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终于,停滞的剧场在日前出现了曙光。五月廿二日晚间,文化部发布文化场馆艺文活动开放办理原则,国家两厅院、NSO亦随即联手于五月廿四日晚间在国家音乐厅,率先试办「管弦织音」音乐会,并开放约五百名观众采实名制入场,这也是国家级展演场馆暌违近三个月后首度解封。但至于艺文活动何时能够全面恢复正常,新任文化部长李永得表示尚待两个礼拜观察,视国际与国内的疫情发展,再评估是否能全面开放。

没错,再等两个礼拜,十四天。从疫情爆发至今,十四天仿佛成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也代表著:隔离、等待、独处、不安……在有些人的行事历中,本来被注记写满的十四个格子里,骤然空白,而本来与其他日子一样的这十四天,也像是突然被贴上标签,在生命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台湾的防疫团队在这波席卷全球的灾难中表现优异,让我们免去全面性的封城或是大规模隔离的措施,但是在这全球按下暂停键的同时,仍是让我们丢失了习惯的日常。这段离不开口罩、酒精与无法自由出入公共场所的日子里,每一个人都在寻找另一种生活秩序,为自己、为生命。而在舞台上的那群,本来就擅于聚众面对自我,以肉身化成艺术,与社会沟通的人们呢?他们又如何在这十四天中、近三个月里,缓步度过这段在时光夹缝里的空白。是待续/蓄而动?还是从「空中飞人」变身「网际超人」?抑或是在没戏演的日子里,持续炖煮著「慢」滋味?

于是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在这新冠病毒改变了人类世界轨道的同时,特别邀请到目前人身处在台湾、美国、英国、比利时、法国等地的十四位艺术家,与六位编剧╱文字工作者,分享他们是如何存在于仿佛不存在的当下。从生活到阅读、从耍废到读诗、从走路到冥想;更有人不能停了锻炼,在舞团提供的一方地板上起舞,只求不要踢到家具就好。也许每个人的路不同,但「时间」都一样。我们也希望藉著这次「瘟疫中的日常生活:心灵纾困(可能)提案」,能成为读者在越过这段岁月罅隙中的一帖良方。

最后,在本期的特别专刊中,也借由「两厅院售票系统2013-2019分析报告」,以两厅院售票系统各节目的销售及会员订单等资料为研究基础,解码大数据,针对台湾表演艺术产业的地区走势、消费行为、票房起伏……等进行拆解分析,并针对COVID-19之影响进行特别探讨,试图了解这次疫情对台湾表演艺术产业的影响。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