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于竣 (林铄齐 摄)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纸风车剧团编导暨副团长

林于竣 「不」坚持 一切都为了演出

从求学时期的留级生,到在剧场里找到自己挥洒的所在,被称为「小开导演」的林于竣从大学就加入绿光剧团,后参与纸风车剧团,担任过多样职务,编导演皆胜任。他强调自己都在做中学,一再强调舞台呈现的成就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所有的修改、意见都是以演出为依归,这样的态度,与其说是他在剧场里廿余年的「坚持」,或许应该说是「不」坚持。

从求学时期的留级生,到在剧场里找到自己挥洒的所在,被称为「小开导演」的林于竣从大学就加入绿光剧团,后参与纸风车剧团,担任过多样职务,编导演皆胜任。他强调自己都在做中学,一再强调舞台呈现的成就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所有的修改、意见都是以演出为依归,这样的态度,与其说是他在剧场里廿余年的「坚持」,或许应该说是「不」坚持。

纸风车剧团《唐吉轲德冒险故事─银河天马》

4/6~7  19:30 4/7~8  14:30 4/8  10: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INFO  02-2392-6170

踏入剧场廿余年,现职是纸风车副团长,他做儿童剧,也参与绿光舞台剧制作,担任演员、编剧或导演。团员称他为「开导」,拉长一点是「小开导演」,因为从大学时代开始,林于竣的绰号就叫「小开」。他不是富二代,老家在彰化经营杂货店,跟你所想的小开完全不一样,而这种「反差」,或许也可以算是左右林于竣走向表演艺术的一个关键字。踏入高中的第一年,由于升学主义挂帅,学生被迫在完全没有性向分析和不理解科目内容的状态下,直接选择「类组」分班;他喜欢数学,所以进入第二类组,姑且以数学老师作为未来志向。这一年,他历经了很严重的挫折,物理、化学不懂,也著实没兴趣,成绩出来必遭老师羞辱责骂。对于从小自我要求极高,低于总分五分「就在巷子里大哭不敢回家」的林于竣而言,备感愧疚却也自知无能为力,累积了许多不开心,也终于得到了「留级」的结果。

第二次高一,反而让林于竣在心态上放松了不少:一方面重新选择了文组,被分到全是留级学生的班级,大家互相陷害、一起恶搞,在既有制度里玩些小游戏、自得其乐(例如在全校运动会大队接力赛,派出「全胖子」阵容);二来投身社团活动,加入校刊社担任干部、在民歌比赛获奖等,发现成就感不只来自成绩高低、考试优劣。令他至今难忘的,是当时有幸受到来自新加坡的交换老师指导英文诗朗诵比赛训练,上台表演成了美好的记忆(也确实在比赛中得了名)。过去那位成绩优异、给予自己极大压力的林于竣,到了此时,因为留级的反转、想像和现实的差距,有了切身的体悟,「心态上反而没有那么『ㄍㄧㄥ』了,」于是在当时学跳舞的哥哥告知下,他来到了国立艺术学院,成为罗北安的学生。

从舞台剧进入儿童剧  边做边学演出秘技

艺术学院跟他原先设想的广电及大传类科系有一段距离(他本以为将来或许可当个摄影师),不过这时候已经没有那么多反差了,就跟著大家一起从头学习压根不明就里的「舞台剧」。关于上述提及以团队为单位的态度和体认,林于竣在大学时期就已培养成形,毕业制作他选择当班上唯二的导演,原因就在于,当编剧还能自己闷著写、演员可以参与别人的演出,可是导演「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要整合所有的东西,」他说,「我想我以后应该也没这个机会了,就在学校当吧!」没有毕制做什么、之后就要当什么的自限,反而能够更有效地运用资源学习。还没出学校,他就踏进绿光剧团,当制作舞监、做北安老师的导演助理,同时也跨足纸风车剧团的事务,从演员到编导、跟著团队学做戏也一起成长。

「在学校学的有限,出社会学得比较多。」林于竣说话实在,当中却饱含深意。即使没能当成数学老师,喜欢数学的他,在编剧时也仍然注重逻辑;又因过去的乖乖牌思维模式,「以前都觉得似乎自己的创造力有点不够、创意好像不足。」可是人在剧团,必须不停地做,也只好慢慢从中调整,「现在回头来看,是有经过开发的。」林于竣说。一如他从成人戏剧过渡到儿童剧的创作,刚开始就苦于「逻辑」的不同,感受到非常巨大的差异:孩子受不了太长的停顿和酝酿,所以铺陈或许不能没有,但也没必要太多,譬如表现情绪的节奏,可能「必须在一个八拍里就把所有的情绪做足。」又如,舞台剧习惯把资讯隐藏在戏里,透过剧情的推展,让观众一点一滴认识角色;儿童剧则要直截了当地自报家门,那是一种彼此靠近:「要让小朋友先认识你,如此一来,他才会愿意让这个角色走上他的舞台,然后,他也才会想要走进你的故事。」

这些,其实都很难将其条列式、化成言语说明,也没有固定的规则;那是经验谈,是团队的共识,是在实作中学习到的,也是他跟著纸风车文教基金会执行长李永丰多年,所默默观察出的心得:「以前我们写出来的戏,给执行长看,他就会说这个可以拿掉、那个剪掉。一开始也会想,为什么要拿掉?剪掉那个,观众就不知道发生什么了呀!其实他是要你把那些东西,用另外一种方法转化、表现,不用坚持在完整的剧情结构和演出逻辑里面。」更常发生的是,写好了、交出去,最后排练出来却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怎么我写的都不见了、不能用了?」所以得去细察「写的」跟「演的」之间的差距,理解他们那样改动的原因,正是制作儿童剧不可或缺的经验。

一切以团队出发  让作品跟孩子

林于竣一再强调,不管是在纸风车剧团、绿光剧团,或其实所有的剧场编导工作,从来都不是一人的事,即使单独接受访问,也不能居功、自揽功劳;以团队为单位,人人都为每一次排练、每一个角色、每一次制作、每一场演出的各个环节一同努力,互相提供意见、修改精进,当然,这团队也包含台下的每位观众。

这样的态度,与其说是他在剧场里廿余年的「坚持」,或许应该说是「不」坚持:不墨守于既有,持续实验新的呈现素材、发想属于台湾的故事题材;不执著于一己之见、自我实现,而是以演出为依归,与台下观众的互动沟通一如桥梁,「桥不通」就修,你改我写的、我修你演的,没有什么是不能动的;最后,也可以说是纸风车精神之所向、理念的实践。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1973年出生,彰化人,家中兄妹三人、排行老二,毕业于国立艺术学院戏剧学系,主修导演,师从罗北安。

◎ 大学时期即加入绿光剧团,任职于制作组,后担任导演助理、副导演、执行导演,同时兼任纸风车剧团演出事务,演员、编剧、导演工作等样样精通,为两团队所倚重。目前为纸风车剧团副团长。

◎ 近年作品包括:绿光剧团《Closer情迷》、纸风车剧团台湾新童话系列《嘿!阿弟牿》、《新月传奇》、《顺风耳的新香炉》、《诸葛四郎》等。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