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郑涵文、五口创意工作室、黄馨仪
焦点专题 Focus 台湾,有了台北戏剧奖! 业界观点最速报

台北戏剧奖,他们怎么看?

郑涵文、施淳耀、孙明恩、陈宣伃、黄馨仪

剧场专案制作人暨行销宣传

郑涵文:创造更多生态体系与创作思考的对话

台北戏剧奖的设立,无疑将为台湾的剧场产业注入了一股新的刺激,也肯定会为剧场的生态带来不一样的审思,首先想讨论的是,我们期待这个奖项鼓励的目标为何?从现在的奖励要点来看,仍是落在大方向的「鼓励优秀从业人员及作品,建立本市当代戏剧之最高荣誉」,而在这样的前提下,可想见,目前还无法针对想鼓励或促进发展的目标有很清楚的规划,希望如同纽约的奥比奖(The Obies),鼓励艺术新创的实验精神呢?还是希望如伦敦的劳伦斯.奥立佛奖(The Laurence Olivier Awards)引起戏迷的讨论与关注度,并成为票房保证的指标呢?也许现阶段,我们可以期待的是,透过​​台北戏剧奖的评选过程,创造更多对于生态体系与创作思考的对话,在过程中,逐渐形塑出台北戏剧奖的指标性目标。

台北戏剧奖的创始,加入观众的评选,也意味著,在市场与创作间平衡的讨论,更可能发生在这次评选的思考中,如同导演托玛斯.奥斯特迈尔(Thomas Ostermeier),便是透过欧洲的多项奖项,脱颖而出后,烫金效应也让他的演出场场爆满。但在台北戏剧奖第一届的参加办法中,想先提出两点问题讨论,第一点,设定在典型的剧场空间演出才能报名参加,在现今有愈来愈多非典空间的演出,多元形式反而是被拒绝在外,期待更开放的思考创作的定义,并持续进化跟调整。第二点,用一个最佳剧场设计奖来鼓所有设计群们,更是一大疑问,要如何在不同的材质与媒介,涵括并评断现今已专业分工的设计,直到产出这唯一奖项?显然会是一个大困难,可想见,奖项的扩增与评审机制也会是未来重要的讨论。

另外,若从生态来思考,台北戏剧奖的设立,除了鼓励优秀的创作者外,也提供了一个当下凝聚公众性讨论的重要时刻。正因为如此,如何成为促进剧场生态系交流的平台,不仅仅是奖励优秀作品,更可能打开业界的对话与合作,都可通过举办颁奖典礼的时刻,借由举办各类型工作坊、研讨会等活动来实现交流对话的可能性,让奖项成为一个聚集的平台,共同探讨表演艺术的未来思考,并增加市场发展的思维。也许一个奖项很难成为影响生态系的进步,但却是可视为一段剧场人能被集结讨论的关键时间,更多开放性的讨论与发展。也许,就如同大家所说的,让我们先求有再求好,期待未来逐步完备奖项的完整性。

郑涵文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五口创意工作室创办人

施淳耀、孙明恩、陈宣伃:作品与市场互动,良性竞争更有利于产业成长

在音乐剧制作与艺文行销耕耘第6年的我们,真的非常开心能看到台北戏剧奖的设立,这不仅是对优秀剧场工作者的肯定与鼓励,更象征著台北市文化局重视并致力于推动戏剧艺术的决心,已经可以预想这个奖项将有可能对台湾的戏剧生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说,凝聚并提振剧场人的士气,就像其他领域的重要奖项,除了给予实质的支持外,往往更能为从业人员带来无形的鼓舞,因为这份殊荣不仅是个人努力的肯定,也体现了社会对这个产业的重视。

另一方面,这样的里程碑更有机会促进戏剧作品与资本市场的互动,良性的竞争有利于整个产业的成长,奖项本身的肯定不仅有助于优秀作品更广为人知,更可吸引更多资源投入,使戏剧产业朝向专业化、多元化发展;而奖项的话题性与曝光效应,将有机会扩大戏剧观众基础,无论是奖项评选的过程或结果,都有助于推广优质戏剧节目,吸引更多大众关注并认识当代剧场艺术,为台湾培育更广大的戏剧观众群。

甚至异想天开,戏剧奖会不会也有机会如台北电影节设立的台湾电影行销奖那样,发展出最佳戏剧行销奖、最佳海报奖等,鼓励一档戏剧制作中,负责宣传行销、视觉设计、广告策略等比幕后还幕后的从业者,表扬这一群在有限资源下发挥创意、创造效益的艺术行政,毕竟,他们对吸引观众、树立戏剧品牌形象以及市场拓展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啊!又如体坛中有赞助类奖项,亦能强调出艺企合作之於戏剧作品推展的重要性。

或许走著走著,台北戏剧奖某一天会是国际间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奖项,如同美国百老汇的东尼奖、日本的纪伊国屋剧场奖等标竿性的盛事,成为提升台湾戏剧国际地位的重要平台,活络台湾的表演艺术生态,吸引更多国际艺术家来台交流,将台北打造成为国际戏剧文化的交流中心。

当然,这些都只是许多美好的的愿景,我们深知万事起头难,能够开始就已经多么不容易,一边珍惜著也一边相信著:「只要开始了,就会愈来愈好的」,在这条开拓的路上,我们对台北戏剧奖抱以极大的期望,衷心祝福它能真正成为台湾戏剧发展的重要推手,为整个戏剧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

广告图片
施淳耀(前排右)、孙明恩(后排左)、陈宣伃(前排中)

剧评人、应用剧场工作者

黄馨仪:评选机制限于「公有房地剧场」,会否削弱日常空间的创作能量?

说到台湾现有的表演艺术类奖项,最具代表性者为自2002年开始的台新艺术奖,每年由决选团评选出当年的表演艺术奖、视觉艺术奖评奖与年度大奖3个奖项。从季提名到年度决选,皆是业界关注焦点、并带起一定的现象讨论。然因仅有年度大奖,并无针对个别创作者的奖项,也让圈内人一直期待著一个更具有专业分类的表演艺术奖。与之相应,戏曲界则有「传艺金曲奖」,至今已有11类音乐类奖项与8项涵盖年度作品及个人等戏曲表演类奖。

那现代戏剧呢?开始书写剧评后,「如果我们也能有一个专属自己的表演艺术奖会是怎样?」便时不时进入讨论话题,无论是在各单位评论人的聚会,乃至创作者的圈子,大家都对此一奖项盛事有所期待,但聊著聊著就又常退却了。犹豫的理由不外乎是:如何限定参奖对象?评判标准为何?评审资格如何?还有现实上的经费来源,于是话题每每以从长计议作结。

在圈内人仍踌躇思考办法之际,2024年台北市文化局提出了「台北戏剧奖」,以官方资源具体支持一个表演艺术奖的发生。目前设有11个奖项,涵盖作品、个人与特别贡献3类别,可谓架构完整,也初步满足了从业人员对於戏剧奖项的期待。

「台北戏剧奖」由台北市文化局主办,故评选展演的场域仅限于台北。然据此又更限缩「在台北市公有房地之剧场」演出,才有报名角逐之资格,实令人觉得担忧与可惜——台北市作为目前台湾表演艺术类展演最多之处,亦有大量非典型空间的演出,光就台北市政府监督的行政法人: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固定筹办的「台北艺穗节」即为台北非典型空间创作实验的代表盛会,2018年以来也有许多艺穗好评作品的再创作展演。当「台北戏剧奖」夹带荣誉和奖金、不可避免将成为表演艺术创作者投注的盛事之际,限于「公有房地剧场」的演出会不会削弱多年以来在台北日常空间的创作能量?

当然,刚起步的「台北戏剧奖」不应该承担剧场界所有的愿望期待。对岸的香港亦是在香港舞台剧奖(1992年起)与私人兴办的香港小剧场奖(2008年起)外,另有国际剧评人协会香港分会于2016年设立的「IATC剧评人奖」,针对作品与文化现况、剧场与环境改变进行思辩讨论,并据此颁奖,以期回应香港剧场及当代剧场的多样性,寻找不一样的美学表现与评论的记录方法。

面对新起的台北戏剧奖,不免期待业界在响应之外仍能保有批判观察,或许也能以此为动机去思考,非官方的我们,在热闹的奖项外还有什么不同的行动选择?

黄馨仪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4/07/01 ~ 2024/10/01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