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兴阁掌中剧团第四代团长王凯生。(林韶安 摄)
焦点专题(二) Focus 顺势,逆流而上:跨越浊水溪的掌中戏世代 20-30世代

前往自己开创的未来式

义兴阁掌中剧团王凯生、长义阁掌中剧团凌名良与高鸣纬

台湾传统布袋戏班大多是家族经营,然而面对现下生态,不再只是单纯的接班,或传承、或转型都是课题。在嘉义,有两个创立70年左右的掌中剧团——义兴阁掌中剧团(1953-)、长义阁掌中剧团(1945-),主要演出者已逐步交棒,包含30出头的王凯生(1989-)与高鸣纬(1989-)、尚未而立的凌名良(1995-)。从他们透亮的眼眸,是否可以看到将至的掌中戏未来?

台湾传统布袋戏班大多是家族经营,然而面对现下生态,不再只是单纯的接班,或传承、或转型都是课题。在嘉义,有两个创立70年左右的掌中剧团——义兴阁掌中剧团(1953-)、长义阁掌中剧团(1945-),主要演出者已逐步交棒,包含30出头的王凯生(1989-)与高鸣纬(1989-)、尚未而立的凌名良(1995-)。从他们透亮的眼眸,是否可以看到将至的掌中戏未来?

创立也卸下标签的摇滚主演:王凯生

刚完成《GG冒险野郎》的义兴阁掌中剧团,以金光戏与摇滚乐的结合,对照《唐吉轲德》的骑士精神与当代布袋戏的处境,在大稻埕掀起旋风。谢幕时,穿得像是乐团主唱、却又操著细腻台语口白的主演王凯生激动地说,剧团是从「下港」来的,终于站到这里。确实,北上与确立自身风格都不是一蹴可几的。大概从2017年的《天堂客栈》开始,运用一桌二椅的意象性、不使用布袋戏套路、让操偶师现身,并采用不插电的民谣摇滚,逐渐发展义兴阁的特色——目前已30余场的巡演,让他学著记录与修改,让技艺与试验更加完熟。

对他而言,有记忆以来就不曾离开布袋戏,但在「布袋戏没有未来」的困境里,除家族未有非得接班的要求,也因叛逆期而与布袋戏保持距离,并开始玩起乐团。不过,后来的他找到两者间的共通处,将其融合——「摇滚布袋戏」这个标签虽开始在他身上建立,但可贵的是,王凯生明白这只是创作的其中一种方式;他说:「就算自己花百分之两百的能力也不可能成为『王玉堂』(王凯生祖父、第二代团长)。」所以必须在题材、音乐、风格等方面下更多功夫,成为王凯生。

被迫长大后的沉稳执著:凌名良

同样出身掌中戏世家的凌名良,至小就跟著阿公(第二代团长黄俊信)学习简单的操偶技巧和四念白;国中开始跟著剧团出外演民戏,遇到大日,还得向老师请假。相较于过去,新世代对「做戏囝仔」的观念有所转变,他说:「我可能和舅舅(第三代团长黄锦章)的观念不同,在他们那个年代,做布袋戏可能是被瞧不起的职业,但我们这个世代没有这个情况,我很乐意让别人知道,也会邀请同学们来看戏。」

大三那年,才20出头的凌名良接掌剧团,75年的历史变迁、家族记忆与传统技艺,一下子全落在他的肩头。他坦言,压力非常大,像是被迫要赶快长大。凌名良得从头学习如何制作一出戏,如何规划剧团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如何引进不同的专业人才进到剧团。还不到30岁的他,认真思考掌中戏的未来发展。前阵子因年度制作《掌中家书.朱一贵》演出压力而「鬼剃头」的他,毅然决然将头发剃光、戴上帽子,在儿童布袋戏里暱称「贡丸哥哥」的脸庞仍旧稚气与讨喜,却已被磨得愈发沉稳与执著。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