现他们的爱、梦想与情欲。在剧场开放且包容的空间中,让其「神经多样性」展现自己的应有的状态,在莎士比亚的文本中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叙事、利用剧本的台词作为凝聚力量的工具。而在表演之外,他们说出喜欢唐氏症自己的原因:

「我有 47 条染色体,那就像是多了一个音符,更高的一分。」(Álvaro)

「我可以代表秘鲁以及世界各地的唐氏症者,展现我们真正的样子。」(Jaime)

「我喜欢拥有这种能够表达我情感和情绪的能力,让我的脑袋可以释放压力。」(Ximena)

「我没有唐氏症,我是有智能障碍的人。我比大多数神经典型的人反更能接受自己。」(Cristina)

《嗨姆雷特》(国家两厅院 提供)

秘鲁广场剧团的「Hamlet」,虽然中文被另译为《嗨姆雷特》似乎不是那么《哈姆雷特》,却拒绝模仿式地表演,以自己的方式深层地叩问现实世界,如同德国剧作家海纳.穆勒(Heiner Müller)的《哈姆雷特机器》(Die Hamletmachine),却又更温暖与充满人性。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5/07 ~ 2025/08/07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