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改编
关於戏剧的五四三

关于改编

安德烈.巴赞说过「电影家如果忠实于原著,自己也会获益匪浅」,我想他讲的一定是罗伯.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只有删减不做传统的戏剧性改编,大量的日记旁白跟画面交错,镜头缓慢地贴近脸像凝视受苦圣像,演员不表演只念出小说的日记体跟对话,强调「贴近原著」,风格独特。

安德烈.巴赞说过「电影家如果忠实于原著,自己也会获益匪浅」,我想他讲的一定是罗伯.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只有删减不做传统的戏剧性改编,大量的日记旁白跟画面交错,镜头缓慢地贴近脸像凝视受苦圣像,演员不表演只念出小说的日记体跟对话,强调「贴近原著」,风格独特。

改编的前提是找到一个精采绝伦、适合改编的原作,不够好的原作可以找到有能力(也有意愿)可以补上原作漏洞、化腐朽为神奇的改编者,最后是媒介设定正确,一眼就看出这个适合电影、那个适合影集,通常成果不会太糟。

电影跟舞台剧比较可以互相转换,改编成电影的舞台剧为数众多,但规模各异的影集兴起后,影集也是一个选项,长度通常都不会太长。

并没有一个百分百对的方法,提炼戏剧性算是最普遍的做法,找出主角、冲突、事件,整理成一个具有戏剧性的结构。

如果原来的文本没什么事件冲突?这就像你面前有一瓶果菜汁但老师要求你画出一盘蔬果,你可能只有尝到一些酸酸甜甜的「感觉」就得下笔作画了,到底有什么果菜远近排序如何,一切要靠自己重新编造,我基本上不太赞成这种改编,特别是如果你不是自己改,是买了原作找人改,请尽量找有足够戏剧性的,也要判断适合电影电视还舞台剧,世上所有的东西并没有都可以改成另外一种东西,往往会很惨烈。

但当然凡是有例外,改编者有燃点有想法结果就会很不一样。

优秀创作者自己读了某个文本超级有fu,肯定会拼死做出来,就算没有明显的「冲突」,他也可以将他内心的悸动作为前进的目标,这时候常会迸出一些美好的结果,像市川隼的《东尼泷谷》、李沧东《燃烧烈爱》改编村上春树短篇,虽然还是有原作粉不买单,我自己也更喜欢李沧东之前的作品,但这是村上改编最受好评的两部,不管是形式上创造出横移镜头的诗意,或是移植到韩国时空增加角色背景但保留神秘难解的部分,都创造了属于电影本身的美感。艺术电影可以诗意,舞台剧就更自由了,以上两者不一定要做戏剧性改编。但如果是影集,还是得考虑戏剧性。

安德烈.巴赞说过「电影家如果忠实于原著,自己也会获益匪浅」,我想他讲的一定是罗伯.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只有删减不做传统的戏剧性改编,大量的日记旁白跟画面交错,镜头缓慢地贴近脸像凝视受苦圣像,演员不表演只念出小说的日记体跟对话,强调「贴近原著」,风格独特。

我并不认同「忠于原作」或「打破文字」的鄙视链讨论,有的认为原作高于一切但并不清楚什么叫「忠于」,有的给予影像、形式至高无上的暴力因为摄影机跟剪接刀在我手上,但我觉得应该是要这样看的:不管改编还是原创,都需要一个(或数个)燃烧的「起点」,在不断逼近那个起点的过程中,后续任何改编动作、形式调整,才有施力之处。著迷人物情节就让它更高潮迭起,著迷排比性(如王家卫之于刘以鬯的小说),可能就会从探戈的配乐、男女主角走路的对称看出端倪……这是一个「互动」、「互文」过程,而不是谁取消了谁。最糟的是改编者并没有爱,观众也看得出来,只想借壳上市。大家都知道果菜汁该是什么味道,都想看到迸发舒张的叶脉、美妙的配色,结果你画了一罐奶茶,也不是什么毕卡索或野兽派奶茶,就是最普通的奶茶,可以用奶茶取消果菜汁的存在吗?「跟原著差太多了」,重点并不是真的差太多,少跟多不必然表示成品好坏,而是观众都能意识到改编者一开始就放弃了去「互文」的努力。更有问题的,是挑了错误媒介,明明素材只适合画出一幅梵谷的蔬果,结果老师告诉你这要登在周刊《Jump》上喔!只好狂加一些尸体、谋杀、谈恋爱、少年有超能力等凑成一篇漫画,怎么会好看呢。

IP这个概念太过泛滥了,身在其中也很能不被影响,但仍然在看到很多原作时深感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改编成另一个东西,但往往买的人不懂改编,选错媒介,硬要把短的改成长的,长的改短的,担任改编任务的其实并不喜欢也没想法……提高成功率还是得回到适合改编的作品+有燃点有想法的创作者+选定适合的媒介。

 

文字|简莉颖 大慕影艺创意总监、剧场工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专栏广告图片